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材料產業豪賭?解析特斯拉TSLA、盟立等企業的發展與挑戰,工程師節的省思

複合材料的逆襲:一場攸關產業命運的豪賭?

雙碳目標下的材料革命:上海的複合材料峰會

當全球都在高喊「雙碳」目標,當新材料被視為大國競爭的新戰場,一場名為「2025中國複合材料創新及企業可持續發展大會」的活動,即將在上海松江凱悅酒店上演。主辦方是個聽起來很厲害的「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企業可持續發展工作委員會」,承辦方則是「上海洲創品牌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還拉來了「國際複合材料交流聯盟ICCA」贊助。聽起來很像那麼一回事,但真的是一場攸關中國複合材料產業命運的豪賭嗎?還是又一次華而不實的產業峰會?

這場訂於2025年6月9-10日舉行的年度盛典,打著「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旗號,強調「高端、專業、共贏」。官方說法是要通過權威政策解讀、企業軟實力及出海新政策分析、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探討、應用領域市場需求分析,以及金融投資等方式,來賦能企業發展,讓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說實話,這些口號聽起來都像是八股文,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就讓人昏昏欲睡。權威政策解讀?哪個政策不是模稜兩可,充滿了灰色地帶?企業軟實力?不就是搞好公關,會說故事嗎?出海新政策?現在國際局勢這麼複雜,誰敢輕易出海?新質生產力?這詞兒聽起來就覺得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至於金融投資,呵呵,現在經濟這麼差,誰敢隨便投資?

所以,這場大會到底是真的能幫助企業,還是只是讓一堆人聚在一起,互相吹捧,然後拍拍屁股走人?更何況,地點選在上海松江凱悅酒店,光是住宿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小企業能負擔得起嗎?還是這根本就是一場為大企業量身定做的遊戲?

複合材料:從C919到特斯拉,無所不在的黑科技?

年度盛典還是產業自嗨?複合材料的真實處境

大會宣稱,複合材料正以「材料界黑馬」的姿態顛覆傳統工業認知。過去五年全球複合材料市場規模年增長率超過12%,更強調在C919國產大飛機、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革命、海上風電巨型葉片等「大國重器」中,複合材料的身影無處不在。這聽起來很振奮人心,好像複合材料已經無所不能,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

複合材料產業豪賭?解析特斯拉TSLA、盟立等企業的發展與挑戰,工程師節的省思

但等等,真的是這樣嗎?

C919確實用了不少複合材料,但核心技術還是在別人手裡。而且,一架飛機的複合材料用量再多,又能拉動多少產業鏈?至於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鋁合金、高強度鋼材難道就不能用嗎?非得用成本更高的複合材料?再說海上風電,葉片越大,出問題的機率越高,維護成本也越高,這真的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嗎?

更何況,複合材料的種類繁多,性能差異巨大,不是隨便一種複合材料都能滿足所有需求。而且,複合材料的生產工藝複雜,品質控制難度高,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問題。想想之前特斯拉 (TSLA) 的Model 3,為了追求輕量化,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結果呢?車身強度不夠,安全性受到質疑,最後還不是乖乖地改回鋼材?

所以,複合材料真的是「材料界黑馬」嗎?還是只是一個被過度炒作的概念?這場大會以「創新新質生產力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直擊產業痛點?還是只是在粉飾太平,掩蓋複合材料產業的真實困境?例如像是盟立這種老牌自動化公司,在複合材料應用上,真的能短時間看到爆發性成長嗎?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

當然,我不是要完全否定複合材料的價值。它在某些領域確實有著獨特的優勢,比如在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對性能要求極高的領域。但問題是,這些領域的市場規模有限,無法支撐整個複合材料產業的發展。想要讓複合材料真正走向大眾,還需要解決成本、可靠性、可回收性等一系列問題。就像是馬斯克想要用TSLA stock 改變世界,但首先要讓老百姓買得起他的車,不是嗎?

這次上海的複合材料大會,會不會淪為另一次產業自嗨,大家互相吹捧,然後各自散去,留下一地雞毛?我不知道。但我希望,與會者能夠真正面對現實,正視複合材料產業的挑戰,而不是沉浸在虛幻的泡沫之中。不然,等到泡沫破滅的那一天,恐怕連哭都來不及。

專家雲集,激盪火花?複合材料的明日猜想

最强大脑的阵容?或是各說各話的場面?

