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烽火再起:不只是「蘇超」的爆紅,是整個體育產業的逆天改命?
人潮洶湧,鈔票亂竄:體育賽事到底有多夯?
要說今年體育賽事有多火爆?別跟我扯什麼情懷、熱血,直接看數字,保證讓你下巴掉下來。就拿那「蘇超」來說吧,9月6號晚上,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硬是擠爆了,連續第三次刷新自己的單場觀賽人數紀錄!你以為這就完了?截至8月底,前十輪總共六十場比賽,現場觀眾就已經逼近150萬大關!這數字,簡直比演唱會還瘋狂!
更別提那驚人的吸金能力了。國家體育總局之前就放話說,「蘇超」隨便一場比賽,上座人數就超過六萬,直接帶動江蘇全省各種消費場景,金額高達380億人民幣!這哪裡是體育賽事,根本就是印鈔機嘛!
政策東風猛吹:七兆元的體育大餅,誰能分到一口?
現在,國家又丟出一個重磅消息,體育產業再度迎來政策利好,消費潛力根本看不到天花板!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裡面提到,到2030年,要培育出一批在國際上響噹噹的體育企業和賽事,讓體育產業的總規模衝破七兆元大關!我的天啊,這根本就是要把體育產業拱上天嘛!
「十四五」:體育產業的華麗轉身
數據不會騙人。「十四五」以來,中國體育產業的規模穩步增長,年均增速高達10.3%。近幾年,「村超」、「蘇超」這些草根賽事火得一塌糊塗,中網、WTT的門票更是有錢都搶不到。這些現象級的消費事件,全都圍繞著體育消費展開,也難怪體育產業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場地升級,裝備暴買:全民運動時代真的來了?
在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裡,要怎麼優化供給、擴大需求?這次的《意見》洋洋灑灑,祭出了六大類、二十項重點舉措。從供給端來說,要豐富體育賽事活動,大力發展戶外與冰雪運動,升級體育用品等等。從需求端來看,要拓展消費場景,舉辦消費活動,實施惠民措施,培養消費群體等等。總之,就是要讓更多人愛上運動,心甘情願地掏錢!

這幾年,中國的體育產業簡直就像開了外掛一樣,一路「加速跑」。回想一下,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就已經明確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讓體育產業的總規模超過五兆元。從那時候開始,體育產業就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
「票根經濟」:一張門票,撬動整個城市的消費鏈?
職業賽事:不只拼輸贏,更要拼經濟
這次發布的《意見》,把「豐富體育賽事活動」擺在了第一條,可見國家對賽事的重視程度。裡面不僅提到要「提高職業賽事發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還鼓勵舉辦區域性體育賽事活動,支持像「村超」、「蘇超」這樣的新形式體育賽事健康規範開展。這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讓體育賽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說到職業賽事,現在的市場價值可謂是水漲船高。CBA、WTT、F1這些熱門賽事的門票,簡直就是黃牛黨的最愛。去年中國網球公開賽的門票收入超過了8000萬元,CBA 24-25賽季季後賽的場均影片播放量更是突破1500萬。這數據,簡直亮瞎我的眼!
產業服務平台ECO創始人駱達就說,職業體育賽事是非常核心的體育消費場景。像是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冠軍賽(WTT),它為專業運動員提供了職業化的轉型路徑,增加了比賽場次和運動員的曝光機會,也吸引了更多的球迷和觀眾。「這類職業體育賽事吸引和新增大量的消費群體,促進體育觀賽人數的增多和消費意願的增強。」
這次的《意見》,不僅提到要培育新的職業賽事,還提出要進一步升級職業賽事的規範性和配套措施。看來,在政策的推動下,職業賽事的消費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
區域賽事:土味「村超」的逆襲,地方政府笑開懷?
在區域賽事層面,《意見》多次提到體育和文旅、線下商業的結合,指出要「持續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動」、「促進賽、展、節、遊一體謀劃、一體開展,豐富產業業態」等等。這意思很明確,就是要讓體育賽事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事實上,市場早就證明了體育與文旅結合的巨大潛力。國家體育總局8月披露,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一共監測了511場重點賽事活動,帶動體育及相關消費超過160億元,場均帶動超過3000萬元。這簡直就是躺著賺錢啊!
