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電總局「21條」新政:鬆綁還是緊箍咒?
表面功夫?廣電總局的「大螢幕內容升級」計畫
廣電總局最近拋出的「21條」,美其名為要豐富電視大螢幕的內容,促進廣電視聽內容的供給,簡直像是在寒冬中送暖,聽起來暖心,但仔細想想,這真的是寒冬送暖,而不是在冰天雪地裡點一盞隨時會熄滅的小蠟燭? 這「21條」洋洋灑灑,從取消40集上限、放寬古裝劇數量,到支持紀錄片和動畫片,每一條都像是對影視產業的承諾,要讓內容創作的春天再次降臨。但問題來了,真的是這樣嗎?
多年來,廣電總局的政策,總給人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感覺,這次的「21條」,看似全面,實則充滿了不確定性。什麼是「優質內容」?誰來定義?審查標準又會如何變化?這些問題,都像懸在影視從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政策的執行力度和持續性。過去,廣電總局也曾出台過類似的政策,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最終不了了之。這次,會不會又是曇花一現?
內容建設大躍進?優質內容的定義誰說了算?
「內容煥新計畫」:新瓶裝舊酒?還是真材實料?
這個「內容煥新計畫」,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嗯,又是個換湯不換藥的玩意兒。廣電總局說要加強內容創新,但創新這東西,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催生出來的。真正的創新,需要的是自由的土壤、寬容的環境,以及對失敗的容忍。如果審查的大刀依然高懸,創作者們戰戰兢兢,誰還敢真正地去創新?更何況,什麼叫做「煥新」?是題材上的突破?還是表現形式上的革新?如果只是把舊瓶子刷上一層新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電視劇集數鬆綁:解放創作?還是放任注水?
取消電視劇40集上限,乍聽之下,編劇們應該歡呼雀躍。終於可以擺脫集數的束縛,盡情地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了!但現實恐怕沒那麼美好。在資本的驅動下,編劇們可能並不會專注於提升劇情的質量,而是想方設法地拉長集數,以便從廣告商那裡榨取更多的利益。畢竟,現在的觀眾,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誰願意花幾十個小時去看一部情節拖沓、注水嚴重的電視劇?廣電總局口口聲聲說要防止「注水劇」回潮,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管措施,恐怕只是空談。
超高清節目:技術升級,內容空洞?
超高清,4K、8K,聽起來很炫酷,但畫質再高,如果內容空洞,那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現在很多所謂的「超高清」節目,只是把原有的內容簡單地進行了技術升級,並沒有在內容上進行任何的創新和提升。觀眾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高清的畫面,而是更精彩的故事、更深刻的思想。如果只追求技術上的進步,而忽略了內容的質量,那只會讓觀眾們感到更加的失望。
微短劇登堂入室:電視台的救命稻草?
微短劇,這幾年火得一塌糊塗,短視頻平台上的各種爆款,看得人眼花繚亂。現在,廣電總局也開始鼓勵微短劇進入電視播出,這是不是意味著,電視台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時代拋棄了?微短劇的優勢在於短小精悍、節奏明快,但電視平台的受眾,和短視頻平台的受眾,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把微短劇搬上電視螢幕,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還是個未知數。更何況,微短劇的製作門檻相對較低,質量參差不齊,如果電視台不加以篩選,只會讓電視螢幕上充斥著更多的劣質內容。
引進境外節目:文化交流?還是文化殖民?
引進境外節目,無疑可以豐富國內的電視螢幕,讓觀眾們接觸到更多元化的文化和思想。但問題是,我們應該引進什麼樣的節目?是那些充滿了商業氣息的娛樂節目,還是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內涵的紀錄片?如果只追求收視率,而忽略了節目的文化價值,那只會讓我們的電視螢幕上充斥著更多的文化垃圾。更讓人擔憂的是,過度依賴境外節目,會不會讓我們的本土文化失去生存的空間?
創作自由的糖衣炮彈:長度、題材、排播全面鬆綁?
40集上限取消:編劇們的狂歡?觀眾們的噩夢?
想像一下,過去被死死限制在40集內的編劇們,現在終於掙脫了枷鎖,可以自由揮灑他們的創意。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在資本的推動下,許多編劇可能不再專注於精雕細琢劇情,而是想方設法地拉長集數,以獲取更多利益。畢竟,對於投資方來說,集數越多,廣告收入的潛力就越大。於是,大量的「注水劇情」便應運而生,無關緊要的支線劇情、無意義的回憶穿插、慢到令人髮指的節奏…這些都成了拖延集數的慣用伎倆。對於觀眾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噩夢,他們的時間被無情地浪費在這些毫無營養的內容上。
季播劇自由排播:考驗耐心?還是加速棄劇?
過去季播劇的播出,總是被要求間隔一年,這讓許多期待後續劇情的觀眾苦不堪言。現在,廣電總局放寬了這個限制,理論上可以更靈活地安排播出時間。但問題是,如果製作方為了趕進度,粗製濫造,導致後續劇集質量下降,那觀眾還會買帳嗎?畢竟,現在的觀眾選擇實在太多了,一旦劇情不吸引人,他們很容易就會轉向其他節目。更何況,如果季與季之間的間隔太短,觀眾可能還沒來得及回味上一季的劇情,就又要面對新一季的內容,這反而會讓他們感到疲憊,加速棄劇。
古裝劇調控鬆綁:宮鬥劇的春天回來了?
