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馬力歐:AI 顛覆式「體感編碼」時代來臨?
在AI重塑技術開發的浪潮中,一股名為「體感編碼」(Vibe Coding) 的暗流正湧動,試圖顛覆我們對程式設計的既有認知。別誤會,這裡說的不是任天堂的馬力歐穿上黑色勁裝,而是指一種更激進、更平民化的程式開發模式。想像一下,未來開發者不再需要苦啃程式碼,只需像調情般向AI提出需求,AI就能自動搞定一切。是不是覺得太扯了?但這正是「體感編碼」所描繪的未來藍圖,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卻也潛藏未知風險的新世界。
當然,這並非橫空出世的科幻概念。「體感編碼」的概念最早由OpenAI聯合創始人、前特斯拉AI總監Andrej Karpathy在2025年初提出。他預見,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 時代將催生一種全新的軟件開發模式——開發者不再需要直接撰寫程式碼,而是透過自然語言與AI溝通,讓AI自動完成編碼工作。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隨著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快速發展,這種可能性正逐漸逼近現實。
Karpathy 的願景,並非僅僅是一種開發工具的進化,更是一場創作權力的重新分配。他認為,「體感編碼」旨在讓非技術專業的普羅大眾,也能參與軟件程式的開發。這將打破長期以來由專業人士壟斷的「建構權」,讓開發能力真正實現大眾化。想像一下,藝術家、設計師、甚至是家庭主婦,都能夠輕鬆創造出自己的應用程式,而無需一行程式碼的基礎。這將是一場真正的技術革命,徹底顛覆現有的軟體產業生態。
短短幾個月,「體感編碼」已成為矽谷最火熱的科技概念之一。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與科技巨頭,紛紛投入資源,圍繞這一範式展開產品化的嘗試。Web3市場也不乏參與探索的玩家,他們試圖將「體感編碼」與區塊鏈技術結合,打造更去中心化、更開放的應用程式。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內,「體感編碼」將持續引領軟體開發領域的創新,並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
程式編碼的文藝復興?「體感編碼」狂潮席捲矽谷
當AI成為你的程式設計師:Karpathy 的預言
如果說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那麼「體感編碼」則有望解放我們的創造力。Andrej Karpathy這位AI界的先知,早在2025年初就已預見到這股顛覆性的力量。他認為,未來的程式設計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程式碼堆砌,而是一種更直觀、更人性化的表達方式。透過自然語言,我們就能夠與AI協作,將腦海中的奇思妙想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應用程式。這就像是擁有一位24小時隨時待命、永不疲倦的超級程式設計師,他不僅能理解你的需求,還能自動將其轉化為精確的程式碼。簡直是每個開發者的夢想!
人人都是開發者?創作權力的大眾化迷思
「體感編碼」最誘人的地方,莫過於它所承諾的「人人都是開發者」的願景。想像一下,無論你是藝術家、音樂家、作家、甚至是完全不懂程式碼的普通人,都能夠輕鬆打造出自己的網站、應用程式、甚至是區塊鏈專案。這聽起來確實很美好,但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迎接這樣一個「全民開發」的時代?程式設計的門檻真的能夠完全消除嗎?還是說,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迷思,最終仍會被現實所擊破?