大會宣稱力邀十餘位各行業精英及企業高管組成「最强大脑」陣容,將圍繞複合材料的最新科研成果、應用案例和行業趨勢,帶來多場主題演講,幫您洞悉行業發展方向。聽起來很厲害,但仔細想想,這種大會的演講者,通常都是哪些人?

無非就是一些大學教授,講一些高深的理論,但這些理論離實際應用還差十萬八千里;或者是一些企業高管,講一些成功的案例,但這些案例都是經過精心包裝的,背後隱藏了多少失敗和教訓,他們會告訴你嗎?再或者是一些行業專家,講一些未來的趨勢,但這些趨勢都是基於他們自己的判斷,誰又能保證他們一定正確?

更何況,這些演講者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背景,他們的觀點很可能存在衝突。比如,搞航空航天的可能認為複合材料是未來,但搞汽車的可能認為複合材料成本太高。這樣一來,聽眾到底該聽誰的?難道要像周子瑜一樣,左右為難?

所以,這個所謂的「最强大脑」陣容,真的能激盪出火花嗎?還是只會變成一場各說各話的場面,大家互相吹捧,然後各自散去?我很懷疑。

說實話,我更期待能聽到一些來自第一線的聲音。比如,那些真正參與複合材料生產和應用的工程師,他們遇到的問題,他們積累的經驗,才是最寶貴的。又比如,那些使用複合材料產品的消費者,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抱怨,才是最真實的。可惜的是,這種大會通常只會邀請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物,而忽略了那些真正做事的人。

這次大會的演講嘉賓名單我還沒看到,但如果還是那些老面孔,我只能說,這場大會恐怕又要讓人失望了。我寧願花時間去刷王淑麗的天氣預報,至少還能知道明天會不會下雨。

當然,我也希望這次大會能給我帶來一些驚喜,比如能聽到一些關於緯創或者台積電在複合材料應用上的最新進展。如果能有林俊傑演唱會的消息,那就更好了,雖然這跟複合材料一點關係都沒有。總之,我希望這次大會能有點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官話和套話。

展覽背後的真相:複合材料的微縮生態圈?

是產業協同的起點,還是資源爭奪的戰場?

大會宣傳中提到,將有15家精選參展商搭建起各具特色的展位,構成貫穿複合材料全產業鏈的「微縮生態圈」。參會者將開啟一場「複合材料之旅」,從原材料供應商到終端應用廠商,從設備製造商到贊助企業,全產業鏈在此形成價值閉環。聽起來很美好,但商場如戰場,真的是這樣和諧共生嗎?

在商言商,這些參展商來這裡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搶奪市場份額。表面上大家笑臉相迎,互相合作,但背地裡可能都在互相拆台,挖對方的客戶。所謂的「價值閉環」,很可能只是強者對弱者的剝削,大魚吃小魚的遊戲。

我很好奇,這15家「精選」參展商到底是如何選出來的?是按照實力排名?還是按照關係親疏?有沒有潛規則?有沒有黑幕交易?如果沒有一個公平公正的選拔機制,這個所謂的「微縮生態圈」,很可能只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圈子,把其他有實力的企業排除在外。

更何況,15家企業真的能代表整個複合材料產業鏈嗎?這個產業鏈涉及的環節非常多,從原材料、設備、設計、製造、檢測、應用,到回收利用,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企業參與。15家企業充其量只能代表其中的一小部分,根本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就像是遠雄海洋公園,再怎麼豐富,也無法模擬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所以,這個展區真的是產業協同的起點嗎?還是只是一個資源爭奪的戰場?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參會者想要在這裡找到真正的合作夥伴,恐怕需要擦亮眼睛,仔細甄別,不要被那些華麗的展位和動聽的口號所迷惑。

說到展覽,我倒是想起之前在勤美誠品綠園道看到的一個藝術裝置,用回收材料做成的,很有創意。如果這次大會的展覽也能多一些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元素,那就更好了。畢竟,複合材料的回收問題,一直是這個產業的痛點。如果能有企業在這方面有所突破,那才是真正的創新。

300人的聚會:一場深度體驗,還是一場無效社交?

