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再翻车?DePIN万物挖矿是创新还是华强北硬件庞氏骗局?

Web3再翻车?DePIN万物挖矿是创新还是华强北硬件庞氏骗局?

Web3 世界的重蹈覆轍:從 Filecoin 礦機到 DePIN 的幻象

Web3 圈子,就像一個永遠在尋找新故事的說書人,每隔一段時間,總要翻出一些新奇的概念來刺激市場的神經。從上上輪牛市 Filecoin 礦機的“賣鏟子”熱潮開始,我們就已經見識了這種“經濟激勵 + 場景包裝”的慣用伎倆。回想當年,誰沒聽過“躺着挖礦”的暴富神話?

上一輪,GameFi 的炒作浪潮席捲而來,“打遊戲得代幣”、“跑步得代幣”成了無數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仿佛一夜之間,只要你肯花時間,就能在虛擬世界裡掘到真金白銀。然而,現實卻是,這些項目大多曇花一現,紅極一時之後,便迅速走向衰敗。代幣價格如過山車般暴漲暴跌,用戶大量流失,生態也隨之崩塌。GameFi 最終未能證明自己是一個可持續的賽道,留下了一地雞毛。

而現在,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概念又粉墨登場,再次點燃了 Web3 社區的熱情。這次的故事更加誘人,不再僅僅是“用就能挖”,而是升级成了“萬物皆可 DePIN”。充電可以賺代幣,打電話可以賺代幣,甚至連裝個插座、開車兜風、看看廣告,都能讓你拿到代幣。更誇張的是,有人甚至宣稱“喝水”都能挖礦!這種天花亂墜的說法,簡直讓人覺得,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免費的數字貨幣。

這聽起來確實比 GameFi 更具想象力——畢竟,相比於虛擬世界的遊戲,現實生活中的用電、通信、交通、能源似乎擁有更堅實的“真實價值”。但這種“真實價值”究竟有多少水分,恐怕只有真正參與其中的人才知道。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而我們這些韭菜,似乎也總是在好了傷疤忘了疼。

DePIN 的華麗外衣:一場硬件供應鏈的狂歡?

當你興致勃勃地研究這些 DePIN 項目,試圖找到下一個财富密碼時,很可能會發現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真相:當前 DePIN 市場中,超過 60% 的設備供應商都來自深圳華強北。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所追捧的“創新科技”,很可能只是華強北電子市場裡的一堆廉價組件,經過一番精心包裝後,再以高得離譜的價格賣給你。

這些設備的售價,通常是其在華強北批發價的 30-50 倍!你以為自己買到的是通往财富自由的鑰匙,實際上卻是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幾乎所有硬件投資者都血本無歸,投入的資金就像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而那些买來的 DePIN Token,也幾乎沒有反彈的跡象,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錢包裡的數字不斷縮水,苦苦等待那遙遙無期的“生態落地”和“下一輪空投”。

這哪裡是什麼基礎設施創新,簡直就是一次“借屍還魂”的硬件騙局橫行記!項目方打着“去中心化”、“區塊鏈”的旗號,實際上乾的卻是傳統硬件廠商那一套“高價低配”的勾當。他們利用信息不對稱,將廉價的硬件產品包裝成高科技概念,再通過鋪天蓋地的營銷宣傳,吸引散戶投資者入場。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項目方賺得盆滿缽滿,散戶投資者血本無歸。

騙局盤點:DePIN 項目中那些血本無歸的踩坑者

DePIN 的坑,一個比一個深,一個比一個隱蔽。接下來,就讓我們扒一扒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沦为韭菜收割机的 DePIN 项目,看看那些踩坑者的血泪教训。

Helium:昔日明星隕落,華強北礦機的噩夢

Helium 曾是 DePIN 领域的明星项目,顶着“去中心化无线网络”的光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其主打的 Helium Hotspot 设备,号称可以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 LoRaWAN 网络。后来,Helium 又与 T-Mobile 和 Telefónica 合作推出移动通信服务,主打低价套餐——例如 20 美元的月套餐在短短 5 个月内吸引了 9.3 万订阅用户。

乍一看,Helium 前景一片光明。但 Helium 设备的故事,才真正是“韭菜收割”的经典案例:曾经几十美元的热点矿机,被炒到 2500 美元一台(号称三天回本)。但现实却是:由于国内节点被官方黑名单封杀,中国区全军覆没,矿机砸在手里,币价一泻千里,矿工血本无归。曾经“挖矿即财富自由”的梦想,如今早已破灭。那些高价买入矿机的“矿工”,最终沦为了 Helium 项目的接盘侠。

Hivemapper:行車記錄儀“挖礦”?一場數據迷霧

Hivemapper 出售 549 美元的行车记录仪,让用户在行车过程中上传地理数据,以此获得代币奖励。这种“开车得币”的模式,听起来似乎比挖矿更容易上手。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少问题:

首先,高昂的硬件售价背后,并没有强劲的代币价值支撑。HONEY 代币价格长期低迷,回本周期漫长。其次,地图数据质量与频次堪忧,Hivemapper 是否真的能够构建一个对标 Google Maps 的网络,仍然有待验证。更重要的是,其地图网络主要覆盖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华强北卖家和亚洲市场几乎没有落地场景。