編碼進化史:一場永無止境的技術門檻攻防戰
回顧程式編碼的發展歷程,本質上就是一部不斷降低技術門檻的戰爭史。從早期二進制、匯編語言的專家壟斷,到BASIC、C語言讓個人計算機用戶得以啓蒙;從LAMP架構簡化Web開髮,到現代技術棧(React、Node.js等)雖功能強大卻更加複雜——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在提升效率,卻始終未能真正打破專業壁壘。程式設計語言的演進,就像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不斷推陳出新,卻始終無法讓所有人都能輕易上手。
開源的幻覺:「建構權」依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即便開源工具(如WordPress)讓博客、論壇等產品更易搭建,完整的軟件開發仍需要深厚的工程認知。表面上,開發流程日益標準化;實質上,”構建權”始終被掌握專業知識的少數人牢牢把控。
多年來,開源運動一直被視為打破技術壟斷的利器。然而,事實卻是,即使有了WordPress這樣強大的開源工具,搭建一個簡單的部落格或許不再困難,但要開發一個真正複雜、功能完善的應用程式,仍然需要深厚的程式設計知識和經驗。表面上,開發流程變得越來越標準化、模組化,但實質上,「建構權」依舊掌握在少數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程式設計師手中。他們就像是掌握著秘密鑰匙的守門人,決定著誰能夠進入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數位世界。
AIGC時代的曙光:從「結構式理解」到「感知式對話」
Prompt:一種新的輸入法,一次開發邏輯的躍遷
直到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 時代的到來,程式設計的格局才終於出現了根本性鬆動的可能。長期以來,程式設計一直被視為一種需要嚴謹邏輯和結構化思維的活動。程式設計師必須像建築師一樣,先設計好藍圖,然後一步一步地將其實現。然而,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發展,這種「結構式理解」的模式正逐漸被一種更直觀、更自然的「感知式對話」所取代。想像一下,你不再需要學習複雜的程式設計語法,只需用簡單的自然語言描述你的需求,AI就能夠自動生成你想要的程式碼。這就像是擁有一位能夠讀懂你心思的魔法師,他能將你的想法瞬間變成現實。
AIGC編碼的潛力與局限:Copilot 的陷阱?
AIGC不僅提高了開發效率,同樣也打破了“語言門檻”。越來越多的非程序員開始使用Copilot類工具來補齊代碼、調試邏輯、編寫接口,甚至基於ChatGPT快速完成網頁原型或功能模擬。AIGC編程的潛力在這一階段初步顯現:代碼變得“可以對話”,開發變得“可以共創”。
然而,我們也必須警惕「Copilot陷阱」。雖然AIGC編碼能夠顯著提升開發效率,降低語言門檻,但它仍然主要圍繞已有開發者展開,構建能力尚未真正觸達更廣泛的人群。換句話說,Copilot 就像是一個熟練的助手,能夠幫助程式設計師更快地完成工作,但它並不能讓完全不懂程式碼的人也能夠參與到開發過程中來。這就像是給廚師配備了一把更鋒利的刀,但並不能讓不會做飯的人也能做出美味佳餚。
「體感編碼」:繞過工程門檻的平權運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新的生成範式——「體感編碼」(Vibe Coding) 開始浮現。它試圖繞開工程門檻,拉開新一輪編程平權範式的序幕。「體感編碼」被認為是AIGC編程領域的新趨勢,將作為重構整個應用構建流程的邏輯起點。與傳統Copilot類AI工具不同,「體感編碼」所代表的是一種面向更廣泛人群、尤其是非工程背景用戶的“構建權交付機制”。
重新定義應用構建:快速原型、輕量迭代與創作者經濟
「體感編碼」的核心,不是讓用戶更懂代碼,而是讓用戶不必懂代碼也能完整描述、試錯、發布並反覆迭代自己的產品結構。它強調快速原型驗證、輕量迭代、高複用與可分發性,適配創作者經濟、社群運營、個體創業等碎片化應用場景,成為下一代輕量Web3應用或交互型內容的重要生成方式。
三大門派爭鳴:Infinity Ground、Dev.fun 與 Ohara AI 的體感編碼之路
IDE 增強?還是賦能非程式設計者?
「體感編碼」的浪潮下,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湧現,試圖在這片新興的領域中佔據一席之地。其中,Infinity Ground、Dev.fun 與 Ohara AI 三個平台,無疑是當前「體感編碼」賽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探索者。然而,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們走的並非同一條路。有些平台更像是傳統ID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的增強版,旨在提升現有程式設計師的開發效率;而另一些平台則更側重於賦能非程式設計者,讓他們也能參與到應用程式的建構過程中來。這就像是武林中的不同門派,雖然都追求武功的極致,但修煉的功法和目標卻各不相同。
Infinity Ground:打造 Web3 應用商店的野心
Infinity Ground 可說是當前「體感編碼」賽道中最具野心的項目之一。它不僅僅是一個開發工具,更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旨在為非工程背景的用戶提供一套自然語言驅動的建構路徑。Infinity Ground 的目標,是將「從意圖到產品」的開發流程壓縮為一條可理解、可操作、可上線的閉環通路,進而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 「Web3 App Store」。這個願景聽起來非常宏偉,但Infinity Ground 是否真的能夠實現呢?
