锡华科技IPO疑云:现金分红后募资补流的合理性
前言:风电巨擘的上市之路
最近,江苏锡华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锡华科技)的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这家主营大型高端装备专用部件的企业,本想借着主板IPO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展拳脚,没想到却在审核阶段遇到了不少麻烦。交易所的问询函一封接着一封,财务资料也是改了一版又一版。我仔细研究了他们的招股书,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地方,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红旗起重:左手倒右手的迷雾?
设备采购的罗生门:自制激增与采购为零的悖论
锡华科技与子公司红旗起重之间的关系,颇有些“左手倒右手”的味道。招股书显示,红旗起重主要为锡华科技配套生产起重设备、砂箱等产品。按理说,锡华科技需要这些设备,直接从红旗起重采购就行了。但蹊跷的是,2023年锡华科技对红旗起重的设备采购金额竟然为零!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锡华科技的设备都是“凭空变出来”的吗?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对红旗起重设备采购为0的情况下,锡华科技的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自制的金额却大幅增加,达到了1067.83万元,理由是“起重机需求增加”。这就好比说,你家饭馆的食材都是自己种的,但你却从来没见过菜地里长出什么东西,是不是有点奇怪?
内部交易:成本资本化的可能性
这种种迹象,让人不得不怀疑,锡华科技是否存在内部生产成本直接资本化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把本应该算作生产成本的费用,直接计入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果真是这样,那锡华科技的利润岂不是被虚增了?
交易所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要求锡华科技披露2023年新增起重机的具体生产方、成本归集方式及内部定价机制,以及合并报表中内部交易抵消的具体过程。说实话,这些问题问得相当犀利,直接指向了锡华科技财务处理的可能漏洞。
研发疑云:生产部的“天才”发明家
研发与生产:泾渭分明的假象?
锡华科技在回复交易所问询时,强调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能够明确划分”,并且不存在研发人员从事生产活动或非研发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的情形。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截至2023年底,研发人员均归属于技术部的专职研发人员,与生产人员区分明确。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翻阅锡华科技的招股书,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专利迷局:生产部员工的研发成果
锡华科技的员工持股平台中,有两个合伙人名叫石东和王德奎,他们都隶属于生产部。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当你进一步查看锡华科技及其子公司的专利情况时,就会发现石东和王德奎竟然分别在8项和3项专利成果中被列为发明人!
要知道,这些专利的申请日期都在2024年3月至8月之间。也就是说,在锡华科技声称研发和生产泾渭分明的情况下,生产部的员工却摇身一变成了专利发明人,这难道不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吗?
这让我想起之前andy老师在中原大学演讲时提到,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会模糊研发和生产的界限,让生产人员兼职搞研发。难道锡华科技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研发费用:模糊的界限?
如果生产部员工参与了专利研发,那么研发费用该如何归集?是应该算作研发费用,还是生产成本?这恐怕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研发费用的归集不准确,那锡华科技的利润岂不是又会受到影响?这就像星巴克買一送一活动,看似划算,但实际上你可能并不需要两杯咖啡。锡华科技的研发费用,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水分。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沉默的回应
对于上述种种疑点,我曾尝试联系锡华科技,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些解释。我通过他们公开的邮箱,向他们提出了关于关联交易和研发成果等问题。但遗憾的是,直到我发稿时,锡华科技都没有给予任何回应。这种沉默的态度,让我对他们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一家想要上市的公司,应该对投资者负责,对公众负责。如果连最基本的信息披露都做不到,那又如何取信于市场?锡华科技的IPO之路,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