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的詭譎復甦:一場由成本下降與政策博弈交織的戲碼?
鋼鐵業,這個被視為經濟晴雨表的產業,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迷後,近期似乎出現了復甦的跡象。然而,這真的是觸底反彈,還是僅僅是曇花一現?這背後,隱藏著成本下降、政策博弈等多重因素的複雜角力,讓人霧裡看花,難以捉摸。
股價異動的背後:是真金白銀,還是曇花一現?
七月初以來,鋼鐵板塊的股價異動,著實吸引了不少眼球。重慶鋼鐵股份(1053.HK)單日暴漲逾120%,鞍鋼股份(0347.HK)也跟著水漲船高,單日漲逾30%。A股市場上,柳鋼股份(601003.SH)更是走出4連板的驚人走勢,區間累計漲幅高達51.99%。首鋼股份(000959.SZ)、寶鋼股份(600019.SH)等龍頭企業,也紛紛有所斬獲。
然而,股價的暴漲,真的是因為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嗎?恐怕未必。年初以來,鋼鐵價格持續下行,甚至創下近5年來的價格新低。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價格一度跌破3000元/噸大關,現貨市場也同步走弱。在這樣的背景下,鋼鐵企業的股價卻逆勢上漲,難免讓人產生疑問:這到底是價值回歸,還是資金炒作?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鋼鐵企業自身所做的努力。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A股鋼鐵上市公司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45.7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7.3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鋼鐵企業的經營狀況正在逐步改善。但問題是,這種改善的持續性有多強?
成本下降的魔力:鋼鐵企業的鹹魚翻身?
多家券商分析指出,一季度鋼鐵企業能夠實現扭虧為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鐵礦石和焦煤等原材料價格的回落。要知道,鐵礦石和焦煤是鋼鐵生產的主要原材料,其成本佔鋼鐵生產總成本的比重相當高。一旦原材料價格下降,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自然也會隨之降低,從而提升盈利空間。
數據顯示,一季度,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62%Fe:CFR:青島港)月均價位102.37美元/噸,環比下降3.98%;國內鐵礦石進口市場均價為725.05元/噸,環比下跌4.6%,同比下跌9.29%。焦煤價格也同步走弱。截至7月9日,山西呂梁主焦煤市場報價1150元/噸,較年初下降250元/噸,降幅17.86%;較去年同期價格下降600元/噸,降幅34.28%。
根據測算,焦煤價格每下跌100元/噸,預計可以為鋼材生產帶來50元至70元的成本降幅;而鐵礦每降低100元/噸,預計可以為鋼材帶來150元的成本縮減。這對於那些此前在高價位囤積了大量原材料的鋼鐵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然而,原材料價格的下跌,真的是鋼鐵企業能夠鹹魚翻身的關鍵嗎?恐怕也未必。畢竟,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並非鋼鐵企業自身所能掌控的。一旦原材料價格再次上漲,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又將面臨嚴峻的考驗。更何況,鋼鐵行業還面臨著產能過剩、環保壓力等多重挑戰。因此,僅僅依靠成本下降,恐怕難以支撐鋼鐵業的長期復甦。
供給側改革:一場決定鋼鐵業命運的豪賭?
成本下降固然能夠在短期內提振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但從長遠來看,供給側改革才是決定鋼鐵業命運的關鍵。所謂供給側改革,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調整供給結構,淘汰落後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實現鋼鐵行業的優化升級。
政策的迷霧:誰在主導鋼鐵業的未來?
自2016年以來,中國政府就開始大力推動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2017年,工信部發布《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對產能置換的比例和範圍進行了明確規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旨在淘汰落後產能,提高鋼鐵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然而,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的增長,對淘汰落後產能的力度不夠,甚至存在暗中支持落後產能的現象。此外,一些鋼鐵企業也存在鑽政策空子的行為,通過各種手段來規避產能置換的規定。
2024年8月,工信部發布《關於暫停鋼鐵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宣布暫停鋼鐵產能置換工作,並會同有關方修訂完善產能置換政策措施。這一舉動,無疑是對此前產能置換政策執行效果的一次反思和調整。新的產能置換政策將如何完善?又將對鋼鐵行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產能優化的三把刀:合規、環保、能效,刀刀見血?
