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上幣策略全解:幣安領跑,誰是下個潛力幣?

交易所上幣策略全解:幣安領跑,誰是下個潛力幣?

前言:幣圈風雲變色,交易所上幣內幕大公開?

各位幣圈老韭菜、新韭菜們,最近是不是感覺市場波動大到心臟快停了?別慌,這就是幣圈的日常!但你知道嗎?除了外部市場因素,交易所的上幣策略也在默默影響著你的錢包。今天,咱就來扒一扒這層神秘面紗,看看各大交易所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報告出爐!2024-2025交易所上幣全景掃描

火星財經White55大佬(先膜拜一下)最近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簡直是幣圈的「葵花寶典」!報告深入分析了2024年1月到2025年6月期間,各大交易所的上幣動態,涵蓋了幣安、Coinbase、OKX等主流平台。這份報告可不是隨便說說,它詳細研究了首次上幣(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 IEO)和二次上幣,還分析了代幣的完全稀釋估值(Fully Diluted Valuation, FDV)以及上幣後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告訴你:哪些交易所愛上什麼幣?這些幣上了之後是飛天還是落地?

交易所上幣活動:表面風光,暗潮洶湧?

交易所上幣,聽起來好像是項目方和交易所雙贏的局面。項目方獲得曝光和資金,交易所賺取手續費和流量。但背後真的如此簡單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2025上半年:量增質變?首次上幣與二次上幣的冰火兩重天

2025年上半年,交易所的上幣活動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總體數量是增加了,但首次上幣和二次上幣的發展卻截然不同。首次上幣,也就是新項目第一次在交易所亮相,看似充滿機會,但實際上風險也很大。相反,二次上幣,已經在其他交易所交易過的代幣,似乎更受歡迎,表現也更穩定。

幣安獨領風騷?DEX發行策略奏效?

要說誰是上幣界的扛把子,那絕對是幣安。它憑藉著DEX(去中心化交易所)發行業務和永續合約市場的擴張,在上幣數量上遙遙領先。尤其是DEX發行,像是Binance Alpha,更是讓幣安在上幣數量上實現了「超車」。其他交易所,像是Coinbase、OKX,上幣節奏則相對保守,甚至有些交易所還縮減了首次上幣的規模。

期貨市場:幣安的二次上幣狂潮?

除了現貨市場,幣安在期貨市場的上幣策略也很有意思。它明顯偏愛二次上幣,也就是已經在其他交易所交易過的代幣。這些代幣雖然不能帶來新的項目,但卻能帶來大量的交易量。這也說明,幣安的上幣策略正在轉向以DEX發行為核心,而傳統的現貨上幣則更加謹慎。

各交易所上幣表現:誰是點石成金,誰是韭菜收割機?

交易所上幣,對項目方來說是個里程碑,但對投資者來說,卻是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時刻。有些交易所能讓項目一飛沖天,有些卻成了項目的墳場。讓我們來看看,各大交易所的上幣表現到底如何?

七日煉金術:首次上幣的死亡螺旋,二次上幣的鹹魚翻身?

如果把上幣後的七天,比作代幣的「煉金期」,那麼首次上幣的表現,簡直可以用「死亡螺旋」來形容。幾乎在所有交易所,首次上幣的代幣都表現疲軟,平均回報和中位數回報都是負值。這說明,很多新幣一上交易所就被拋售,投資者根本沒有賺錢的機會。

相反,二次上幣卻表現出更強勁的勢頭。由於已經有了市場共識和流動性基礎,二次上幣的代幣往往能帶來更穩定的收益。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在幣圈,有故事的幣,比沒故事的幣,更容易獲得市場的青睞。

幣安的左右互搏:現貨、Alpha、IDO,誰是真命天子?

在幣安這個大舞台上,首次上幣的方式有很多種:現貨、Alpha空投、IDO等等。但表現最好的,卻不是大家期望的「親兒子」。

從數據來看,IDO(Initial DEX Offering)的首次上幣,平均回報率勉強為正,但中位數卻是負的,說明只有少數IDO項目能真正成功。而Alpha空投的表現則更慘,平均回報和中位數都是負值,簡直是「上幣即套牢」的典型案例。至於現貨首次上幣,表現更是墊底,簡直是慘不忍睹。

相反,現貨和期貨的二次上幣,表現都優於各自對應的首次上幣。這也再次證明,在交易所上幣,有故事的幣,比沒故事的幣,更有優勢。幣安上幣後表現最強勁的,始終是二次上幣,而首次發行,尤其是通過Alpha和現貨渠道的首次上幣,則普遍表現不佳。

完全稀釋估值(FDV)的迷思:估值越高越吃香?

在幣圈,FDV(Fully Diluted Valuation,完全稀釋估值)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指標。有人說,FDV越高,代表項目潛力越大;也有人說,FDV越高,代表項目割韭菜的意圖越明顯。那麼,FDV到底該怎麼看?交易所又如何利用FDV來篩選項目呢?