Agentic 編程範式:讓AI成為你的協作夥伴
Infinity Ground 平台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全流程自然語言驅動。在該體系中,用戶可通過 Prompt 方式描述目標功能,系統會自動調用組件庫、邏輯模塊與頁面模板,生成包括前端頁面、業務邏輯與鏈上接口在內的完整應用內容。生成結果將被封裝為可訪問鏈接,直接部署上線,無需代碼編寫或環境配置。全新的流程跳過了傳統開發所依賴的 IDE 環境、聯調部署環節與後端鏈上集成流程,大幅降低了應用構建門檻。
在交互方式上,Infinity Ground 引入了 Agentic 編程範式,通過任務分解、上下文理解與模型策略路由等機制,支持從語義出發快速生成功能模塊。平台支持多模型協作(如 GPT-4 與 Claude)、動態參數優化、結構化輸出與可解釋性結果生成,強化了非技術用戶在交互過程中的可控性與可理解性。這意味著,AI不再僅僅是一個程式碼生成器,而是一個能夠理解你的意圖、協助你完成任務的協作夥伴。
智能合約的語義生成:鏈上邏輯的平民化
除了頁面構建與交互配置之外,Infinity Ground 也率先在同類平台中打通了智能合約的語義生成能力,成為 Vibe Coding 語境下鏈上邏輯生成的重要探索者。平台內置合約生成與部署模塊,允許用戶僅通過自然語言描述,比如 “create a token airdrop with 1000 recipients” 等 ,即可完成包括 Airdrop、Token 創建在內的一系列智能合約的生成、打包與上鏈操作,整個過程無需接觸 Solidity 編程語言,也無需進行本地編譯或環境配置。這無疑是將區塊鏈技術帶給大眾的重要一步。
安全至上:預置模板與鏈上數據監控
為保障安全性與合約可用性,系統預置的模板均源自第三方經過安全審計的標准合約庫,並封裝了必要的參數配置與權限控制邏輯。用戶在語義層輸入目標後,平台會調用對應模板並完成部署執行,確保構建路徑既低門檻又具備鏈上穩定性與可追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還配套提供了合約行為的後台監控與數據跟蹤功能,幫助用戶觀察調用頻次、交互錢包分布、代幣流轉路徑等鏈上指標。這種結合“可生成 + 可部署 + 可運維”的一體化能力,極大地提升了非工程背景用戶對鏈上邏輯的可操作性,也為平台構建出從“可構建”到“可運行”的技術護城河。
共建生態:模板庫、排行榜與代碼 Remix 系統
在此基礎上,Infinity Ground 進一步建立了模板庫、構建排行榜與代碼 Remix 系統,支持用戶基於已有模板進行二次生成或上傳自定義模塊,逐步形成供給型構建網絡。平台同時引入基於區塊鏈的模板版本控制、去中心化激勵機制與貢獻收益分配路徑,用戶可通過貢獻模板、完善構建流程等行為獲得回報,構建出一套圍繞 AI 協作與用戶共建的生產閉環。
實例分析:鏈遊 AI Town 與 Jump Jennie 的商業化驗證
