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保的“便利之门”:互联网保险的下沉与失守?
高佣金的诱惑与“亲友代理”的诡异操作
王潇的遭遇,就像一则黑色幽默。在北京的咖啡馆里,她反复滑动着手机屏幕,查看着与咔嚓保客服的聊天记录。那段对话,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让她感到一阵阵的不适和困惑。一句“您可以使用亲朋好友的身份在我们平台签约,然后由您来出单”,简直是对保险行业从业底线的公开挑衅。这已经不是什么“方便之门”,而是赤裸裸的违规操作。
在保险圈里混迹多年,王潇见识过各种“潜规则”,但这种明目张胆地教唆他人弄虚作假的,还是头一次见。高额佣金的诱惑之下,某些平台似乎已经顾不上什么行业操守,一心只想跑马圈地,收割互联网保险这片看似肥沃的韭菜地。
咔嚓保是谁?一个“快速入职”的平台
咔嚓保,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很“潮”的平台,到底是什么来头?它凭什么敢如此大胆地践踏行业规则?稍微了解一下背景,就能发现一些端倪。这家平台背后的公司是创信保险销售有限公司,一家典型的互联网保险中介机构。这类机构的特点是,高度依赖互联网渠道,追求快速扩张和规模效应。
快速扩张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代理人,而快速入职则是吸引代理人的重要手段。至于代理人的专业素质、合规意识,似乎就成了可以牺牲的“次要因素”。王潇正是被咔嚓保的“高额佣金”和“快速入职”所吸引,才决定跳槽的。然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跳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专业门槛:一纸空文?
咔嚓保的入职标准之低,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学历证书“非必填”,岗前培训更是形同虚设。数十页的PPT,无需强制阅读,直接考试,答题不及格?没关系,系统会直接显示正确答案,让你“抄作业”。这种“培训”,与其说是为了提升代理人的专业素质,不如说是为了批量生产“工具人”。
“这哪里是在严格把关代理人入职流程,简直是在批量生产流水线‘工具人’。”王潇的这句话,充满了无奈和嘲讽。监管部门对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在咔嚓保这里,成了一纸空文。《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保险机构加强代理人管理,对培训和考核有明确标准。但咔嚓保的所作所为,显然与之背道而驰。
这种“放水”式的培训,不仅是对监管规定的公然藐视,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潜在威胁。一个对保险知识一知半解的代理人,如何能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如何能避免销售误导?当专业门槛荡然无存,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地域限制的突破:深圳产品,北京销售的秘密
消失的代理人:谁在为你的保单负责?
如果说入职门槛低只是前奏,那么后续的经历则让王潇彻底傻眼。她发现,自己身在北京,竟然可以销售深圳限定的增多多8号增额终身寿险!这款由海保人寿承保的产品,明明只允许在深圳地区投保,怎么就能跨越地域限制,跑到北京来“安家落户”了呢?
更诡异的是,当王潇向北京客户推荐这款产品时,投保页面显示的投保顾问竟然是另有其人!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推广的产品,客户看到的却是别人的名字和执业证编号。这简直就像一场魔术,把王潇这个真正的代理人给“变”没了。
是谁偷走了王潇的身份?又是谁在幕后操纵这一切?身在北京,是如何实现销售限深圳地区投保的保险的?这些疑问,就像一团乱麻,让王潇理不清头绪。
咔嚓保的辩解
面对王潇的质疑,咔嚓保客服给出的解释是:“有的产品需要出单支持人员出单,所以相关页面如果不是本人,且自己本身不符合出单要求,系统会自动匹配出单支持的人员,但推广费还是本人的。”
这种解释,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却漏洞百出。什么叫“不符合出单要求”?什么样的代理人“不符合出单要求”?系统又是如何“自动匹配出单支持的人员”的?这些关键问题,咔嚓保客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动匹配”的做法,是否符合监管规定?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保险,一旦发生纠纷,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海保人寿的回应
作为增多多8号的承保方,海保人寿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他们表示,公司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与合作中介机构共同落实销售管理责任。公司已建立完善的合规监督机制,定期核查合作机构的销售行为,确保其符合规定。针对本次反映的情况,公司正与创信保险销售协同核查,若发现任何问题,将依法依规处理。
海保人寿的回应,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避重就轻。他们并没有直接回答,是否允许代理人跨区域销售产品,也没有解释,为何会出现投保顾问与实际销售人员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应,更让人怀疑,他们是否在试图掩盖什么。
海保人寿在深圳有分支机构,根据重合原则,意味着出单即“投保人所在地”只能出在深圳。咔嚓保这种操作,简直是无视监管的存在。
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谁在为“野蛮生长”买单?