峰值FDV比率:衝得快不如站得穩?

報告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峰值FDV比率」,也就是上幣後7天內的最高價格,除以上幣當日的收盤價。這個指標可以反映代幣的價格發現能力,也就是市場對代幣價值的認可程度。如果峰值FDV比率很高,說明市場對這個代幣的需求很強勁。但如果達到峰值的時間很短,那就說明這個代幣很可能只是被短期炒作,缺乏持續的買入動力。

從數據來看,Coinbase和OKX在首次上幣的項目中表現最突出,峰值FDV比率分別達到59%和37%,而且都在1.5到1.8天內實現。這說明,這兩個交易所選擇的項目,確實有一定的潛力。而幣安IDO渠道的首次上幣,表現也還不錯,平均峰值FDV比率為38%,在2.1天內達成。相比之下,Alpha空投和現貨直接上幣的項目,峰值來得更快,幅度也更低,說明這些項目更多的是靠前期炒作,缺乏後勁。

交易所的估值偏好:大象跳舞還是螞蟻雄兵?

不同的交易所,對項目的估值偏好也不同。有些交易所喜歡大盤項目,也就是FDV很高的項目;有些交易所則喜歡小盤項目,也就是FDV比較低的項目。這種偏好,其實也反映了交易所的定位和策略。

報告顯示,Upbit和Bithumb的首次上幣項目,嚴重偏向大盤和巨型盤,也就是FDV在7.5億美元以上的項目。Coinbase和OKX的首次上幣項目,則集中在中大盤區間。而Binance期貨的首次上幣項目,也傾向於高FDV類型。只有Bybit的分布比較均衡,各種規模的項目都有。

幣安的精準營銷:總有一款適合你?

幣安在上幣方面,可以說是「精準營銷」的典範。它的現貨上幣,偏向大盤項目;Alpha空投,則以小盤項目為目標;IDO的上幣項目,範圍則比較集中。這種策略,讓幣安可以覆蓋不同的市場細分領域,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報告指出,Binance現貨上幣項目偏向大盤,沒有微型盤項目,多數項目的FDV在2.5億美元以上,且集中在7.5億美元以上。Alpha空投則以小盤項目為目標,約80%的上幣項目FDV在2.5億美元以下,且微型盤項目占比很高。BinanceIDO的上幣項目範圍集中,幾乎所有項目的FDV都在7500萬美元至2.5億美元之間,沒有超過7.5億美元的項目。總之,幣安的每個上幣計劃都針對不同的市場細分領域,在各FDV層級上幾乎沒有重疊。這種策略,簡直是把「總有一款適合你」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幣安上幣路徑:一條龍服務還是各自為政?

幣安就像一個大型的加密貨幣百貨公司,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上幣方式,像是Alpha空投、IDO、現貨上幣等等。那麼,這些不同的上幣方式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一個項目通過Alpha空投上幣後,有沒有機會登上幣安的現貨市場,甚至是其他一線交易所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幣安的上幣路徑。

Alpha空投VS. IDO:殊途同歸還是天差地別?

報告顯示,通過Alpha空投上幣的項目,很少能晉升到更高級別的上幣環節,像是永續合約和現貨市場。而且,Alpha空投上幣的項目,上幣後的表現普遍乏力。只有那些高FDV的項目,才有機會通過Alpha進入現貨市場,並且獲得一定的後續表現。

相反,通過IDO上幣的項目,對下游的吸引力更強,尤其是在永續合約上幣方面。IDO上幣的項目,推進速度更快,7日回報也更亮眼。雖然IDO轉現貨的案例不多,但表現仍然優於Alpha。總的來說,幣安Alpha下游轉化率低,表現也比較分化,而IDO則是通往下游上幣(特別是永續合約)的更強勁路徑。

通往一線交易所的窄門:高FDV的通行證?

從幣安Alpha或IDO發行的代幣中,能登上一線交易所現貨板塊的,仍然非常罕見。不僅轉化率低,而且代幣在其他主流交易所上線前,往往存在較長的延遲。這些代幣在登上其他交易所後的表現普遍不佳,多數回報率為負,只有在Upbit上有小幅上漲。

這類上幣往往更青睞大盤代幣,這進一步印證了一個觀點:FDV較高的項目,更有可能獲得更多一線交易所的上線機會。儘管在外部交易所上線能帶來更廣泛的曝光,但這種轉化不僅罕見,而且表現往往不盡人意,尤其是對於高FDV項目而言,其流動性事件更可能被用於代幣分發,而非項目增長。

永續合約:幣安的秘密武器?

報告還分析了2025年幣安首次上幣中,同時進行永續合約上幣的項目。數據顯示,幣安在將永續合約上幣與代幣生成事件(TGE)搭配時,明顯更傾向於通過首日現貨項目,而非Alpha空投或IDO。這說明,幣安可能將永續合約視為一種「秘密武器」,用來扶持那些更有潛力的項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