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汽車論壇:自動駕駛的狂想與現實,地平線的挑戰

2025中國汽車論壇:地平線的狂想與自動駕駛的現實

2025年的中國汽車論壇,就像一場科技界的選美大賽,各家廠商爭奇鬥豔,試圖用最新穎的概念和技術,博得眾人的眼球。地平線的副總裁呂鵬,在第七屆全球汽車技術發展領袖峰會上,侃侃而談大模型賦能感知決策一體化,聽起來高大上,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關於未來自動駕駛的「狂想」。

輔助駕駛:一場關於體驗的豪賭?

自動駕駛,說到底,還是一場關於使用者體驗的豪賭。各家廠商都想打造出完美的「自動駕駛體驗」,但什麼才是真正的「完美」?是炫酷的功能展示,還是紮實的底層技術?是營銷的噱頭,還是產品的本質?地平線似乎選擇了後者,但這條路,真的能帶領他們走向勝利嗎?我個人持保留態度。畢竟,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願意沉下心來做技術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大家都急著賺錢,誰還管什麼使用者體驗?

規則、混亂、數據:自動駕駛的三重奏

呂鵬將高階輔助駕駛系統的發展,比喻成一場三重奏,由規則、混亂和數據交織而成。聽起來很有詩意,但實際上,這三重奏更像是一部血淚史,充滿了工程師的掙扎和使用者的抱怨。

第一樂章:規則的僵硬

早期落地的輔助駕駛系統,就像一群被編寫好的機器人,只能按照預定的規則行事。它們的感知能力有限,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無法理解複雜的交通場景。結果就是,在路上橫衝直撞,遇到突發狀況就束手無策。這種系統,說白了,就是「人工智障」,只會給使用者帶來麻煩。

第二樂章:規則與數據的衝突

為了彌補規則系統的不足,工程師們開始引入數據驅動的技術。然而,規則和數據就像水火不容的兩股力量,它們在系統內部互相衝突,導致車輛出現各種詭異的行為。有時候,車輛會突然加速,有時候又會突然減速,讓使用者感到莫名其妙。這種系統,就像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讓人難以捉摸。

第三樂章:數據至上的狂想

特斯拉,這個被呂鵬奉為神明的企業,率先進入了純數據驅動的階段。他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能夠訓練出完美的自動駕駛系統。這種想法,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充滿了風險。數據真的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嗎?人類的智慧,真的能夠被數據完全取代嗎?我對此深表懷疑。過度依賴數據,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對現實的判斷力,最終陷入盲目的境地。

特斯拉:被神化的數據驅動者?

地平線的呂鵬對特斯拉讚譽有加,彷彿特斯拉就是自動駕駛界的救世主。然而,我認為這種「神化」特斯拉的行為,實在是過於盲目。特斯拉的成功,固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並非不可挑戰,更不應該被當作唯一的真理。

體驗至上?還是數據崇拜?

特斯拉聲稱他們追求的是「極致產品力」,但實際上,他們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數據崇拜。他們收集了大量的用戶數據,然後利用這些數據來改進他們的系統。這種做法,看似科學,但卻忽略了人類的主觀感受。使用者真的需要那些看似智能,但實際上卻毫無溫度的功能嗎?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理解我們、關心我們的「夥伴」,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

Meta 的天價挖角:技術的價值,還是行銷的泡沫?

呂鵬提到Meta花1億美金挖角AI人才的事件,似乎想以此證明技術的重要性。然而,我認為這更像是一場行銷的泡沫。Meta的確是一家技術公司,但他們更擅長的是炒作概念、吸引眼球。他們的天價挖角,或許只是為了向市場證明他們的實力,而不是真的需要這些人才來解決實際問題。畢竟,在這個資本至上的時代,錢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捷徑?還是殊途同歸?

呂鵬認為,做自動駕駛產品沒有捷徑,要扎扎實實做底層突破。我同意他的觀點,但我也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特斯拉選擇了數據驅動的道路,地平線也可以選擇其他的道路。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並且堅持下去。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誰也不知道哪條路才是正確的。或許,最終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道路,都通往同一個終點——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或者是一個更加糟糕的結局。

地平線的算力焦慮:一場追逐「甜點位」的賽跑

地平線認為,做好輔助駕駛產品要以實現極致產品體驗為核心,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算力、算法和基礎建設。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卻暴露了地平線的算力焦慮。在這個算力為王的時代,誰擁有更強大的算力,誰就能夠掌握未來的主動權。

算力:體驗的基石,還是軍備競賽?

呂鵬提到,決定體驗上限的算力是產業高速發展的關鍵要素。這句話,說白了,就是「算力越大,體驗越好」。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算力的確是體驗的基石,但並非唯一的因素。如果算法不夠優秀,基礎建設不夠完善,再強大的算力,也只是一堆無用的電子元件。更何況,過度追求算力,可能會演變成一場軍備競賽,最終導致資源的浪費和技術的停滯。就像核武器一樣,擁有再多的核彈,也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算法:體驗的靈魂,還是空中樓閣?

