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挥霍背后:是谁在纵容?
最近贵州电视台报道了一件糟心事:贵阳一位张女士9岁的女儿月月(化名)在五一假期两天内,偷偷用她爸的银行卡在网易的《第五人格》里充了4000多,又给游戏主播打赏了1000多,总共花了6000多块。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够一家人吃喝一阵子了。
游戏公司退款了事?问题没那么简单
事情曝光后,张女士联系了网易,据说协商后网易同意退2900多块,已经到账2500多。剩下的钱还在跟直播平台协商。看似事情在解决,但我觉得这背后暴露的问题远不止一个“熊孩子”那么简单。
是谁给了孩子“随便花钱”的权力?
首先,家长肯定有责任。你说一句“监管缺失”就完事了?手机号是孩子爸的,支付密码呢?指纹解锁呢?孩子是怎么知道的?别跟我说孩子自己破解的,9岁的孩子能破解银行密码,那得是天才黑客级别了。说白了,还是家长安全意识不够,给了孩子可乘之机。
当然,也不能全怪家长。现在的手游,为了吸引玩家氪金,各种诱导消费的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像《第五人格》这种Asymmetrical Battle Arena(非对称对抗竞技类)游戏,不充钱可能就被其他玩家虐,孩子自尊心受挫,很容易就掉进消费陷阱。
网易们,别光想着赚钱!
再来说说网易。作为一家老牌游戏公司,网易这些年靠游戏赚了不少钱。但赚钱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五人格》这款游戏,真的适合9岁的孩子玩吗?游戏里有没有设置未成年人消费的限制?有没有尽到提醒家长的义务?
别跟我说什么“我们有青少年模式”,那个东西就是个摆设,糊弄鬼呢!真正想玩游戏的孩子,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绕过去。现在都2024年了,能不能把技术用在正道上,搞点真正能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
法律的滞后与平台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早就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监护人同意,在网络游戏或直播平台上的大额消费,监护人可以追回。但实际操作起来呢?家长要举证、要协商、要跟平台扯皮,费时费力。而且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有这条规定,或者怕麻烦就忍气吞声了。
更可气的是,有些平台明知道用户是未成年人,还故意引导消费。比如直播平台,为了让主播多赚钱,各种打赏、PK、送礼物的活动,刺激得孩子们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我觉得解决这类问题,不能光靠事后追责,更要从源头上控制。游戏平台、直播平台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加强家长监管的提醒,而不是一味追求利润,把孩子当成韭菜割。
“未成年人模式”:是金钟罩还是遮羞布?
2023年提出的“未成年人模式”升级,听起来挺好,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如果只是换个名字、加几个按钮,那跟之前的“青少年模式”没什么区别,还是治标不治本。
说白了,保护未成年人,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尽到监护责任,平台要承担社会责任,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