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投巨頭 a16z 的 AI 消費應用榜單:一場意料之外的狂歡?
a16z 是誰?別懷疑,你每天都在用他們投資的產品!
這幾天,科技圈又被一份榜單刷屏了,那就是由矽谷頂級風投機構 a16z 釋出的第五版《全球生成式 AI 消費應用 Top 100》。說到 a16z,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陌生,但如果我告訴你,OpenAI、Mistral AI、Character.ai 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背後都有 a16z 的身影,你是不是就覺得恍然大悟了?沒錯,這家公司就是 AI 領域的「點金聖手」,他們投資的產品,可能早就默默滲透到你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了。
a16z 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佈局簡直可以用「喪心病狂」來形容,從底層的基礎模型到上層的應用,幾乎無孔不入。他們不僅投資了 OpenAI 這種超級巨頭,還押注了許多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像是 Cursor、Replit、World Labs (李飛飛創立的空間智能 AI 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 (前 OpenAI 首席技術官 Mira Murati 領軍) 等等。甚至連 AI 測試服務平台 LMArena 這種幕後功臣,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
說實話,a16z 這份榜單的參考價值,絕對不是那些隨便抓幾個數據就出來「指點江山」的報告能比的。畢竟,人家可是真金白銀砸下去的,手裡握著第一手的市場情報和用戶數據。這份榜單不僅是全球生成式 AI 消費應用市場的風向標,更是我們這些科技愛好者洞察行業格局、產品創新和未來趨勢的重要窗口。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份最新的第五版榜單,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榜單背後的秘密:穩定、集中,以及…中國力量的崛起?
AI 網站 vs. AI 應用:新面孔越來越少?
直接亮出榜單!看看這些榜上有名的 AI 網站和 AI 應用,有沒有哪個已經成為你生活或工作中的好幫手?搞不好,你還能從中發現一些之前沒聽過,但其實超好用的寶藏工具。
仔細觀察這次的榜單變化,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榜單越來越「固化」了。想擠進榜單的新產品,難度簡直堪比登天!今年三月份的時候,還有 17 個全新產品殺進 AI 網站 Top 50,但到了八月份,這個數字直接腰斬,只剩下 11 個。
AI 應用端的情況稍微好一點,有 14 個新產品擠進 Top 50。但說實話,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各大應用商店開始大力清理那些「山寨 ChatGPT」的妖魔鬼怪,才讓更多原創應用有了出頭的機會,最終獲得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超過七成的產品沒變動?這代表…?
從整體情況來看,無論是移動端還是網頁端,都有超過 70% 的產品維持了原來的排名。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生成式 AI 消費市場,正在從早期那種「百花齊放、瘋狂試水」的野蠻生長階段,逐漸走向成熟期了!用戶和流量開始向頭部應用集中,像是 ChatGPT、Perplexity、DeepSeek、豆包這些產品,長期霸佔榜單前幾名,已經讓用戶養成了習慣,黏性也越來越強。這對於新進者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產品力才是王道?Gemini 的逆襲與馬斯克的陰謀論
Gemini 的華麗轉身:從榜單邊緣到直逼 ChatGPT?
說到 Google 的 Gemini,大家可能都覺得它名聲在外,實力應該很強。但你知道嗎?今年三月份的榜單上,Gemini 在 AI 應用端只排到了第 22 名,在 AI 網站端甚至連榜都沒上!
沒想到才過了短短半年,Gemini 就像開了外掛一樣,在移動端和網頁端都衝到了第二名,僅次於 ChatGPT。更誇張的是,Gemini 在 AI 網站端的流量,竟然達到了 ChatGPT 的 12%,在 AI 應用端的月活躍用戶數,也逼近了 ChatGPT 的一半!尤其是在 Android 平台上,Gemini 的月活用戶中有將近 90% 都是 Android 設備使用者,而 ChatGPT 在 Android 設備上的使用者佔比只有 60%。
至於 ChatGPT 在 iOS 設備上擁有更高的用戶佔比,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目前 iOS 原生集成的第三方 AI 服務只有 ChatGPT,這個合作關係自然給 ChatGPT 帶來了不少月活躍用戶。不過,OpenAI 和蘋果的合作,似乎也給他們惹上了一些麻煩。
馬斯克怒告蘋果 OpenAI:一場反壟斷大戲?
