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和昌IPO疑雲:營收、關聯交易、產能利用率挑戰

吉和昌IPO疑雲:營收、關聯交易、產能利用率挑戰

北交所IPO疑雲:吉和昌的華麗外衣下,藏著多少秘密?

武漢吉和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和昌”),一家專注於表面與界面處理相關特種功能性材料的公司,近期向北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募資2.9億元人民幣,看似要大展拳腳。然而,仔細翻閱其招股書,你會發現,這家公司的前景,似乎並不像表面上那麼光鮮亮麗。國信證券作為保薦機構,想必也捏了一把冷汗。

一季度營收淨利雙降:光伏市場的寒風,吹醒了誰的泡沫?

2025年第一季度,吉和昌的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分別下降了7.54%和7.67%。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公司將原因歸咎於光伏矽片市場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導致終端客戶開工率偏低。但真的是這樣嗎?

要知道,光伏行業的確存在週期性波動,但優秀的公司往往能夠穿越週期,保持穩健增長。吉和昌一季度營收淨利的下滑,或許暴露了其在市場競爭中的脆弱性。畢竟,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毛利率逆勢走高:成本管控的妙手,還是財務魔法的障眼法?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營收淨利下滑的同時,吉和昌的毛利率卻逆勢走高,遠遠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2022-2024年間,吉和昌毛利率分別為31.06%、31.59%、27.28%,而同期同行均值僅為26.63%、17.42%、9.93%。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難道吉和昌掌握了什麼獨門秘笈,能夠在行業寒冬中保持如此高的盈利能力?還是說,這其中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財務技巧?要知道,毛利率是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過高的毛利率往往意味著更高的風險。這不禁讓人懷疑,吉和昌的盈利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奧克股份魅影:關聯交易背後,是利益輸送還是迫不得已?

吉和昌的股東結構也頗為耐人尋味。奧克股份,這家持有吉和昌37.71%股份的第二大股東,同時也是吉和昌的供應商。這種既是股東又是供應商的關係,在資本市場上並不少見,但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卻不得不讓人警惕。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吉和昌曾向奧克股份及其子公司零星採購環氧乙烷。公司解釋說,這是因為主要採購方中石化因工廠檢修等原因出現臨時供應緊張,因此向奧克股份採購作為補充。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細一想,卻疑點重重。

難道吉和昌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如此薄弱,以至於不得不依賴關聯方來應急?或者說,這僅僅是一個藉口,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向奧克股份輸送利益?畢竟,關聯交易的定價往往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很容易成為利益輸送的工具。

應收帳款高企:大客戶戰略的甜蜜負擔,還是壞帳風險的溫床?

除了關聯交易,吉和昌的應收帳款問題也值得關注。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應收帳款賬面價值分別為5005.66萬元、6777.17萬元、7568.07萬元,占當期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7.47%、17.50%、19.87%。應收帳款逐年增加,這說明什麼?

吉和昌解釋說,這是因為公司緊跟新能源行業發展趨勢,聚焦於服務細分行業大客戶,業務規模提升所致。也就是說,為了拿下大客戶,公司不得不放寬信用政策,允許客戶賒銷。這種做法在短期內或許能夠提升營收,但長期來看,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一旦大客戶經營出現問題,或者拖欠貨款,吉和昌將面臨壞帳損失的風險。更糟糕的是,吉和昌的應收帳款集中度較高,前五名應收帳款回款客戶的應收帳款餘額占比接近一半。這意味著,吉和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幾個大客戶手中。這種過度依賴大客戶的經營模式,顯然是不健康的。

產能利用率跳水:擴產豪賭的底氣何在?

吉和昌此次IPO募資的重點之一,就是擴大產能。公司計劃將募集的資金用於年產1.2萬噸光伏材料、表面處理化學品和相關副產品項目,以及年產2000噸集成電路用電鍍化學品項目。然而,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是,吉和昌現有的產能利用率卻並不高。

報告期內,吉和昌表面工程化學品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3.95%、47.59%、44.16%,而新能源電池材料的產能利用率更是從2022年的95.15%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57.34%。這意味著,公司現有的生產設備,有很大一部分處於閒置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吉和昌仍然選擇擴大產能,這無疑是一場豪賭。如果市場需求沒有如預期般增長,或者公司無法有效地拓展銷售渠道,那麼新增的產能將會變成沉重的負擔,進一步拖累公司的業績。

研發投入吝嗇:技術護城河的缺席,拿什麼抵禦市場洪流?

更令人擔憂的是,吉和昌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48%、4.10%、3.39%,遠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的6.96%、9.80%、11.58%。不僅如此,2024年公司的研發費用甚至還出現了下滑。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研發投入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吉和昌吝嗇的研發投入,意味著公司在技術創新方面缺乏動力。如果公司沒有強大的技術護城河,那麼它將難以抵禦市場的洪流,很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

實控人迷局:一致行動協議的脆弱,誰在暗中操控?

吉和昌的控制權結構也並非牢不可破。宋文超和戴榮明兩人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股權安排,共同控制著公司62.29%的股份。雖然兩人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約定在重大事項上保持一致,但這種協議的約束力究竟有多強?

要知道,在利益面前,任何協議都可能變得脆弱。如果宋文超和戴榮明之間產生分歧,或者其中一方改變主意,那麼吉和昌的控制權將會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穩定的控制權結構,無疑會增加公司的經營風險。

安全生產紅線:一萬五的罰單,敲響了誰的警鐘?

如果說以上種種問題還僅僅是財務和經營層面的隱憂,那麼吉和昌子公司因安全生產問題被處罰,則直接觸碰了紅線。招股書顯示,吉和昌子公司武漢特化因存在“V501A(環氧乙烷)儲罐安全閥出口氮封閥被關閉問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相關規定,被武漢市應急管理局處以1.50萬元罰款。

安全生產無小事。環氧乙烷是一種易燃易爆的危險化學品,一旦發生洩漏,後果不堪設想。吉和昌作為一家化工企業,理應將安全生產放在首位,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然而,武漢特化卻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這暴露出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漏洞。

一萬五千元的罰款,對於一家擬上市公司來說,或許只是九牛一毛。但這背後所反映出的安全意識淡薄、管理鬆懈,卻令人不寒而慄。希望吉和昌能夠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真正將安全生產落到實處,而不是僅僅將其作為一句口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