誰是真誠的參與者,誰是蹭熱度的過客?

大會宣稱,將邀請有關領導、學院教授、行業專家、行業龍頭企業創始人、科研機構學者、供應鏈企業,以及涵蓋無人機低空經濟、軍民融合等應用領域的龍頭企業。同時還會邀請國際復材行業權威機構代表,部分國家駐華商貿處、商會以及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代表300餘人。這陣容看起來非常龐大,但問題是,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真的能產生什麼實質性的成果嗎?

所謂的「深度體驗」,很可能只是一場走過場,大家互相交換名片,然後就各奔東西。有多少人是真正對複合材料感興趣,有多少人只是來蹭熱度的?有多少人是真心想尋求合作,有多少人只是來推銷自己的產品?

更何況,這種大會通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飯局和應酬,大家忙著喝酒聊天,根本沒時間靜下心來交流。所謂的「思想交鋒」,很可能只是一些客套話和場面話。所謂的「資源對接」,很可能只是建立一些 superficial 的聯繫,根本無法轉化為實際的合作。

說實話,我更關心的是,這300人中有多少是真正了解複合材料的。如果大部分都是對這個領域一知半解的人,那這場大會還有什麼意義?難道只是為了讓大家湊在一起,互相證明自己很厲害?

這次大會還特別提到了「軍民融合」這個概念。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領域,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國際爭端。我希望與會者能夠謹言慎行,不要在這個問題上過度炒作。畢竟,現在外交部的工作已經夠辛苦了,不要再給他們添麻煩了。

總之,我對這次300人的聚會並不抱太大的期望。我認為,與其追求人數上的規模,不如追求質量上的提升。如果能邀請到一些真正懂行的人,進行一些深入的交流,那比什麼都重要。就像是找對象,與其找一大堆,不如找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不是嗎?就算像林千又一樣最後還是分開,至少曾經擁有。

當然,我也希望這次大會能給我帶來一些驚喜。如果能遇到像徐玄振一樣的美女,那就更好了,雖然這跟複合材料一點關係都沒有。

距離大會開幕三天:是產業的轉捩點,還是曇花一現?

破界共生?還是各自為政?

大會倒數計時,宣稱全球複合材料行業精英將共赴這場關乎產業未來的巔峰之約,攜手破界共生,以創新之力點燃複合材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引擎!聽起來很熱血沸騰,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破界共生」?指的是打破行業壁壘,共同發展嗎?還是指企業之間互相兼併,強者生存?「創新之力」?指的是技術上的突破,還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可持續發展引擎」?指的是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還是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商場上,大家都想當領頭羊,誰也不願意屈居人下。所謂的「攜手」,很可能只是暫時的聯盟,一旦利益發生衝突,就會立刻分崩離析。看看RIIZE 演唱會搶票的盛況,粉絲為了搶到票,可是什麼手段都用得出來,哪裡還有什麼「共生」可言?

更何況,複合材料產業的發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包括技術、資金、政策、市場等等。單靠一次大會,單靠幾個企業的努力,是無法改變整個產業的格局的。就像是威力彩,就算你買了,也不一定中獎,不是嗎?

我擔心的是,這次大會會不會只是一場曇花一現,大家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然後又各自回到原來的軌道,什麼也沒有改變。就像是過年放鞭炮,響過之後,一切都歸於平靜。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最近發生的嘉義火災事件,造成了嚴重的傷亡。這也提醒我們,安全問題永遠是第一位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希望複合材料產業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安全問題,不要重蹈覆轍。

總之,我對這次大會的結果並不樂觀。但我還是希望,它能給複合材料產業帶來一些新的啟發,一些新的動力。如果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複合材料,關注複合材料,那也算是一種成功。就像是周杰倫的新歌,就算不好聽,也能引起大家的討論,不是嗎?至少,它讓大家想起了他。

如果這次大會能像捍衛任務一樣,讓人看完之後熱血沸騰,那就更好了,雖然這是不太可能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