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燕歸來:從《軟體吞噬世界》到「區塊鏈吞噬世界」?
安德森的預言:十年後的迴響
2011年,當 a16z 的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在《華爾街日報》上石破天驚地喊出「軟體正在吞噬世界」時,我還在大學宿舍裡和室友們組隊開黑,沉迷於DOTA的廝殺。那時候,誰會想到軟體真的能吞噬世界?不過十年光景,這句話不僅成了金科玉律,還狠狠地打了我們這些遊戲宅的臉。
回頭看,Andreessen 的預言簡直神準。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社群媒體的崛起、電子商務的爆發…這一切都證明了軟體那無可阻擋的力量。微博、微信這兩個國民級應用,恰恰都在 2011 年左右迎來了爆發式成長,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資訊獲取方式。你說巧不巧?
然後,AI 這傢伙又跳出來了。如果說軟體吞噬世界是漸進式的蠶食,那麼 AI 的出現簡直就是一場颶風。有人甚至提出了「AI 正在吞噬軟體」的觀點,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科幻?但仔細想想,AI 驅動的各種應用,正在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滲透到各個領域,以前需要軟體工程師一行一行 code 碼出來的功能,現在可能只需要 AI 跑幾輪模型就能搞定。這不是吞噬是什麼?
現在,區塊鏈技術也蠢蠢欲動,想要分一杯羹。十幾年過去了,它終於按耐不住,要開始「吞噬世界」了!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就像當年 Andreessen 的預言一樣,充滿了野心和不確定性。但這次,區塊鏈的武器是——美股代幣化。
美股代幣化:區塊鏈的新戰場?
Robinhood 的豪賭:代幣化的起點?
說到美股代幣化,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 FTX 暴雷之前,就已經有加密公司在嘗試了。但這次不一樣的是,進場的玩家不再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加密新創,而是像 Robinhood 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這就像是小打小鬧的街頭混戰,突然來了一支正規軍,戰局瞬間升級。
上週,Robinhood 高調宣布在歐洲推出基於 Arbitrum 網路的股票代幣交易服務,還把 OpenAI 和 SpaceX 這些炙手可熱的未上市公司股權給代幣化了!這消息一出,整個金融圈都炸了鍋。要知道,OpenAI 和 SpaceX 的股權可不是隨便就能買到的,現在通過代幣化的方式,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這無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嘗試。消息一出,Robinhood 的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直接突破了歷史新高,可見市場對此的期待有多高。
但說實話,我對 Robinhood 的這次豪賭,既興奮又有些擔憂。興奮的是,這確實是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的一次重要嘗試,它讓金融市場變得更加開放和透明。擔憂的是,監管、安全、流動性等問題仍然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美股代幣化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甚至會引發更大的金融風險。
數據迷霧:潛力無限,還是空中樓閣?
從 3.4 兆到 135 兆:一場豪賭的勝算?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數字。整個加密市場的總市值大約是 3.4 兆美元,而全球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呢? 135 兆美元!這之間的差距,簡直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就像是站在喜馬拉雅山腳下仰望珠穆朗瑪峰,差距大到讓人感到絕望。
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美股代幣化的潛力巨大。如果真的能把這 135 兆美元的市場盤活,那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將不可限量。但問題是,這真的能實現嗎?
目前,美股代幣化的市場佔比可能連 0.1% 都不到。什麼時候能突破 3%?我覺得那才是區塊鏈行業迎來真正爆發式增長的訊號。就像是股市裡的「死亡交叉」一樣,一旦突破了關鍵的阻力位,就會一飛沖天。
這些新興的交易公司,正是看準了這個未來的巨大潛力,想要在這個新興市場中搶佔先機。如果這個邏輯真的能成立,那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帶來的衝擊,將不亞於當年「軟體吞噬世界」所帶來的影響。
但說實話,我對這些數字還是有些懷疑。135 兆美元?這真的不是在畫大餅嗎?畢竟,金融市場的運作有其自身的規律,不是靠幾個新技術就能輕易改變的。而且,監管的風險、安全的問題、流動性的挑戰…這些都是橫在美股代幣化面前的巨大障礙。
微策略的藍圖:萬物上鏈的終局?
Saylor 的預言:一個 590 兆美元的夢?
