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生物再许可分成:中国药企从技术转让到规则制定

蓬勃生物再许可分成:中国药企从技术转让到规则制定

蓬勃生物的「再许可」分成:中国药企出海,从技术转让到规则制定?

金斯瑞旗下蓬勃生物,这家公司你可能没听过,但它最近的操作,直接刷新了我对中国药企“出海”的认知。啥?你说“出海”不就是把药卖到国外去吗?Too young, too simple!这次蓬勃生物玩的是“技术再许可”分成,简单来说,就是它把自己的抗PD-1单域抗体授权给了礼新医药,礼新医药又把这个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双抗药物LM-299里,结果这个LM-299被医药巨头默沙东看上了,签了个大单子。然后,重点来了,蓬勃生物也能从这笔交易里分一杯羹,直接进账2.138亿美元!

这事儿的牛逼之处在于,它标志着中国药企的出海,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转让”升级到了“规则制定”的层面。以前我们是把技术卖给别人,别人怎么用,我们说了不算。现在呢?我们不仅能把技术卖出去,还能参与到后续的价值分配中,甚至影响到全球医药巨头的战略布局。这就像什么?就像你写了个开源代码,别人用了你的代码开发出了一个爆款APP,你也跟着分红,而且你还能决定这个APP未来的发展方向,想想是不是很带感?

单域抗体背后的隐形冠军:蓬勃生物的突围

蓬勃生物是谁?它是一家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企业,说白了就是医药行业的“代工厂”。但它又不仅仅是代工厂,它手里握着核心技术,比如这次的抗PD-1单域抗体。这个单域抗体,可不是什么烂大街的货色,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独特的优势,才能被礼新医药看中,融入到双抗药物的设计中。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厨师,你不仅会做菜,还会自己研发调味料,这个调味料别人用了之后,菜的味道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那你自然也能跟着沾光。

蓬勃生物的这次突围,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CDMO企业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的“代工厂”,而应该积极拥抱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医药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毕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License-out 的全球版图:热点、演变与中国力量的崛起

License-out,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一种技术授权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小药企把自己的研发成果授权给大药企,大药企负责后续的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和商业化,小药企则获得短期现金回报和长期销售分成。这种模式,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是推动创新药发展的重要引擎。

医药魔方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总额已达369.29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生物科技的崛起。从单点技术转让到平台价值输出,从区域合作到全球定价,中国生物科技正在改写全球创新药的价值分配规则。以前我们是跟着别人跑,现在我们开始和别人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我们已经开始领跑了!

目前,肿瘤领域仍然是License-out的主战场,但竞争格局已经悄然改变。PD-1/VEGF双抗成为新晋明星,康方生物AK112在头对头研究中击败默沙东Keytruda后,该靶点交易总额已突破百亿美元。在这一领域,三生制药同靶点产品获得辉瑞12.5亿美元的首付款及超60亿美元的潜在交易总额,一举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和总金额的两项纪录。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药企在热门领域,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实力。

资本寒冬下的「及时雨」:供需错配与中国药企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License-out会突然爆发?原因很简单:缺钱!2022年之后,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进入寒冬期,中国Biotech企业IPO数量骤减,传统股权融资渠道收窄,企业急需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而License-out,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国际医药巨头也面临着“专利悬崖”的压力。Keytruda、Eliquis等重磅药物的专利即将到期,这些巨头急需通过外部合作,填补自己的产品管线。而中国创新药凭借“更低的研发成本、更快的研发速度”等性价比优势,自然成为最佳选择。这就好比,你是一家大型超市,你的货架空了,你急需进货,而中国正好有一批物美价廉的商品,你当然会选择从中国进货。

此外,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也倒逼药企出海。医保谈判竞价药品平均降价63%的背景下,创新药国内回报率持续承压。百济神州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美国定价与国内价差超过20倍,直观揭示了全球化商业的必要性。这种“内外价差”促使企业将License-out从可选策略升级为生存必需。所以说,License-out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战略选择。

NewCo 模式:License-out 的进阶与风险共担的新思路

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就像“一锤子买卖”,把技术卖出去就完事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创新药企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模式:NewCo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公司产品管线海外权利授予海外新成立的公司,获得股权及资金支持,同时引入海外基金,搭建国际化团队,实现产品出海。这种模式,就像“合伙创业”,大家一起承担风险,一起分享收益。

2024年5月,恒瑞医药将GLP-1管线注入Kailera Therapeutics(当时叫Hercules)并保留19.9%股权,实现“风险隔离+收益共享”的双重目标。这种架构既避免了研发失败对母公司的直接冲击,又能通过股权增值捕获远期收益。2024年以来,康诺亚、嘉和生物等纷纷采用这一模式,推动License-out从“资产出售”向“生态共建”升级。这种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药企的出海,已经从单纯的“卖产品”升级到了“建生态”。

深度解读:这场「游戏」的未来走向

License-out的爆发,正在深刻重构中国生物科技的产业生态。以礼新医药与金斯瑞旗下蓬勃生物的合作为例:前者凭借双抗平台将PD-1单域抗体融入LM-299并最终被默沙东看中,后者则通过技术授权分得再许可收益。这种“Biotech主导研发+CXO技术赋能+MNC商业化”的铁三角模式,正在成为新的license-out样板。这一案例证明,具备核心技术的CXO服务商完全有能力突破传统代工角色,成为license-out生态中的关键变量。

回望2015年,中国药企还深陷“me-too”红海竞争,创新药IND数量不足美国的1/5。而到2025年,随着国内CXO陆续涉足技术授权,license-out的参与主体已从Biotech扩展至全产业链。当礼新医药与蓬勃生物共同撬动默沙东33亿美元交易,当恒瑞、百济、药明生物、和铂医药们开始参与国际竞争规则制定,这场由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的技术输出浪潮,正在全球医药价值链中刻下更深的“中国元素”。礼新与蓬勃生物的2亿美元分成故事,或许只是这个生态进化的开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