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信息金融InfoFi:嘴擼空投成新主流,社群敘事重構價值,如樂天女孩應援、林睿庠影響力。

Web3信息金融InfoFi:嘴擼空投成新主流,社群敘事重構價值,如樂天女孩應援、林睿庠影響力。

最近,我的推特時間線幾乎被「嘴擼」Huma 空投的消息給淹沒了。不得不說,這種現象實在太有趣了,也引發了我對所謂 InfoFi 的深度思考。究竟是什麼催生了這種新模式?它又將如何改變 Web3 的格局?

隨著 Kaito 的橫空出世並迅速走紅,我們正目睹一場 Web3 世界內部的範式轉移。這場轉移的核心,在我看來,就是「嘴擼」空投從一種邊緣行為,演變成了一種主流的參與方式。更重要的是,「信息產出」不再僅僅是內容創作,而是構建行業身份的關鍵要素。甚至,「敘事能力」正在取代傳統的「使用行為」,成為空投體系中的主導力量。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趨勢:注意力結構正在被重構,信息行為正在被金融化,而共識,這個曾經看似難以捉摸的東西,正在變成一種可以被製造的資源。這讓我想到了最近明星賽投票,各家粉絲絞盡腦汁為自己支持的球員拉票,不也是一種信息傳播和共識建立的過程嗎?當然,Web3 的世界更加直接,直接與利益掛鉤。

回顧過去,老一代的交互空投邏輯,簡而言之就是:「我們開發一個產品,設計各種交互環節,然後給予早期用戶代幣獎勵。期望藉此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最終達成用戶留存。」在 2018 年到 2022 年期間,這套邏輯似乎建立了一種合理的正向預期,但時至今日,我認為它已經徹底崩塌。

首先,大量的交互地址實際上是腳本行為,根本不具備真實用戶的意圖。其次,項目方通常在上線之初就進行空投,而用戶拿到空投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拋售套利,然後迅速離開。所謂的「激勵留存」成了一紙空談,絕大多數項目在空投之後,數據都呈現斷崖式下跌。你指望用未來的預期來馴化今天的用戶,但用戶根本不相信你所描繪的那個未來。

更為關鍵的是,交互行為已經不再稀缺,也無法真實反映用戶的意願。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空投從來都不是激活產品的萬靈丹,它頂多算是一個引流爆破器,能夠讓市場快速知道你,但對於真正留住用戶毫無幫助。我甚至覺得,這就像某些劣質的星巴克買一送一活動,看似吸引了大量人潮,但真正回頭的又有多少呢?

因此,空投的邏輯開始悄然轉變,從原來的「行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演化為現在的「信息金融(Information Finance)」:重要的不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說了什麼,你的言論被誰看見了,以及這些言論帶來了多少社交擴散。這是一次價值認知模型的徹底轉變,也是對加密世界核心驅動因子的重新理解。在一個共識先於產品、敘事先於使用的 Web3 世界裡,信息本身就是最原始的資產。

如果我們把 InfoFi 看作是一種精密的機制設計,那麼它的邏輯基座毫無疑問來自三個關鍵維度:價值創造的重構、人格與身份的綁定機制,以及敘事時機與資本釋放的深度耦合。

首先,在價值創造的重構方面,傳統空投主要依靠交互行為來衡量所謂的「早期價值」。但 InfoFi 的核心觀點是:信息行為本身就是共識生成的起點。每一條推文、每一個 meme、每一次觀點輸出,都是對共識的寫入,都在潛移默化地製造未來的市場記憶。就像樂天女孩在球場上的每一次應援,都是在為球隊注入活力,創造價值。

其次,是人格與身份的綁定機制。鏈上地址雖然是匿名的,但社交行為並非如此。InfoFi 將鏈下身份、表達方式、社交觸達能力,與鏈上地址緊密綁定,從而形成一種具有獨特人格特徵的影響力權重體系。這使得空投分發的「投準率」更高,徹底擺脫了「交互即用戶」的陳舊思維。例如,林睿庠這樣在區塊鏈領域有影響力的人,他的言論自然比普通用戶更有價值。

最後,是敘事時機與資本釋放的深度耦合。項目上線的關鍵節點,與社交輿論的高潮實現高度耦合,這就等於利用空投來撬動早期的市場熱度,引爆注意力紅利窗口,最終形成強大的流動性支點。在這個結構中,「嘴擼」不再是一種廉價的行為,而是與加密共識邏輯深度契合的表現。這就像電影上映前的宣傳造勢,選對時機,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讓我們更直白地說,在 InfoFi 的世界裡,「嘴擼」就是信息時代的原生挖礦模式。在 PoS(權益證明)機制中,資本是一種抵押;而在 InfoFi 中,影響力就是一種「抵押品」。