监管的缺位与市场的逐利
王潇的遭遇,绝非个案。咔嚓保的种种乱象,只是互联网保险行业野蛮生长的一个缩影。在资本的裹挟下,一些平台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牺牲长期价值,甚至触碰法律的红线。
监管的缺位,更是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虽然监管部门一直强调要加强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滞后性和选择性。一些平台利用监管的漏洞,肆意扩张,等到问题暴露出来,往往已经积重难返。
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后,行业一度出现“广场舞大妈卖保险”的乱象,代理人数量激增但素质下滑,最终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和客户资源透支。当前部分中小机构仍沿用粗放模式,通过降低门槛快速增员,牺牲长期服务质量,而这一现象背后则凸显保险行业依然有待于更严格监管的实施、更精细化经营管理理念的落地。
销售误导与利益纠葛
粗放式的销售模式,必然导致销售误导的泛滥。一些代理人为了完成业绩,不惜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产品风险,甚至虚构产品功能。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忽悠,购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代理人为了获取更高的佣金,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他们可能会诱导客户购买高佣金的产品,而不是真正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这种利益纠葛,严重扭曲了保险销售的本质,让保险失去了保障的意义。
退保黑产:互联网保险的毒瘤?
粗放式发展还遗留了大量监管投诉、退保黑产、倒卖个人信息等行业乱象。“过去的粗放式销售,留到现在的是各地滋生的退保黑产和监管投诉,大量的退保黑产的视频和账号非常猖獗,想方设法怂恿客户全额退保、怂恿客户去投诉甚至去信访,留下了不稳定的社会因素。甚至有的黑产团队拿到客户个人信息之后,多次倒卖,形成违法犯罪的产业链。这些后遗症,哪一项能与过去粗放式的经营脱得了关系?”
退保黑产,已经成为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一颗毒瘤。这些黑产团伙通过各种手段,怂恿客户退保,从中牟利。他们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可怕的是,一些黑产团伙甚至会倒卖客户的个人信息,形成一条非法的产业链。
保险中介的价值与困境:专业化之路在何方?
中介角色的迷失:谁之过?
保险中介机构,本应是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桥梁,通过专业咨询和服务帮助客户匹配需求,扩大销售渠道,促进市场竞争。但如今,一些中介机构却迷失了方向,把追求利润置于客户利益之上,把合规经营抛诸脑后。
中介角色的迷失,既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有监管不到位的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中介机构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而监管的缺位,更是让这些机构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一直以来,保险中介都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8万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8.7%。
内控管理的失守与合规经营的缺失
咔嚓保的种种乱象,暴露出创信保险销售内控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方面的失控和不足。一个连最基本的入职门槛都守不住的平台,又如何能保证其销售行为的合规性?一个连代理人的身份都无法核实的平台,又如何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内控管理的失守,是导致咔嚓保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公司管理层必须将合规经营理念放在首位,严格合规、自律经营,从上到下的应付式合规和糊弄式内控,源自观念上的懈怠和模式,导致的失控是任何外部监管、任何制度形式都无法改善的。公司必须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招募、培训、考试、上岗、继续教育等销售人员管理体系,不能走形式。
监管的补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要杜绝咔嚓保之类的乱象,根本上还是要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互联网保险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就咔嚓保涉嫌违规的情况,在整改层面,可以对保险销售人员促成交易进行签单之时进行身份视频认证,以防止实际销售人员和合同显示销售人员不一致的情形。二是根据销售人员登记的保险公司或者中介机构的经营区域范围设置电子地域围栏,限定其只能在相应的区域进行保险产品销售。三是要求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测,定期上报监测到的异常交易并进行调查处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有通过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才能让互联网保险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只有让保险中介回归其应有的角色,才能真正保护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