平台當前已內置涵蓋 NFT 市場、DAO 管理、鏈上數據看板、RWA 登記表單、內容訂閱系統等多個輕量級Web3應用模板,覆蓋常見的創作型、社區型與交易型場景。用戶可按需調用、修改或完全基於新語義重構結構,所有構建步驟均在平台內完成,進一步形成了從 Prompt 到模塊組合再到發布運行的全新鏈式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據最新數據,Infinity Ground 平台目前已累計連接超 1750 萬個獨立錢包地址,生成超過 19 萬個上線應用,形成了相對顯著的使用規模。並且其用戶畫像主要覆蓋市場運營者、NFT 與 Meme 創作者、獨立產品經理、學生與Web3玩家等。並且平台已孵化出包括鏈遊 AI Town 項目《Love Terminal》(首周吸引超 5.8 萬用戶)與鏈上小遊戲《Jump Jennie》(兩周內完成逾 1.6 萬美元入場費)等代表性產品,這充分地驗證了 Infinity Ground 在商業變現路徑的落地可能性。
Dev.fun:Web3 社群的 Meme 引擎
Dev.fun 是 Vibe Coding 賽道中一款強調“輕表達”與“即時互動”的工具型平台。 它以極簡語義輸入機制為基礎,允許用戶通過一句自然語言,快速生成具備初步邏輯的互動模塊頁面(稱為 devlet),無需編程或配置。常見應用包括投票、小遊戲、表單、實時展示等,強調創作門檻低、分發路徑短。
平台內置大量由用戶生成或 Remix 的模板內容,支持直接生成訪問鏈接用於社群分享或嵌入傳播,構建出具備 Meme 化特徵的內容傳播路徑。Dev.fun 還配套點贊、排行榜、創作挑战等機制,鼓勵圍繞熱點、社區話題進行表達式創作。
定位上,Dev.fun 更像是 Web3 社群文化的 Meme 引擎。它服務於內容創作者、社群運營者與品牌表達者,讓“構建即表達”成為一種常態創作方式。通過輕量互動內容連接用戶、放大影響,是 Vibe Coding 中較具代表性的表達型平台。
Ohara AI:一鍵部署 App Coin 的激勵平台
Ohara AI 是 Vibe Coding 賽道中聚焦“構建 + 激勵”的代表性平台之一, 致力於通過自然語言構建可運行的 Web3 應用,並自動發行專屬 App Coin,支持激勵、交易與社群互動。
平台提供模塊化對話式構建體驗,用戶僅需輸入需求,如“創建一個能生成 GIF 的 Meme 工具”或“構建一個支持 ETH 捐贈的按鈕”,系統便能生成包含前端頁面、錢包交互與鏈上調用的完整應用。應用可即時運行、語義微調,並允許用戶訪問底層代碼進行二次編輯。
Ohara AI 最大特色在於“一鍵部署 + App Coin 自動生成”。 每個應用可內嵌代幣激勵機制,用於打賞、分發或售賣,實現創作者與用戶之間的經濟閉環。平台還支持 Remix 構建,方便快速復制、修改與發布應用,推動社區共創。
Ohara 內置 OnchainKit SDK,支持錢包接入、鏈上操作、數據讀取,並可對接外部 API,如集成 xAI 或實時內容源,增強應用交互性。平台也定期舉辦開發挑战賽,增強用戶參與度與內容曝光。目前,Ohara 用戶群體包括創作者、創業者與 Web3 內容實驗者,適用於快速原型測試與代幣機制驗證,是輕量開發者與創意產品驗證者的理想平台。
三大平台比武:誰才是真正的「體感編碼」之王?
Infinity Ground:端到端的 Web3 應用構建基礎設施
如果把「體感編碼」的世界比作一場武林大會,那麼 Infinity Ground 無疑是劍指盟主的有力競爭者。它並非僅僅滿足於打造一把鋒利的劍 (一個好用的開發工具),而是立志於建立一套完整的武功體系 (端到端的應用構建基礎設施)。從程式碼的生成、部署、到後續的維運與社群互動,Infinity Ground 都力求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這種全方位的佈局,讓它在眾多「體感編碼」平台中脫穎而出。
Ohara AI:前端原型生成工具?
