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的烏蘭察布:一場稍縱即逝的幻夢?
21萬人次的喧囂:夜經濟的真實現況
烏蘭察布之夜,單日21萬人次的遊客量,聽起來很美,對吧?簡直是地方政府夢寐以求的經濟奇蹟。但仔細想想,這21萬人是從哪裡來的?他們來這裡幹什麼?他們真的會為這座城市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嗎?還是只是一陣風,風過了,什麼都沒留下?我個人對這種數字抱持著高度懷疑。現在各地政府為了衝業績,數字造假屢見不鮮,誰知道這21萬人次裡面有多少是「水分」?就算數字是真的,這些遊客真的了解烏蘭察布的文化底蘊嗎?還是只是為了在朋友圈裡發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
街區經濟的雙面刃:就業機會與文化空洞
「創造了幾千個就業崗位,有效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這句話聽起來很正能量,但仔細想想,這些就業崗位是什麼?大部分可能是餐飲服務員、攤販、保安等等,技術含量低、薪資不高,而且極度依賴街區的生意。一旦街區熱度下降,這些人馬上就會失業。更重要的是,這種「夜經濟」真的能提升烏蘭察布的文化軟實力嗎?還是只會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商業化、更加空洞?現在的街區,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吃的東西也都一樣,走到哪裡都感覺像是在同一個地方。這種同質化現象,不僅扼殺了地方特色,也讓遊客感到厭倦。烏蘭察布之夜,如果只是複製其他城市的夜市模式,那它注定只是一場稍縱即逝的幻夢。
別再盲目「擴內需、促消費」了:夜經濟背後的城市發展迷思
中央的「內涵式發展」:地方政府真的聽懂了嗎?
中央開會說要「深刻把握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取向」,地方政府真的聽懂了嗎?還是只把這句話當成口號,然後繼續搞那些表面功夫?所謂的「內涵式發展」,不是指把城市搞得花枝招展、燈火通明,而是要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蘊、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夜經濟只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面向,如果只顧著發展夜經濟,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例如教育、醫療、社福等等,那這種發展就是畸形的、不健康的。我經常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旅遊業,不惜犧牲當地居民的利益,這種做法簡直是本末倒置。
特色街區的幻象:當品牌名片變成複製貼上
每個城市都想打造自己的「特色街區」,都想擁有一張閃亮的「品牌名片」。但問題是,現在的特色街區,長得幾乎都一樣!都是仿古建築、都是小吃攤、都是賣紀念品的店鋪。這種複製貼上的模式,不僅缺乏創意,也扼殺了地方特色。更可悲的是,很多地方政府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城市有什麼特色,就盲目地模仿其他城市,結果搞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既沒有文化底蘊,也沒有商業價值。我認為,真正的特色街區,應該是能夠反映當地歷史文化、能夠體現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街區,而不是一個為了吸引遊客而刻意打造的「樣板戲」。
搶抓時機?不如先搞清楚自己有什麼
「各地要搶抓發展時機」,這句話聽起來很熱血,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各地要先搞清楚自己有什麼。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發展夜經濟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因地制宜。有些城市可能適合發展文化觀光夜市,有些城市可能適合發展創意市集,有些城市可能根本不適合發展夜經濟。如果一個城市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沒有優秀的管理團隊,那發展夜經濟只會適得其反,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所以,在搶抓時機之前,先搞清楚自己有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軟硬體投資的無底洞:夜經濟的糖衣與毒藥
停車、交通、安全:夜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
夜經濟搞得熱火朝天,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人潮從哪裡來?他們怎麼來?來了之後怎麼辦?停車位永遠不夠,交通永遠塞爆,安全永遠是個大問題。那些號稱能帶來「情緒價值」的街區,連基本的緊急疏散通道都搞不定,萬一發生意外,誰來負責?政府只顧著賺錢,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公共安全,簡直是草菅人命!我敢說,現在很多夜市、商圈的安全隱患都非常嚴重,只是大家視而不見而已。等到真的出了事,再來亡羊補牢,那就太遲了。
千篇一律的「逛吃逛喝」:文化沙漠還是商機無限?
