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浪潮下的「綠色」騙局?豐倍生物IPO疑雲重重
在全球高喊碳中和的今天,彷彿只要掛上「綠色」、「環保」的標籤,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豐倍生物,這家來自蘇州的生物科技公司,正試圖以「廢棄油脂再生利用」的故事,敲開IPO的大門。但仔細一看,這家公司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綠」嗎?我個人對此抱持著深深的懷疑。
第一代生物柴油:真的是「點石成金」?
豐倍生物號稱掌握了生物柴油的核心技術,但他們的核心產品,卻仍然停留在第一代生物柴油的階段。說白了,就是用「地溝油」煉製的初級產品。這玩意兒,在餐飲業者眼裡可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但在豐倍生物眼裡,卻是能變成白花花銀子的寶貝。但等等,用「地溝油」煉油,真的有那麼美好嗎?
先別說煉製過程可能存在的污染問題,光是歐盟的反傾銷關稅,就足以讓豐倍生物頭疼。2023年,歐盟對這類產品的關稅已經飆升到18.9%。這意味著,豐倍生物每出口一噸生物柴油,就要被扒掉近五分之一的利潤。更別提,在業內人士看來,第一代生物柴油根本就是「低端產能」的代名詞。人家中石化都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生物航煤了,你還在死守著「地溝油」,這是不是有點太落伍了?
我必須強調,把「地溝油」變成生物柴油,聽起來確實很酷,但如果技術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再好的概念,也只不過是個空殼子。豐倍生物的故事,會不會是另一個披著「綠色科技」外衣的資本遊戲?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技術代差:領先者奔跑,落後者掙扎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慢一步,就可能步步落後。豐倍生物的困境,正是「技術代差」的最佳寫照。當競爭對手們都在加速奔跑,擁抱更先進的技術時,豐倍生物卻似乎還在原地踏步,甚至連跑鞋都沒換。
高端生物基材料:豐倍生物的「不存在」地帶
招股書上寫著,豐倍生物與江南大學合作研發了殼寡糖項目,聽起來似乎也想在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但現實是,這個項目至今未能形成商業化產品。換句話說,這項技術對豐倍生物來說,就像是「不存在」一樣。反觀競爭對手,萬華化學早在2020年就建成了年產10萬噸的生物基多元醇生產線,產品甚至已經打入了巴斯夫、陶氏化學等國際巨頭的供應鏈。這簡直是天上與地下的差別!
這種技術上的差距,直接導致豐倍生物在高端市場毫無話語權。他們的客戶過於集中在農化領域,而且對前幾大客戶的依賴程度非常高。更慘的是,由於歐盟的反傾銷政策,某個東南亞客戶直接取消了訂單,迫使豐倍生物不得不降價15%來維持交付。這就像是原本想靠著高價產品賺一筆,結果卻被現實狠狠打了一巴掌。
說實話,看到這裡,我真的為豐倍生物捏一把冷汗。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沒有核心技術,就只能任人宰割。如果豐倍生物再不加緊技術升級,恐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市場淘汰。
交易所的連環追問:實控人的「隱形帝國」?
如果說技術落後是硬傷,那公司治理上的問題,簡直就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定時炸彈。交易所的問詢函,就像X光一樣,照出了豐倍生物內部可能存在的「黑洞」。而這個黑洞,似乎與實控人平原那錯綜複雜的「隱形帝國」有關。
資訊披露的羅生門:誰在說謊?
交易所的問詢函指出,平原控制的12家關聯公司中,有不少企業的業務與豐倍生物高度重疊,例如蘇州綠源油脂、江蘇豐科生物等等。但這些關聯公司與豐倍生物之間的關聯交易金額,卻沒有在招股書中明確披露。這就像是在玩捉迷藏,故意把一些關鍵資訊藏起來,讓人摸不著頭緒。
2023年的年報顯示,豐倍生物向關聯方採購原料的比例高達34%。這意味著,他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都是從自己人那裡買來的。但問題是,這些原料的定價機制是怎樣的?是否公允?豐倍生物對此始終語焉不詳。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王某某,竟然同時擔任多家關聯公司的法人。這種人員交叉任職的現象,在創業板上市規則下,屬於重大信息披露違規。這簡直就是在挑戰監管底線!
說到這裡,我不禁要問,豐倍生物到底想隱瞞什麼?這些關聯交易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信息披露的缺失,又會對投資者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一切,都像迷霧一樣,讓人看不清楚。
財務迷霧:借錢續命的「環保明星」?
如果說公司治理是地下的炸彈,那財務數據就是天氣預報,預示著企業未來可能遇到的風暴。豐倍生物的財務數據,就像被濃霧籠罩的山區,讓人難以看清真相。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但仔細分析,卻發現隱藏著不少問題。
現金流的警訊:寅吃卯糧的危機
2023年,豐倍生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下降了58%,這意味著,他們賺錢的能力正在減弱。更讓人擔心的是,籌資活動現金流淨額卻逆勢增長了210%。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越來越依賴借錢來維持運營。這就像是「寅吃卯糧」,把未來的錢提前花掉,長期來看,風險極高。
在生物柴油行業產能過剩、毛利持續下滑的背景下,這種「靠借錢維持運營」的模式,暴露出嚴重的資金鏈風險。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高達68.3%,流動比率只有0.96,遠低於同行業1.2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豐倍生物的償債能力較弱,短期內可能面臨資金周轉困難。
當同行通過技術升級提升附加值時,豐倍生物卻陷入了「借新還舊」的惡性循環——2024年新增的銀行貸款中,竟然有30%是用於償還到期債務。這就像滾雪球一樣,債務越滾越大,風險也越來越高。如果未來市場環境發生變化,豐倍生物很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看到這些數據,我不禁想問,豐倍生物真的是一家健康的企業嗎?還是只是一個靠著「環保」概念包裝起來的「紙老虎」?