更讽刺的是,Hivemapper 靠硬件销售创收超过六千万美元,但这更多是“卖设备”的收入,而不是 DePIN 经济模型的健康表现。换句话说,Hivemapper 更像是一家卖行车记录仪的公司,而不是一家真正的去中心化地图网络。

Jambo:Web3 手機的非洲神話?華強北的又一次清庫存

Jambo 打出“DePIN + Web3 钱包”的组合拳,在非洲市场大卖特卖。售价仅为 99 美元的 Jambo 手机已售出超过 40 万台,并激活了超过 123 万个钱包地址。这背后,当然不是投资者对这个手机及项目有多么信任,而是乘着 APT token 暴涨及生态快速发展的一场明目张胆的“诈骗”。

这款手机预装 dApp,用户可以通过使用这些 dApp 赚取 JAMBO 代币。但问题在于,代币的流通性与价值仍然成谜。如果数据销售闭环无法实现,没有真正的大型数据商愿意买单,那么手机的生态就无法支撑一个 Web3 用户的长期使用需求。说白了,Jambo 手机很可能只是华强北清理库存的工具,而非洲市场,则成为了 Jambo 项目的倾销地。

Ordz Game:復古掌機的 Web3 換皮遊戲

Ordz Game 主打“Play to Earn”+ 硬件掌机 BitBoy,售价 0.01 BTC 的预售设备一上线便被抢购一空,普通版也已销售 2000 多台。

但实际上,Ordz Game 的本质是复刻 GameFi 挖矿模式,只不过这次用了“掌机”换皮。游戏体验几乎为复古掌机 ROM 层级,缺乏创新性。Token ORDG 转为 GAMES 代币后,依旧缺乏流动性和真实价值。

真正实现玩家长期留存和收益回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许诺的空投是假的,但是骗走你的大饼是真的啊!

Ton 手機:高價“老年機”的空投騙局?

Telegram 和 TON 爆火期间,TON 手机也顺应上市,售价接近 500 美元,销量也不低。但这款手机很快就被用户评价为“老年机质感”、“不如小米”。仅 6G 内存、128G 存储、安卓 14 系统,尽管附送手机壳、宣称具备“空投预期”,但其空投质量远不如 Solana 手机,UI/UX 无差异化,手机本身毫无创新,回本周期长,生态建设仍在纸面上。

买的是“未来空投希望”,但看不到希望落地的支点。

Starpower:百元插座的電力 DePIN 鬧劇

Starpower 号称是 Solana 生态下的智能电力 DePIN 项目,卖智能插座、车载充电器、电池等硬件,项目由 Alliance、Iota 等支持。据说 Q2 要发币,一个插头 100 美金,同款拼多多只需要 9 块 1。

并且项目公司新成立,技术不透明,生态激励尚未明确,纯靠“讲故事”卖设备。

回顾 Filecoin 和 Helium 的“矿机期货骗局”历史,再看 Starpower 的路线图,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Glow、PowerLedger:能源 DePIN 的理想與現實

这些项目主打碳信用交易、P2P 能源分布式交易等高度理想化模型。Glow 通过双代币机制(GLW + GCC)奖励太阳能电站的绿色发电行为,但实际操作中,谁来买碳信用?如何验证电站真实发电量?设备回本靠什么代币拉升?

PowerLedger 则尝试做电力市场 P2P 交易平台,但平台币 POW 已几近归零,核心商业模式尚无验证案例。理想虽美,监管与商业落地的鸿沟尚未跨越。

DePIN 的本質:創新還是龐氏騙局?

DePIN 本質上是 Web3 “經濟激勵模型”在現實物理世界的延伸嘗試。理論上,它具備無限可能:可將現實基礎設施(通信、電力、地圖、設備)去中心化,可構建大規模用戶網絡效應,可通過代幣設計實現公平激勵與透明治理。聽起來很美好,不是嗎?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當前階段,真正落地的 DePIN 項目,99% 是靠“賣硬件”收割散戶:帶硬件屬性的代幣模型普遍是“空氣+泡沫”的結合體。所謂“生態賦能”,往往靠 KOL 包裝、圖紙敘事、空投預期忽悠新用戶。項目方多數來自華強北,靠“供應鏈 + 暴利定價”賺取設備收入,而非真實建設網絡。他們更像是精明的商人,而不是技術創新的推動者。

真正成功的 DePIN 需要極強的供需模型設計、透明且持續的激勵機制,以及硬件/基礎設施領域的深入理解。它需要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創造真正的價值,而不是仅仅依靠炒作和营销来维持。然而,當前 DePIN 市場最大的泡沫就在於:大部分項目根本不是在解決現實問題,而是包裝概念收割用戶。他們更關心如何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而不是如何改進技術和服務。

當硬件變成“期貨”形式的炒作工具,當設備代幣變成毫無價值的“數字獎券”,當所有敘事都圍繞空投預期展開,DePIN 不過是又一次 Web3 的龐氏循環而已。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這種模式的興起和衰落,而每一次,受傷的總是那些盲目追捧的散戶投資者。

期待能在不久的未來,我們能看到一些不靠賣硬件、也不靠講故事,而是靠真實使用、真實收入活下來的 DePIN 項目吧。但在此之前,保持警惕,擦亮雙眼,永遠不要被那些華麗的承諾所迷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