夜經濟搞到最後,永遠都是那幾樣:逛街、吃東西、喝飲料。你有沒有覺得很無聊?這種「逛吃逛喝」的模式,根本就是文化沙漠!除了滿足口腹之慾,什麼都學不到。而且,現在的夜市小吃,價格越來越貴,品質卻越來越差,根本就是坑殺遊客!政府還在那邊沾沾自喜,說什麼「創造了經濟效益」,簡直是睜眼說瞎話!我認為,夜經濟應該要更多元化,應該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例如表演藝術、文創商品、歷史導覽等等,而不是只有「逛吃逛喝」而已。
情緒價值?別鬧了,先提升管理水平再說
現在流行講「情緒價值」,好像只要能讓消費者開心,什麼都對了。但我覺得,在追求「情緒價值」之前,更重要的是提升管理水平。現在很多夜市、商圈的管理都非常鬆散,環境髒亂、攤販違規、噪音擾民等等問題層出不窮。政府不願意花心思去管理,只會放任這些問題惡化。我認為,要發展夜經濟,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對攤販進行規範、要加強環境清潔、要控制噪音污染、要確保公共安全。只有把這些基本功做好,才能真正提升夜經濟的品質,才能真正讓消費者感到滿意,而不是只靠一些表面功夫來哄騙大眾。
文化賦能的迷思:夜經濟不該只是「表面功夫」
打動人心的文化?還是打動錢包的噱頭?
現在一講到夜經濟,就喜歡說要「文化賦能」,好像只要把一些文化元素硬塞進去,就能讓夜經濟變得更有深度、更有內涵。但說實話,很多所謂的「文化賦能」,根本只是打動錢包的噱頭而已!什麼文創市集、什麼藝術表演、什麼歷史導覽,很多都只是粗製濫造、敷衍了事,根本沒有真正觸及到文化的本質。更可笑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文化賦能」,甚至不惜歪曲歷史、捏造故事,簡直是侮辱文化!我認為,真正的文化賦能,應該是能夠從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中汲取靈感,創造出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只靠一些表面的裝飾來吸引眼球。
大唐不夜城的真相:歷史文化還是商業炒作?
西安大唐不夜城,被譽為「夜經濟的典範」,很多人都認為它成功的原因是「文化賦能」。但說實話,我對大唐不夜城的評價非常保留。誠然,它在視覺上非常壯觀、非常吸引人,但它所展現的真的是歷史文化嗎?還是一種經過商業包裝、過度美化的「歷史主題樂園」?那些穿著唐朝服飾的表演者、那些販賣唐朝文創商品的攤販,真的能讓遊客感受到唐朝的文化底蘊嗎?還是只會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充滿商業氣息、缺乏真實感的「cosplay秀」?我認為,大唐不夜城更多的是一種商業炒作,而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
文化自信?先搞清楚自己有沒有「文化」再說
發展夜經濟,很多人都喜歡扯上「文化自信」,好像只要把夜經濟搞起來,就能展現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但說實話,我對這種說法非常反感。文化自信不是靠嘴巴說出來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創造。如果一個地方連自己的文化底蘊都搞不清楚,連自己的文化特色都無法展現,那還有什麼資格談「文化自信」?我認為,發展夜經濟之前,應該先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文化」,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什麼?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在發展夜經濟的過程中,避免盲目跟風、避免文化挪用,才能真正展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
點亮夜經濟的N個誤區:創新、品牌、特色、服務?全都是空話!
文旅IP?別再製造無腦的「網紅景點」了!
現在最流行的就是打造「文旅IP」,好像只要搞出一個可愛的吉祥物、設計一個吸睛的LOGO,就能吸引大批遊客。但說實話,很多所謂的「文旅IP」,根本就是無腦的「網紅景點」!除了拍照打卡,什麼都不能做。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創意巧思的「文旅IP」,很快就會被淘汰。更可悲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打造「文旅IP」,不惜花大錢請明星代言、搞大型活動,結果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品質,簡直是本末倒置!我認為,真正的文旅IP,應該是能夠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能夠引起遊客的情感共鳴,而不是只靠一些表面的噱頭來吸引眼球。
智慧街區?先把基本的網絡搞好吧!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提「智慧街區」,好像只要裝幾個智能燈桿、搞幾個APP,就能讓夜經濟變得更「智慧」。但說實話,很多所謂的「智慧街區」,根本連基本的網絡都搞不好!遊客連個免費WIFI都連不上,還談什麼「智慧」?更可笑的是,有些「智慧街區」的APP功能非常雞肋,除了看地圖、查商家信息,什麼都不能做。這種缺乏實用性、缺乏創新性的「智慧街區」,根本就是浪費錢!我認為,要打造真正的智慧街區,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要提供便捷的網絡服務,要開發實用的APP應用,要讓遊客真正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精細化管理?先解決官僚主義再說!
發展夜經濟,需要精細化管理。但說實話,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僚主義非常嚴重,效率低下、推諉塞責、形式主義等等問題層出不窮。政府不願意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只會坐在辦公室裡發號施令。這種官僚主義作風,嚴重阻礙了夜經濟的發展。我認為,要實現精細化管理,首先要解決官僚主義問題,要建立一套高效的政府管理體系,要讓政府真正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只為自己的政績負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夜經濟的管理水平,才能真正讓遊客感受到城市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