長江證券分析指出,工信部修訂完善產能置換政策措施,預計新版置換政策有望改善去產能效果。在此背景下,產能的優化仍將成為本輪鋼鐵行業復甦的關鍵著力點,而合規、環保和能效或成為產能優化的重要抓手。這意味著,未來鋼鐵企業的發展,將更加注重合規經營、綠色環保和節能降耗。
在合規層面,前期產能置換過程中的違建產能,將面臨逐步出清的命運。同時,停止產能置換後退出的鋼鐵企業,由於產能指標後續或無法轉換為合規指標,或造成產能的實質性滅失。這對於那些存在違規行為的鋼鐵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在環保層面,標準明確合規產能需滿足“2026 年起須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並公示”,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存量產能,後續或逐步面臨產量壓減甚至出清。這對於那些環保投入不足的鋼鐵企業來說,將構成巨大的壓力。
在能耗層面,合規產能標準明確2025年底前須達到《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中規定的“基准水平”。這對於那些能耗較高的鋼鐵企業來說,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才能達到標準。
減產的兩面刃:是浴火重生,還是飲鴆止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5月,國內粗鋼產量達8655萬噸,同比下降6.9%;1-5月,國內粗鋼累計產量為4.32億噸,同比下降1.7%。這說明,在政策的推動下,鋼鐵行業的減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減產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減產可以減少市場供給,提高鋼鐵價格,從而改善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減產也會影響GDP的增長,甚至可能導致一些鋼鐵企業倒閉,引發社會問題。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指出,粗鋼壓減政策嚴格落地、基建資金加速傳導,疊加焦煤價格反彈的成本支撐,鋼鐵行業有望在三季度迎來修復。但如果減產政策執行不嚴,產量仍與上年持平,則螺紋鋼及熱卷價格或將探底至3000元/噸以下,行業利潤仍將惡化。
因此,減產的力度和節奏,需要仔細權衡。既要避免過度減產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又要確保減產能夠真正改善鋼鐵行業的供需關係。這是一場豪賭,賭的是鋼鐵行業的未來,也賭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
需求結構的變奏:誰在為鋼鐵買單?
鋼鐵,作為工業的糧食,其需求量直接反映了經濟的活力。然而,近年來,中國鋼鐵行業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的需求引擎——房地產業,正在逐漸熄火,而新的增長點——製造業和出口,則開始嶄露頭角。這場需求結構的變奏,將如何影響鋼鐵行業的未來?
房地產的寒冬:建築用鋼的困境?
過去幾十年,房地產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鋼鐵需求的主要來源。然而,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收緊,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房地產業正在告別高速增長的時代,進入一個調整期。這直接導致了建築用鋼需求的下降。
根據Mysteel數據統計,2023年以前,粗鋼耗用量排名第一均為房地產業,其用鋼占比達32.2%。然而,2021-2023年,國內商品房銷售面積、新開工面積、施工面積等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2024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同比下滑10.6%。這意味著,房地產業對鋼鐵的需求正在持續萎縮。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國內房地產新開工和施工面積仍在繼續萎縮。其中,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 2.9%;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 22.8%;施工面積同比下降 9.6%。這些數據表明,房地產業的寒冬仍在持續,建築用鋼的困境短期內難以緩解。
製造業的崛起:高端製造的鋼鐵胃納?
與房地產業的寒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製造業正在蓬勃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高端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則蓬勃發展,其中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核電、造船等製造業尤為突出,產需保持較快增長。這些新興產業,對鋼鐵的需求量巨大,正在成為鋼鐵需求新的增長點。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以前,製造業用鋼量穩定在鋼鐵總消費的40%左右。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高端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則蓬勃發展,其中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核電、造船等製造業尤為突出,產需保持較快增長,製造業穩中向好的態勢為鋼需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根據Mysteel數據統計,2024年,製造業內需用鋼達3.99億噸,占比提升至36%。中信建投證券預計,2025 年製造業用鋼量為 4.4 億噸,繼續維持增長。這意味著,製造業正在成為鋼鐵需求的重要支撐力量。
出口的誘惑:低價競爭的生存之道?
除了國內需求,鋼鐵出口也是鋼鐵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年初以來,中國鋼材出口穩定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釋了內需不足的壓力。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指出,儘管2025年鋼材出口面臨美國關稅上調和東南亞反傾銷調查等挑戰,但出口仍保持了一定韌性。1-5月鋼材出口量同比增加8.6%,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市場的供需壓力。根據海關數據,2025年1-5月,中國累計出口鋼材4846.9萬噸,同比增長8.9%。
中國鋼材出口之所以能夠保持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低價競爭。數據顯示,1-5月,熱軋卷板出口報價(FOB)平均價約為445 美元/噸,較印度、土耳其等主要出口國低10-115美元/噸,價格優勢顯著。然而,低價競爭並非長久之計。隨著貿易摩擦的加劇,以及其他國家鋼鐵產業的崛起,中國鋼材出口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總而言之,中國鋼鐵行業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房地產業的寒冬,製造業的崛起,以及出口的誘惑,共同構成了當前鋼鐵行業的複雜圖景。鋼鐵企業要想在變局中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緊跟市場的變化,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品質,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