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简易化风险:警惕一键操作归零,用户教育、风控透明与可持续经济是关键

DeFi简易化风险:警惕一键操作归零,用户教育、风控透明与可持续经济是关键

DeFi簡化背後的隱憂:一鍵操作,一鍵歸零?

加密世界的糖衣炮彈:簡單即是風險?

在加密貨幣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總有些「真理」被選擇性忽略,像是那句老生常談的「高報酬伴隨高風險」。但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領域,我更想強調另一句:「越簡單,越他X的危險」。DeFi一路狂奔,似乎鐵了心要搞「傻瓜式操作」,彷彿在說:「不會寫智能合約?不懂區塊鏈運作?沒事兒!我們有萬能SDK、聚合器,還有閃亮亮的錢包插件,保證把複雜的鏈上操作包裝成滑鼠一點就能搞定的事情!」這聽起來像天上掉餡餅,實際上嘛…呵呵。

Shogun SDK:DeFi的支付寶時刻,還是潘朵拉魔盒?

就拿最近火熱的Shogun SDK來說吧,號稱能把原本需要簽名N次、授權N遍、轉帳N筆的DeFi操作,壓縮成一次點擊。首發還選在Berachain這個新興生態裡,更是噱頭十足。想像一下,以前在DeFi裡搬磚,得先搞懂Metamask、Gas Fee、滑點,再來研究合約地址、ABI,最後小心翼翼地確認每一筆交易。現在呢?只要像掃支付寶QR Code一樣「嘟」一聲,你的錢就沒了…不對,是順利完成鏈上交互。聽起來很美好,對吧?

但等等,事情真的這麼簡單?DeFi的風險可不是藏在底層代碼裡,而是赤裸裸地擺在陽光下,只是被這些「無腦工具」給巧妙地掩蓋了。就像一個拿到信用卡就瘋狂刷爆的愣頭青,錯不在信用卡,而在於他根本不知道「欠債是要還錢的!」DeFi也是一樣,一旦你腦袋空空地授權合約管理你的資產,它可能就會像寄生蟲一樣,永久控制你錢包裡的每一分錢。對於那些還沒搞清楚狀況的新手來說,隨手點下「授權全部資產」,搞不好就是「一鍵爆倉」的開始。DeFi的「掃碼支付」時代?在我看來,更像是潘朵拉魔盒被打開,各種妖魔鬼怪正等著衝出來咬你一口。

Web2用户的鏈上鴻溝:技術高牆與用戶體驗的掙扎

鏈上交互:一場充滿荊棘的冒險

讓我問你,一個從沒接觸過加密貨幣的Web2用戶,要踏入DeFi的世界,需要經歷多少痛苦?首先,他得下載一個錢包,然後小心翼翼地抄下那串又臭又長的助記詞,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永遠失去了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接著,他要搞懂Gas費是什麼鬼東西,為什麼有時候高到讓人想罵娘。如果他想玩點進階的,還得學會跨鏈橋,把資產從一條鏈搬到另一條鏈,一不小心就可能血本無歸。更別提那些複雜的代幣轉換、合約風險,以及每次點擊授權、簽名時的忐忑不安。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筆交易,還得時刻關注是否成功,需不需要撤銷授權,簡直比照顧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還要累!

RaaS與一鍵發鏈:區塊鏈創業的平民化浪潮?

所以說,對於那些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的Web2用戶來說,DeFi就像一門全新的語言,要學會它才能用手機支付,這根本是強人所難!為了讓他們能夠無痛進入鏈上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這座「技術大山」夷為平地。於是,像Shogun SDK這樣的交互工具應運而生,它們把原本需要100步才能完成的鏈上操作濃縮成1步,用「一鍵交互」把用戶體驗從「專家級操作」降到「支付寶掃碼」的簡單程度。但這真的能解決問題嗎?我持保留態度。

冷啟動的真相:用戶在哪裡?

從更廣闊的生態視角來看,RaaS(Rollup-as-a-Service)、一鍵發鏈等基礎設施也日益成熟。以前要發一條鏈,需要自己寫底層代碼、部署共識機制、搭建瀏覽器、做前端頁面,動輒需要幾個月的開發。現在呢?只要用Conduit、Caldera、AltLayer等服務,幾週內就能交付一條可用的EVM兼容鏈,甚至能幫你配套治理代幣、經濟模型、區塊瀏覽器,簡直就像開淘寶店一樣簡單!這讓任何項目方、社區,甚至是個人黑客馬拉松團隊,都能「開鏈創業」,真正實現了鏈上創業的「平民化」。聽起來很美好,但很多人誤以為「鏈能快速搭好」就意味著能成功,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冷啟動最大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有沒有人用」。技術只是敲門磚,能不能積累到真實、可持續的用戶行為,才是鏈能否活下去的關鍵。沒有用戶,再炫酷的技術也只是一堆無人問津的代碼。

補貼的幻象:TVL的虛假繁榮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奶茶店的啟示:補貼的短期效應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補貼、空投就像是奶茶店的免費試喝活動,初期確實能帶來大量人潮和TVL(總鎖倉價值)。就像你家巷口新開的奶茶店,為了打響名號,祭出「買一送一」、「第二杯半價」的優惠,保證讓你排隊排到天荒地老。但當活動結束,奶茶恢復原價,如果產品本身不好喝、服務態度又差勁,消費者轉身就走,隊伍瞬間消失。這就是補貼的真相:它只能帶來短期的繁榮,無法建立長期的忠誠度。

Berachain的PoL機制:流動性挖礦的進化?