體育+文旅+N:誰說運動只能流汗?
駱達認為,「村超」等大型賽事的火爆,是區域內文、體、旅等多主體的結合。現在的觀眾「跨區域觀賽」意願越來越強,體育觀賽往往也伴隨著短途旅遊的目的。以「村超」為例,比賽吸引了大量的觀賽人員,帶動了其他消費,雖然門票只有幾塊錢,卻和地方政府、企業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這次《意見》還特別提到體育和其他業態相結合的模式,進一步鼓勵了體育產業和多主體的合作模式。隨著市場越來越大,如何把握「票根經濟」,找到多方受益的邏輯,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政策牛肉端上桌:企業、民眾,誰是最大贏家?
企業:風口浪尖,豬也能飛?
《意見》的出台,到底對企業和老百姓有什麼影響?這可是個大哉問!
駱達認為,未來的體育產業,大概有三個比較明顯的趨勢。第一,隨著職業賽事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圍繞運動員、俱樂部、賽事、場館的相關服務市場肯定會更熱鬧,吸引更多企業跳進來。簡單來說,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第二,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運動,體育用品的需求肯定會暴增。《意見》明確指出,要推動體育用品升級,從產品研發、產品品質等多方面給予支持。這下,體育用品相關產業可要樂翻天了,市場肯定會進一步擴大!
第三,當一大票新觀眾湧入體育市場,他們的消費習慣和需求肯定會改變。抓住這批新來的「韭菜」,提供他們喜歡的服務,絕對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大方向!
為了讓企業更有動力,《意見》還準備了一系列的「牛肉」。
像是要做大做強體育企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體育產業的投資建設,健全體育企業的培育機制,持續推進公共體育場館的市場化經營、複合型經營等等。更重要的是,還有財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只要符合條件,體育消費領域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就能獲得財政貼息!各地政府還可以因地制宜,推出發放體育消費券、消費滿減、積分兌換獎勵等優惠措施!這根本就是逼著大家去消費嘛!
體育迷:從冷門到熱門,運動就在你家巷口
對於我們這些體育愛好者來說,以前那些聽都沒聽過的冷門運動,以後可能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意見》特別點名了近年來很火的戶外運動和冰雪運動,說要依托各地的自然資源,差異化發展山地戶外、水上、汽車摩托車、航空等戶外運動項目,推動建設高品質的戶外運動目的地。而且,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還要開展低空運動、航空模型運動、模擬飛行等低空賽事活動,促進低空體育消費!這簡直就是要把運動玩出新高度!
冰雪奇緣:冬奧後的冰雪經濟,是真火還是虛火?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意見》對冰雪運動的重視,搞不好會在今年冬天掀起一波新的冰雪浪潮。
《意見》提出,要培育壯大冰雪經濟,持續發布實施全國冰雪消費惠民措施,鞏固和擴大「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成果。看來,國家是鐵了心要把冰雪運動搞起來!
畢竟,在北京冬奧會、哈爾濱亞冬會等重大體育賽事的帶動下,冰雪運動這幾年確實火得一塌糊塗。光是上個雪季,全國滑雪場就接待了超過1.9億人次的遊客,同比增長22.8%。這數據,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而且,《意見》還說要豐富體育場地的供給,包括出台國家步道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持續開展「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活動,推動戶外運動設施、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會足球場地等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這意思就是,以後我們家門口的運動場地,只會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近年來,將近2萬個老舊小區、5000多個城市公園,都配備了17萬多套乒乓球台等小型多樣的健身設施。截至2024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的占地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也有1300多個。這簡直就是要把運動送到我們家門口!
駱達認為,這次《意見》提到的舉措都非常「實」,既符合現在一線從業者對市場的判斷,又從供給、消費端提出了比較切實的措施。「對從業者來講,是比較積極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