去年底,微策略的 CEO Michael Saylor 發布了一份名為《美國數字資產框架、原則與機遇》的建議書,這份文件簡直就是一份區塊鏈的「願景報告」。Saylor 在報告中預計,全球數字資本市場有望從 2 兆美元增長至 280 兆美元,數字資產市場(不含比特幣)則可能從 1 兆美元增長至 590 兆美元。我的老天,這數字簡直是天文數字!
這意味著什麼? Saylor 認為,未來所有的資產都將會上鏈,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藝術品…甚至是你的寵物貓!這就是他所說的「萬物上鏈」的終局。
「萬物上鏈」這個詞,我們已經聽了太多太多了。從 2018 年熱鬧的 STO,到現在的 RWA 和股票代幣化,我們似乎一直在追逐這個夢想。但說實話,我對這個夢想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要把所有的資產都搬到鏈上,這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題、監管障礙、安全風險,簡直多到數不清。
但 Saylor 的預言,又讓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或許,我們真的已經走到了「萬物上鏈」的臨界點。儘管路途依然遙遠且充滿挑戰,但它已經在路上了。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我們可能還不知道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什麼,但我們已經揚帆起航了。
不過,590 兆美元?這數字實在是太過誇張了。這就像是在跟我說,明天我就能中樂透頭獎一樣,聽起來實在是太不真實了。但話說回來,十年前誰又能想到比特幣會漲到 11 萬美元呢?當年,我們也覺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現在它卻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風口浪尖:穩定幣、RWA 與代幣化的三角習題
轉捩點:機會還是陷阱?
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個重要的轉捩點:首先是全球範圍內對穩定幣的追捧,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大家都開始意識到穩定幣在數位經濟中的重要性。這就像是數位世界的「美元」,是各種交易和應用的基礎設施。
其次是國債和貨幣市場基金上鏈規模的持續增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RWA(Real World Assets)。這意味著,傳統金融資產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進入區塊鏈的世界,這就像是在傳統金融和數位金融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第三個轉捩點,就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美股代幣化的開始。這意味著,區塊鏈技術正在滲透到更廣泛的資產類別,而不僅僅是加密貨幣。
這三個轉捩點,就像是三股強大的力量,正在共同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但同時,它們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監管的不確定性、安全漏洞的威脅、市場操縱的風險…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現在,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可以選擇擁抱這些新技術,積極參與到這個變革的浪潮中,從而獲得巨大的機會。我們也可以選擇保守觀望,等待市場更加成熟,但這樣也可能會錯失良機。
對我來說,我更願意選擇前者。我相信,區塊鏈技術的未來是光明的,儘管前方的道路充滿挑戰,但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我們就能夠克服這些困難,最終實現「萬物上鏈」的夢想。當然,在All in 之前,先擼起袖子研究個透徹才是王道!
十年磨一劍:技術積累與價值重塑
AI 與區塊鏈:科技樹的下一個爆點?
說來也巧,AI 和區塊鏈這兩項技術,都經歷了超過十年的潛伏期。從無人問津到泡沫湧現,再到價值重塑,這簡直就是一部科技發展的標準劇本。就像武俠小說裡的主角,先是默默無聞地練功,然後經歷各種磨難,最後才一鳴驚人,成為一代宗師。
現在,這兩項技術都已經到了爆發的前夜。AI 在資訊獲取和生產力變革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而區塊鏈則正在重塑資產呈現形式和價值傳輸方式。這就像是兩股強大的力量,正在互相碰撞、互相融合,準備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至於區塊鏈是否會重塑信息傳遞方式,我覺得還有待考驗。畢竟,現在的資訊傳遞已經非常便捷了,社群媒體、即時通訊…各種工具應有盡有。區塊鏈在資訊傳遞方面,可能更適合用於需要高度信任和安全性的場景,例如:身份驗證、版權保護等。
但我相信,AI 和區塊鏈的結合,將會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這就像是打開了一個潘朵拉的盒子,我們不知道裡面會飛出什麼,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將會因此而改變。
或許,是時候放出那個「怪獸」了。讓 AI 和區塊鏈這兩頭沉睡的巨獸,徹底甦醒,釋放出它們的全部力量!至於是好是壞,那就只能交給時間來證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世界,將會比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更加充滿戲劇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