算法決定了體驗兌現能力,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充滿了陷阱。算法的確是體驗的靈魂,但好的算法,需要好的數據來支撐。如果數據不夠真實、不夠全面、不夠乾淨,再優秀的算法,也只會變成空中樓閣。更何況,算法的開發,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誰有時間去慢慢打磨算法?大家都急著推出新產品,搶佔市場份額,誰還管算法是否完美?

基礎建設:體驗的血脈,還是無底洞?

要想實現快速軟件迭代和體驗進化,還取決於基礎設施。這包括算力規模、數據閉環系統、仿真和驗證能力。這些基礎設施,就像體驗的血脈,源源不斷地為系統提供能量。然而,建設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對於一家小型企業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更何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在這個追求短期效益的時代,誰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建設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

「甜點位」理論:精準預測,還是盲目追隨?

呂鵬提出了「甜點位」理論,認為智能駕駛發展每年都有對應的算力「甜點位」。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充滿了風險。所謂的「甜點位」,真的存在嗎?即使存在,我們又如何能夠準確地預測它?如果我們盲目地追隨「甜點位」,最終可能會陷入盲目的境地,錯失其他的發展機會。更何況,技術的發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誰能保證,明天的「甜點位」,不會變成今天的「苦果」?

Horizon SuperDrive:挑戰特斯拉的底氣?

地平線基於560 TOPS的征程6P打造了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orizon SuperDrive(简称HSD)。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對特斯拉的挑戰。地平線想要證明,他們也能做出媲美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然而,他們真的有這個底氣嗎?

Horizon SuperDrive

更懂中國路況?還是過度解讀?

呂鵬聲稱,HSD在中國複雜路況下,相比於特斯拉,對VRU(弱勢道路使用者)處理更有優勢。這種說法,聽起來很誘人,但實際上,卻可能是一種過度解讀。中國的路況的確很複雜,但這並不意味著特斯拉就無法適應。特斯拉的數據收集能力非常強大,他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改進,來適應各種不同的路況。更何況,中國的路況,並非只有「複雜」這一種特點。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獨特的交通現象,例如「中國式過馬路」、「鬼探頭」等等。HSD真的能夠應對這些複雜的交通現象嗎?我對此表示懷疑。

化繁為簡:口號,還是真諦?

呂鵬強調,未來產品應該化繁為簡。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可能只是一句口號。化繁為簡,需要對技術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只是簡單地將複雜的功能去掉,而沒有真正地簡化底層的邏輯,那麼最終只會得到一個功能不全、體驗糟糕的產品。更何況,在這個追求差異化的時代,誰願意放棄那些看似炫酷的功能?大家都想在產品中加入更多的特色,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化繁為簡,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自我閹割。

「新自動擋」:願景,還是噱頭?

地平線想要打造新時代的「自動擋」,讓自動駕駛變得像自動擋汽車一樣簡單易用。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但實現起來卻非常困難。自動駕駛的技術非常複雜,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發。更何況,自動駕駛的安全性非常重要,一旦出現事故,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在這個安全至上的時代,誰願意冒著風險,去嘗試一個還不夠成熟的自動駕駛系統?或許,所謂的「新自動擋」,只是一個吸引眼球的噱頭,而不是一個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

結盟與未來:地平線的宏圖,還是業界的共謀?

地平線有個 slogan 是Journey Together,未來將和行業夥伴、Tier-1 企業攜手並進,共同服務好廣大車企。這聽起來像是一幅美好的藍圖,但背後隱藏的,或許是更深層次的利益考量。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單打獨鬥是很難成功的。地平線選擇與其他企業結盟,共同分享資源和風險,這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這種結盟,真的是為了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嗎?還是只是一種為了生存而採取的手段?我對此持保留態度。畢竟,在這個商業世界中,利益才是永恆的驅動力。

從電玩看自動駕駛:算力堆疊下的體驗升級,還是另一個軍備競賽?

地平線用賽車遊戲的發展邏輯來類比自動駕駛,從像素級機械式賽車到Xbox,似乎想說明算力提升帶來體驗升級是不變的真理。但這種類比,真的恰當嗎?電玩遊戲的體驗升級,很大程度上是視覺效果和操作方式的進化,而自動駕駛的體驗,則關乎安全、效率和舒適性。將兩者混為一談,未免有些牽強。更何況,電玩遊戲的軍備競賽,最終只會讓玩家花更多的錢,而自動駕駛的軍備競賽,則可能會讓使用者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我們真的應該從電玩遊戲中,學習自動駕駛的發展之道嗎?我對此深感懷疑。

賽車遊戲發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