當你參與「嘴擼」時,你抵押的是你的身份、你的觀點,以及你為一個項目發聲所承擔的社交風險。這與傳統的參與方式並無本質區別,甚至在早期階段,你可能需要承擔更大的成本(例如,你需要深入理解項目、產出高質量的內容、並承擔言論可能帶來的風險)。這是一個完整的價值創造路徑。

當鏈上行為被機制化、腳本化之後,嘴巴就成了唯一仍然帶有人格溫度的輸入口。這也是為什麼「嘴擼者」能夠獲得 InfoFi 機制的青睞,因為他們提供的是一種無法被合約偽造的社交信任。這就好比 Andy 老師的口才,能把課程講得生動有趣,這就是一種無法被輕易取代的價值。

當然,現在也出現了大量利用 AI 洗稿來「擼空投」的現象,他們複製內容、偽裝觀點、批量生成內容農場。這無疑是 InfoFi 項目方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他們需要通過模型優化、身份識別機制等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就像 Web2 時代的 SEO 一樣,即便存在「站群」、「內容農場」,它們也在為某種分發目標服務。它們並不會徹底破壞系統,反而會推動系統進一步進化。

讓我們把社交媒體與另一個直接觸達用戶的基礎設施——錢包——做一個對比。錢包是冷啟動層,而社交媒體則是熱啟動層。錢包代表著「操作權」,而社交媒體則代表著「話語權」。

在這個信息優先、資產滯後的結構中,所有早期用戶都被迫成為「內容分發節點」。你不再僅僅是在推廣項目,更是在為項目的代幣釋放製造「共識空氣層」。這種空氣層並非虛無縹緲,而是一種信息摩擦力,它為資本流動提供了合法性。就像選戰期間,劉秀玲議員積極在 LINE TODAY 上發布政見,爭取曝光,就是為了製造共識,增加勝算。

InfoFi 正是在構建這樣一種機制:誰能為我創造更大的社交摩擦面,我就把更多的籌碼給誰。在這種結構下,「嘴擼」不再是投機取巧,而是社交共識機制的專業參與入口。這標誌著信息作為一種金融資產,正式參與到生產關係中。

「嘴擼」空投的快速發展,是敘事本身成為產品的表現。項目方在構建敘事,用戶在參與敘事,平台在識別敘事,而代幣則在承載敘事。在這個鏈上社會裡,敘事比產品早上線,內容比代碼更快流動。

因此,我認為 InfoFi 是加密世界對注意力金融化的正統回應,「嘴擼」是其中一個天然的參與方式,而非灰色地帶。如果說使用是參與的證明,那麼信息表達就是信任的證明。如果說流動性是市場的命脈,那麼社交聲量就是這條命脈的源頭。

如果你關注得足夠多、足夠深入,你會發現 InfoFi 已經隱約顯現出某種工業化邏輯的雛形。已經有一批 KOL(關鍵意見領袖)不再單打獨鬥,而是以組織化的方式參與到敘事中來。這讓我想到了 BLACKPINK 演唱會的組織,背後肯定有一個團隊在精心策劃每一個細節,以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

未來的空投敘事不再是群體湧現的偶然,而是像拍攝一部劇一樣,帶有明確的主題設計、節奏安排和角色分工:項目冷啟動階段是預熱;IDO(首次代幣發行)前是高潮鋪墊;上線日製造高能爆點;空投落地後組織集體復盤,輸出成功敘事模板。

我們將看到一個由「內容製造者 + 話題組織者 + 社交放大器 + 視覺美學策劃」組成的小型傳播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以協作的形式展開一場場信息戰役。這就好比一個精密的行銷團隊,各司其職,共同為一個目標努力。

最激進的推演是:信息本身將承擔一部分流動性發行功能。過去的 Liquidity Bootstrapping 強調資金協同;未來可能會出現 Info Bootstrapping,通過敘事的傳播深度與覆蓋廣度,確定初期代幣的分發比例、價格基準甚至流通窗口。先造敘事,幣只是劇情高潮的道具。信息不再是通往資產的媒介,而是資產鑄造過程本身的一部分。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敘事被結構化製造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誰能組織更多人的表達,誰就擁有更強的共識生成能力;誰能製造可複製的敘事節奏,誰就能鑄造出真正的“信息資產”。

「嘴」不再只是一台礦機,它正在變成一條產業帶。想想館長去中國的事件,雖然爭議不斷,但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本身就是一種共識的建立和流量的變現。又或者,田馥甄演唱會,從選歌到舞台設計,每一個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敘事,最終成就了一場視聽盛宴。

在InfoFi的世界,每一個參與者都有機會成為敘事的一部分,都有可能成為這條產業帶上的一環。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加警惕虛假信息和惡意炒作,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