鏈上的情況也是一樣。許多新鏈在補貼期間,TVL看起來非常高,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大部分都是項目方、基金會,或是機構的資金在互相質押,營造出數據假象。真實用戶數量和交易量並沒有實質增長。一旦補貼和高APY(年化收益率)結束,流動性就像潮水退去,鏈上交易量驟降,TVL蒸發殆盡。更糟糕的是,如果鏈上缺乏真實的交易需求,補貼驅動的資金只會形成短期的套利循環——用戶的目的只是「薅完就走」,而不是在鏈上使用應用、形成生態閉環。補貼越高,投機資金越多;補貼一停,撤退速度就越快。真正決定一條鏈能否冷啟動成功的,不是空投或補貼規模,而是有沒有項目能夠吸引用戶持續留在鏈上消費、交易、參與社區——這才是公鏈進入良性循環的起點。

三幣系統: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在眾多新鏈中,Berachain做出了有趣的探索。它首創PoL(Proof of Liquidity)機制——與傳統PoS(Proof of Stake)把獎勵分給節點不同,PoL直接把鏈的通脹獎勵分給提供流動性的用戶,用激勵去驅動鏈上真實的經濟行為。舉個生活化的例子:傳統PoS公鏈像是把公司股份獎勵給機房(節點)做伺服器維護;而Berachain則是把股份直接分給你——只要你把資產投入Berachain上的DEX、借貸、LST等協議,為生態提供流動性,你就能持續拿到獎勵。更有意思的是Berachain的三幣系統設計:

  • BERA:主網原生代幣,承擔Gas費支付,同時作為PoL獎勵的主要載體;
  • HONEY:生態內的穩定幣,用於交易、借貸等;
  • BGT:治理代幣,可通過鎖倉參與投票或獲得額外收益。

這三種代幣相互作用,形成「賺-用-治理」的飛輪,試圖推動資金留在鏈上,同時增強治理參與度。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三幣系統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還有待時間驗證。

Berachain的數據迷霧:價值窪地還是資金盤騙局?

MC/TVL比:被低估的潛力,還是被放大的泡沫?

Berachain主網上線短短五個月,TVL就逼近6億美元,超過150個原生項目在上面活躍。乍看之下,這成績單相當亮眼。更有趣的是,相較於Solana、Sui、Avalanche等一線公鏈,Berachain的MC/TVL比僅有0.3x(行業平均通常在1以上)。這意味著什麼?有人說,這代表Berachain的市值尚未反映其鏈上經濟價值,是個被低估的潛力股。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個被放大的泡沫,是資金盤遊戲的早期徵兆。

真實交易需求:鏈上生態的生命線

社區情緒之所以如此分化,關鍵就在於生態裡是否能形成真實的交易需求。如果沒有真實的用戶在使用鏈上的應用,產生實際的交易費用,那麼高APY補貼就可能演變成「資金盤循環」,也就是俗稱的「龐氏騙局」。早期加入的人可以從後期加入的人身上賺取利潤,但當沒有更多新人加入時,整個系統就會崩盤。可喜的是,Berachain生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能夠帶來真實交易收入的項目。

這類項目的活躍度和收入能力,是解決「補貼流動性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如果Berachain能夠持續孵化出更多類似的項目,吸引更多真實用戶參與交易,那麼它就有機會擺脫「資金盤」的嫌疑,真正建立起一個健康的鏈上生態。

公鏈競賽的本質:誰能留住老顧客?

當公鏈部署像開網店一樣容易,競爭的核心就變成:是否能持續產生真實的交易需求和費用,而非依賴補貼來維持TVL。畢竟,TVL再高,如果都是機器人和羊毛黨,那也只是虛假的繁榮。公鏈競賽的本質,其實是誰能留住願意持續回購的老顧客。只有當用戶願意在鏈上花錢、消費、參與社區,鏈才能真正啟動飛輪,進入良性循環。

尋找鏈上飛輪:用戶教育、風控透明與可持續經濟模式

不同敘事的探索:誰能率先破局?

如今,各條公鏈都在以不同的敘事尋找突破口:有些鏈專注於提升交易速度和吞吐量,試圖打造高性能的鏈上基礎設施;有些鏈則致力於發展特定的應用場景,例如GameFi、DeSoc等,希望吸引特定人群;還有一些鏈則在探索新的共識機制和經濟模型,例如Berachain的PoL和三幣系統。這些探索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沒有真實交易的鏈,補貼早晚會見底;只有有人用、有人付費、資金願意留在鏈上,鏈才能真正啟動飛輪。

結語:鏈的未來,在於「敢用、能用、用得明白」

DeFi操作簡化、門檻降低,確實是讓更多人參與區塊鏈的必由之路。但這條路不能只靠「讓人一鍵交互」,還必須輔以用戶教育、透明風控,以及生態內真實需求驅動的可持續經濟模式。否則,「讓所有人都能一鍵交互」的便利,可能只會變成「一鍵賠光」的災難。就像開網店的人都知道,發紅包能拉新,但真正能撐起生意的,是能留住願意回購的老顧客。鏈的建設也是如此:要讓用戶敢用、能用、用得明白,並持續產生交易,才是公鏈冷啟動的真正開始。DeFi的未來,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而是紮根於用戶的真實需求,以及健康的經濟生態之中。只有當用戶能夠安心地使用DeFi,並且從中獲益,DeFi才能真正走向普及,改變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