近年來,古裝劇的數量一直受到嚴格的控制,尤其是宮鬥劇,更是被視為毒瘤。現在,廣電總局放寬了對古裝劇的限制,這是否意味著,宮鬥劇的春天又要回來了?宮鬥劇雖然常常能吸引眼球,但其宣揚的價值觀往往是扭曲的,充斥著權謀、鬥爭和背叛。如果大量的宮鬥劇湧上螢幕,是否會對社會風氣產生不良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境外改編劇:本土化的迷思
允許改編境外優秀作品,聽起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提升國內劇集的製作水平。但問題是,真正的「本土化」並不是簡單地把國外的故事搬到中國來。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社會習俗…這些差異都需要認真考量。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照貓畫虎,只會讓改編劇顯得不倫不類,既失去了原作的精髓,又無法引起國內觀眾的共鳴。更重要的是,過度依賴境外改編,會不會讓我們失去原創的動力?
海外劇集引進:黃金時段的文化衝擊
允許引進海外劇集在衛視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無疑會給國內觀眾帶來更多選擇。但同時,這也可能對本土劇集產生衝擊。海外劇集在製作水平、劇情設計、演員演技等方面,往往更勝一籌,這會讓國內劇集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更重要的是,海外劇集所傳達的文化價值觀,可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衝突。如果觀眾過度沉迷於海外劇集,是否會對他們的文化認同產生影響?這是一個需要警惕的問題。
審查機制優化:效率提升的背後,是標準的放寬?
同步審查:是加速,還是趕工?
總局和省局建立同步審查機制,針對衛視黃金檔和重點網站首屏劇目,聽起來像是效率的一次飛躍。但仔細想想,這會不會只是為了趕在黃金時段播出,而犧牲了審查的嚴謹性?同步審查,意味著審查時間被壓縮,審查人員可能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審查工作。在時間壓力下,他們是否還能仔細地審查每一部劇集的內容,確保其符合相關規定?如果審查標準因此而降低,那所謂的效率提升,又有什麼意義呢?更何況,這種同步審查機制,是否會給地方審查機構帶來更大的壓力,讓他們為了迎合總局的要求,而放寬審查標準?
專家提前介入:歷史、醫療題材的緊箍咒?
歷史、醫療等題材,由於涉及專業知識,容易出現錯誤,因此廣電總局決定由專家提前介入協審。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明智之舉,可以避免劇集中出現常識性錯誤。但問題是,這些專家是否真的了解影視創作的規律?他們是否會過於強調專業性,而忽略了劇情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如果專家們對劇本進行過多的干預,是否會扼殺編劇的創作靈感,讓劇集變得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這種專家協審機制,是否會成為某些人打壓異己的工具,以專業的名義,對劇集的內容進行不公正的審查?
邊審邊播:觀眾的容錯率有多高?
系列劇、情景劇和單元劇試行邊審邊播、邊改邊播的審查新機制,這簡直是一個瘋狂的想法!這意味著,觀眾們在觀看劇集的同時,審查人員也在同步進行審查,一旦發現問題,就會立即進行修改。這種機制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及時調整劇情,避免出現重大失誤。但同時,這也意味著,觀眾們需要容忍劇集中可能存在的瑕疵和錯誤。畢竟,在邊審邊播的模式下,劇集質量很難得到保證。更重要的是,這種機制是否會讓製作方變得更加懶惰,不再注重前期製作的質量,而是把希望寄託於後期的修改?
微短劇的逆襲:短視頻內容的電視生存之道?
微短劇劇場:流量變現的新途徑?
廣電總局大力支持微短劇登上電視平台,甚至鼓勵省级卫视开设微短剧剧场,這看似是給了微短劇一個正式的名分,讓它們可以堂堂正正地出現在主流媒體上。但仔細想想,這真的是微短劇的春天來了嗎?還是電視台為了自救,病急亂投醫?
微短劇的爆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短視頻平台的碎片化時間和算法推薦。觀眾可以在通勤、午休等零碎時間,隨手刷上幾個短劇,打發時間。而電視觀眾的觀看習慣則不同,他們更傾向於集中時間觀看完整的節目。微短劇那種快節奏、高反轉的敘事方式,是否能適應電視螢幕的觀看節奏,還有待觀察。
更重要的是,微短劇的商業模式和傳統電視劇截然不同。短視頻平台上的微短劇,主要依靠流量和廣告分成來變現。而電視台則更依賴廣告收入和版權銷售。微短劇登上電視平台後,能否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微短劇劇場的收視率不佳,廣告收入無法達到預期,電視台很可能會放棄這個嘗試。
此外,微短劇的製作質量參差不齊。短視頻平台上的爆款微短劇,往往依靠獵奇的題材、誇張的表演和出人意料的反轉來吸引眼球。這些內容在短視頻平台上或許有效,但在電視螢幕上,可能會顯得粗製濫造,難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如果電視台不嚴格把關,只會讓微短劇劇場淪為劣質內容的垃圾場,最終失去觀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