相比之下,Ohara AI 的定位則顯得更加務實。它更像是一個專注於前端原型生成的工具,讓用戶能夠快速地將腦海中的想法視覺化。想像一下,你只需要用簡單的自然語言描述你的網站或應用程式的樣子,Ohara AI 就能夠自動生成一個精美的草圖。這對於設計師、產品經理、甚至是創業者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工具。然而,如果想要將這個草圖變成一個真正可用的應用程式,你可能還需要借助其他的工具和平台。
Dev.fun:面向創作者社群的輕量級平台
Dev.fun 則介於兩者之間,它更像是一個面向創作者社群的輕量級平台。它不僅提供了簡單易用的開發工具,還內置了豐富的社群互動功能,讓用戶能夠輕鬆地分享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甚至參與到各種創作挑戰中。Dev.fun 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 Web3 社群,讓每個人都能夠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L3+ 智能等級:Infinity Ground 的技術優勢
根據 Infinity Ground 的技術基本面,其正在被歸為 L3+ 智能等級,並在可見性、Web3 原生性、可組合性與易用性方面表現較為突出,展現出平台在構建完整生態閉環方面的系統能力。
功能結構維度:多頁面、錢包連接與 AI 協作
在功能結構維度,進一步的橫向比較,亦能驗證上述分化路徑。
如下表所示,Infinity Ground 支持多頁面結構的生成、穩定的錢包連接、鏈上數據實時展示以及用戶意圖參與下的 AI 協作生成,具備較強的系統組合能力且面向全鏈。而 Ohara AI 與 Dev.fun 雖各有亮點,更聚焦前端草圖、創意內容生成與基礎鏈上交互方向。
「體感編碼」的未來:一場建構權的重新分配?
用戶身份的轉變:從程式設計師到創作者
當「體感編碼」的浪潮真正席捲而來,我們將看到的不僅僅是開發工具的進化,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原本高高在上的程式設計師,將不再是唯一的應用程式創造者。藝術家、音樂家、作家、甚至是完全不懂程式碼的普通人,都將能夠參與到應用程式的建構過程中來。這意味著,用戶的身份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轉變,從程式設計師延伸至創作者、運營者、教育者乃至個體創業者。原本屬於技術專家的高門檻流程,正被重構為一種更具普適性、表達性和可操作性的構建路徑。就像是印刷術的發明,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而是普及到千家萬戶。而「體感編碼」,則有望讓「建構權」不再是技術專家的特權,而是賦予每個人創造和改變世界的力量。
百花齊放:平台型創新與應用邊界的擴展
當前,「體感編碼」賽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無論是以 Infinity Ground 為代表的端到端平台型產品,還是如 Dev.fun 和 Ohara AI 等更偏輕量化的構建工具,儘管服務對象與功能側重點各不相同,但都在圍繞「低門檻構建」這一核心命題進行深度探索。它們之間並非單純的同質競爭,而是共同拓展應用邊界,在不同垂類中實現互補式滲透。這種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預示著「體感編碼」的未來將充滿無限可能。
長期機會:AI 與 Web3 的交匯點
從產業視角來看,「體感編碼」具備平台型創新的典型特徵。一旦其底層邏輯逐步穩定,模塊的組合能力與生態的可擴展性將持續釋放潛力,有望形成類似操作系統般的開發棧結構,進而重塑產品從構思到驗證、從迭代到上線的全週期路徑。它所推動的不僅是開發工具的演進,更是一場構建權的重新分配與創作力的普惠釋放。
「體感編碼」是一個明確存在結構性增量、具備多元場景可擴散性,且平台護城河潛力強勁的早期賽道。在未來 3~5 年內,隨著生態完善和用戶心智成熟,該領域有望成為 AI 與 Web3 交匯處最具成長性的長期機會窗口之一。
Infinity Ground:為體感編碼者打造的區塊鏈基礎設施
Infinity Ground 是專為 Vibe Coders 打造的區塊鏈基礎設施,致力於構建一個代理驅動、完全去中心化的開發生態,突破傳統開發模式的邊界。平台基於三大核心支柱構建:一是全球首個去中心化 Agentic IDE,讓任何人無需編程,僅通過自然語言即可構建 DApp,如遊戲、社交、DeFi 等應用;二是支持 AI 原生應用發布與商業化的應用商店,支持應用發布、協作與變現;三是 ING Network,一條專為 Vibe Coders 設計的高性能、模塊化、公平激勵的可擴展公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