別懷疑,你沒看錯!八月底,Elon Musk (就是那個整天在 Twitter…喔不,是 X 上面放炮的傢伙) 向美國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蘋果公司和 OpenAI 狼狽為奸,通過在 iPhone 等設備上深度集成 ChatGPT,並且操縱 App Store 排名,來打壓包括 xAI 的 Grok 在內的競爭對手,涉嫌違反了反壟斷法。
先不談這起短時間內肯定不會有結果的訴訟,有消息指出蘋果正在跟 Google 洽談,希望在 iOS 中集成 Gemini 服務。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了,Gemini 在移動端的月活躍用戶數,肯定還會迎來一波大幅增長,甚至超越 ChatGPT 也不是不可能。
產品才是硬道理:Nano Banana 是什麼鬼?
Gemini 為什麼能在短短半年內實現「逆襲」?說到底,還是靠產品力!如果你有持續關注 AI 領域的新聞,應該會發現,Google 在這半年時間裡,簡直像瘋了一樣,大幅更新了旗下幾乎所有的模型產品,包括面向普通用戶的 Gemini 2.5 系列模型、面向開發者的 Gemini CLI,以及面向專業群體的 Imagen 4 圖像生成模型、Veo 3 視頻生成模型和 Deep Think 奧數競賽模型。而且,這些模型在各個領域都達到了最頂級的表現。
產品能力強大,再加上那個莫名其妙爆紅的 “Nano Banana” 模型,網路上瘋傳各種有趣的新玩法,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用戶增長。 (如果你還不知道 Nano Banana 是什麼,趕快去 Google 一下,保證讓你笑到噴飯!)
Google 的 AI 軍團:單點競爭已死,生態戰爭萬歲?
別以為 Google 旗下只有 Gemini 表現出色,Google AI Studio(排名 11)、NotebookLM(排名 13)、Google Labs(排名 39)等產品,也都以獨立形態上榜,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可以說,全面進軍 AI,就是 Google 這半年時間裡最引人注目的變化。
這種多樣的產品矩陣佈局,也顯示出 Google 正利用其強大的平台生態和分發能力,對 ChatGPT 及其他競爭對手形成合圍之勢。這也預示著 AI 賽道,或許將由單點競爭,轉向多點協同的「平台生態戰」。
Grok 的「擦邊球」戰術:遊走在尺度邊緣的流量密碼?
榜單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產品,是來自 xAI 開發的 Grok AI 助手。Grok 網頁端最早於 2023 年 11 月在 X 平台上線,而 Grok 的獨立 App 則於 2024 年 12 月才首次發布。Grok 的發展之路,並沒有那麼順遂。無論是移動端還是網頁端,三月份的第四版榜單中,我們都沒能看到 Grok 的身影。
不過,在馬斯克的帶領下,Grok 走了一條跟 ChatGPT、Gemini 都截然不同的發展路線。當其他公司都在加強模型安全,甚至不惜為了提升安全性而推遲新模型發布時,Grok 卻可以生成各種「擦邊」內容。簡直是 AI 界的一股泥石流!
Grok 的 AI 伴侶 “Ani”,初看之下就是一個二次元風格的女性角色,一開始回復的聊天內容也很正常。但隨著對話深入,「好感度」提升,Ani 就會解鎖更多 “NSFW” (Not Safe For Work) 內容,極大提升了用戶的好奇心和活躍度。 (至於具體是什麼內容,我就不多說了,請自行探索…)
後續推出的 Grok Imagine,更是故技重施,繼續主打「擦邊」,甚至還可以生成明星的大尺度 “擦邊” 照片和視頻。 (沒錯,就是你想的那樣!)
從馬斯克自己發布的帖子也能看出,Grok Imagine 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開,用戶玩得「不亦樂乎」。因此,短短半年時間,Grok 就從榜上無名,直接躍升至網頁端第 4 名和移動端第 23 名,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數突破 2000 萬,成為增長最快的黑馬之一。只能說,馬斯克真是個行銷天才!