歐盟的「緊箍咒」:出口困境與技術瓶頸
在全球貿易的舞台上,各國的法規就像一道道的「緊箍咒」,稍有不慎,就會被勒得頭破血流。豐倍生物在歐盟市場的困境,正是因為無法擺脫這些「緊箍咒」的束縛。而這些束縛,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技術上的瓶頸。
碳排放的生死線:豐倍生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歐盟的REDⅡ法規,就像一把懸在豐倍生物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這項法規明確規定,第一代生物燃料要納入永續航空燃料(SAF)認證體系,但對原料的碳強度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必須低於70gCO2/MJ。而豐倍生物現有的工藝,顯然無法達標。
反觀競爭對手,中石化通過引進德國UOP的技術,已經將碳強度降至55gCO2/MJ。這意味著,中石化在歐盟市場上更有競爭力,而豐倍生物則失去了議價權。數據顯示,2023年豐倍生物的生物柴油出口單價僅為1120美元/噸,比行業均價低了18%。這就像是在拍賣會上,別人出更高的價格,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
技術壁壘,就像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將豐倍生物與高端市場隔離開來。如果豐倍生物不能盡快突破技術瓶頸,恐怕只能在低端市場苦苦掙扎,難以翻身。
國內巨頭的碾壓:全產業鏈的降維打擊
在全球市場受阻,國內市場就一定是避風港嗎?對於豐倍生物來說,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國內市場,他們同樣面臨著來自各路巨頭的激烈競爭,甚至可以說是「降維打擊」。
政策風向轉變:豐倍生物的「末日黃昏」?
金龍魚、益海嘉里等糧油巨頭,通過「餐廚垃圾收運-油脂提煉-生物柴油」全產業鏈的布局,形成了規模經濟優勢。這就像是擁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武器系統,而豐倍生物卻只有一把小刀,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數據顯示,金龍魚2023年的生物柴油產能已經達到50萬噸,單位成本比豐倍生物低23%。這意味著,金龍魚可以以更低的價格,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更致命的是,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生物柴油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要求,新建項目必須配套SAF生產裝置。而豐倍生物現有的產能,完全不符合新規定。這就像是遊戲規則突然改變,你卻沒有任何準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淘汰。
這項政策意味著,如果豐倍生物無法在2025年前完成技術改造,其30萬噸/年的產能將面臨強制淘汰的風險。這簡直就是「末日黃昏」,預示著豐倍生物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高估值的幻象:誰在為「環保概念」買單?
在資本市場上,估值就像一件華麗的外衣,可以讓一家公司看起來更有吸引力。但如果這件外衣是用泡沫做的,那遲早會被戳破。豐倍生物的高估值,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擔憂:究竟是真材實料,還是只是「環保概念」的幻象?
環保投入的真相:慷慨的口號,吝嗇的行動
豐倍生物一直以「環保」作為賣點,試圖打動投資者。但數據顯示,他們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卻與其宣傳的力度不成正比。2023年,豐倍生物的環保設備投入僅佔營收的1.2%,而同期嘉澳環保的環保投入佔比卻高達4.8%。這就像是嘴上說得天花亂墜,行動上卻吝嗇至極。
更諷刺的是,豐倍生物宣稱的「零排放」生產體系,實際廢水排放的COD濃度竟然達到了國標上限的85%。更令人咋舌的是,2021-2023年間,他們因為環保問題被處罰的記錄累計達到了7次。這簡直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用環保的口號掩蓋污染的真相。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投資者真的應該為這種「環保概念」買單嗎?還是應該擦亮眼睛,看清其背後的真相?
政策依賴症:糖衣下的毒藥?
在商業世界裡,政策支持就像一顆糖,能讓企業嚐到甜頭。但如果過度依賴政策,那這顆糖就可能變成毒藥,讓企業失去自主發展的能力。豐倍生物對政策的依賴,就讓我感到了一絲不安。
退稅優惠的倒數計時:豐倍生物的「遮羞布」?
豐倍生物一直享受著增值稅即徵即退的政策,這項政策對他們的盈利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年報顯示,這項優惠貢獻了18%的利潤。但問題是,這項政策將在2026年到期。這就像是「遮羞布」即將被揭開,豐倍生物的真實盈利能力將無所遁形。
如果政策退出,豐倍生物的毛利率將從目前的26%驟降至19%。這對於一家正在衝刺IPO的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更令人擔憂的是,在2023年行業整體毛利率下滑5個百分點的背景下,豐倍生物已經顯露出抗風險能力不足的本質。
政策優惠固然重要,但企業更應該依靠自身的技術和創新能力,才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豐倍生物不能擺脫對政策的依賴,那他們的未來將充滿挑戰。
結語:一場關於「綠色」的資本豪賭,還是精心佈局的騙局?
豐倍生物的故事,到這裡也接近尾聲了。他們試圖用「地溝油變廢為寶」的故事,打動資本市場,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技術的滯後、治理的缺陷,以及估值的泡沫。當這家公司試圖披上「綠色科技」的華麗外衣時,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其內在的價值。
在生物燃料行業加速向高端化、低碳化演進的背景下,豐倍生物既未能突破技術瓶頸,又未能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當中石化、萬華化學等巨頭在SAF領域構築起技術護城河時,豐倍生物的IPO之路,或許將成為又一個「環保偽概念」破滅的典型案例。這是一場關於「綠色」的資本豪賭,還是一場精心佈局的騙局?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