中國 AI 勢力:誰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誇克、豆包、Kimi:中國 AI 助手的本土優勢?
雖然這份榜單是由海外風投機構發布的,但中國 AI 應用在榜單中的存在感,卻異常強烈,簡直可以用「空前」來形容!而且,無論是網頁端還是移動端,都呈現出全面突破的態勢。像是阿里巴巴的誇克和通義千問、字節跳動的豆包、月之暗面的 Kimi 等,牢牢佔據了中國市場 AI 助手的空白。網頁端前 20 名中,有 5 家是中國公司,移動端前 20 名中,更有 7 款是中國 App 上榜。中國公司在全球移動端 Top 50 應用中,貢獻了 22 款應用,佔據了將近一半的份額!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中國的 AI 技術,真的已經崛起了!
美圖的「屠榜」:五款 App 同時上榜?
更誇張的是,僅僅美圖 (Meitu) 一家公司,就貢獻了 5 款上榜應用,分別是 Photo & Video Editor、BeautyPlus、BeautyCam、Wink、Airbrush。這簡直就是「屠榜」啊! (不得不佩服美圖的產品力,真是太強大了!)
DeepSeek 的曇花一現?
今年年初,DeepSeek 橫空出世,依靠不輸同期閉源模型的性能,以及極低的訓練成本和使用價格,成功火遍全球。這也讓 DeepSeek 獲得了超多流量,同時助推它登上了 Top 50 榜單的第二名。當時,DeepSeek 的熱度簡直可以用「爆炸」來形容!但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空前的熱度也讓 DeepSeek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度每天只能回答一個問題。 (這也太慘了吧!)
DeepSeek 的手機端 App 上線後僅僅十幾天,就在 App Store 熱門應用排行上超越了 ChatGPT,成為下載量最高的 AI 應用之一。雖然 App 上線時間較晚,但在三月份的移動端 Top 50 排行中,DeepSeek 仍然排在了第 14 名,成績相當不錯。
不過,近半年來,DeepSeek 在網路上的聲量有所減少,流量也有點高開低走。據統計,半年內網頁端訪問量下滑超過 40%,而移動端下滑了 22%。這也導致 DeepSeek 在最新的第五版榜單中,網頁端和移動端排名雙雙下滑。豆包和百度在移動端都排在了 DeepSeek 前面。 (看來 DeepSeek 還需要再加把勁啊!)
中國製造,全球使用:AI 應用的「出海」狂潮?
由於政策壁壘引發的本土效應,中國的 AI 應用在國內市場取得了壟斷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 AI 應用在全球化運營方面的能力,也一點都不弱。DeepSeek、Manus、Qwen 的名聲,已經不用再多說了。PixVerse、VivaCut、YouCut、BeautyPlus、BeautyCam、Wink、Airbrush 等國內 AI 產品,還在視頻和圖片細分賽道上,實現了「出海突圍」,形成了「中國製造、全球使用」的產品輸出模式。這不僅證明了中國 AI 技術的實力,也為中國企業走向全球,打開了新的道路。
Vibe Coding 是什麼?AI 程式碼工具的逆襲
非技術人員也能寫程式?
Cursor 估值超過百億;Windsurf 核心人員被 Google 收編;Lovable 在 7 月完成 2 億美元融資,估值近 20 億美元;Anthropic 發布 Claude Opus 4.1,進一步提升了 AI 編碼的能力。「Vibe Coding」成為 2025 年榜單最亮眼的新趨勢。 什麼是Vibe Coding?簡單來說,就是利用 AI 來輔助程式碼的生成,讓寫程式變得更輕鬆、更直觀、更「有感覺」。
這一熱門趨勢,同樣也反映到了這份榜單上。短短半年時間裡,Lovable(排名 22)、Replit(排名 41)從上一期的榜單邊緣,一躍進入主榜單,Bolt(排名 52)等產品也躋身「准榜單」,Cursor(排名 26)排名大幅提升。這些 AI 程式碼工具的崛起,正在顛覆傳統的軟體開發模式。
根據 Consumer Edge 的數據,「Vibe Coding」平台的使用者留存率極高,美國使用者註冊數月後收入留存率超過 100%!這代表什麼?這代表使用者不僅沒有流失,反而持續加購和深度使用。相關基礎設施,如 Supabase 數據庫的流量,也與「Vibe Coding」平台同步爆發,形成「平台+工具+生態」的閉環。
更重要的是,非技術使用者也能通過自然語言描述,快速生成 Web 或 App,極大拓寬了 AI 應用的創作邊界。這意味著,未來人人都可以成為「程式設計師」,只要你有想法,AI 就能幫你實現! 這絕對是個大趨勢,程式設計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了。
「全勤生」的啟示:自研模型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
長期霸榜的秘密:極致體驗與高黏性?
行業趨勢方面,a16z 統計顯示,五期榜單(歷時兩年半)中有 14 家公司屬於「全勤生」,從未缺席。這 14 家公司,就像 AI 界的常青樹,無論風雲如何變幻,它們始終屹立不搖。這些「全勤生」包括:通用 AI 助手(ChatGPT、Perplexity、Poe);陪伴型 AI(Character AI);圖像生成(Midjourney、Leonardo);圖片和視頻編輯(Veed、Cutout);語音生成(ElevenLabs);生產力工具(Photoroom、Gamma、Quillbot);以及模型託管(Civitai、HuggingFace)。
這些企業的共通點是什麼?答案是:產品體驗極致,持續滿足使用者核心需求,平台黏性足夠高。它們就像你手機裡那些捨不得刪掉的 App,雖然偶爾會被新玩意吸引,但最終還是會回到它們身邊。這就是「全勤生」的生存之道!
誰說一定要自己做模型?
過去,很多人都認為 AI 應用的核心是大模型,AI 公司必須要有自己的基礎模型,僅靠「套殼」是無法在 AI 時代長期立足的。但過去兩年半裡,這 14 家「全勤」公司中,實際上只有 5 家擁有自己的專有模型,僅佔 35%!剩下的 7 家使用了第三方公司的 API 或開源模型,還有 2 家是模型聚合公司。
根據我們查詢到的資料,以下是這 5 家擁有自研(專有)模型的公司:
- ChatGPT(OpenAI):相信 ChatGPT 大家都很熟悉了,採用的是自研大模型家族(GPT‑4o/4.1⁄5 等);
- ElevenLabs:自研語音/音訊模型系列(Eleven v3、Scribe v1、Eleven Music 等);
- Midjourney:自研圖像生成模型(有 V1 至 V6 等版本,V1、V2、V3 已淘汰);
- Leonardo.ai:自研模型(Phoenix/Alchemy)並提供風格/管線優化,同時也與第三方開源模型生態相容。
- Photoroom:以電商視覺為核心的圖像生成/編輯能力,對外宣稱「自研」,但公開資料沒能查詢到具體模型。
另外 7 家公司使用的就是第三方或開源模型,以及在開源模型上深度微調/蒸餾/集成的模型。以 Perplexity 為例,它集成了 GPT-5、Gemini、Claude 等第三方模型,與此同時也提供了自己的 Sonar 模型,但 Sonar 本身是基於 Meta 開源模型 Llama 開發的,並非完全從零開發的自研模型。
因此,從兩年半的時長跨度,以及只有 5 家公司擁有自己專有模型的情況來看,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 AI 公司實際上可以不需要自己訓練基礎模型,能通過微調等方式將第三方模型打磨到極致,同樣可以獲得廣大的使用者群體。這對於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只有五個國家能玩 AI?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這 14 家「全勤生」只來自 5 個國家:美國、英國(ElevenLabs、Veed)、澳大利亞(Leonardo)、中國(Cutout Pro)和法國(Photoroom、HuggingFace)。其中,只有 Midjourney 和 Cutout Pro 從未進行過融資。這也說明,AI 領域的競爭,不僅僅是技術的競爭,更是資金和資源的競爭。沒有足夠的「糧草」,很難在這個燒錢的賽道上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