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产品目录:国产替代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国产替代的机遇,还是地方保护的幌子?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看似一纸光鲜的名单,实则暗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的确,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没错,但这份“推荐目录”究竟是真正为了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还是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说白了,一个地方政府的“推荐”,能有多大的市场公信力?难道不在这个名单上的企业,就活该被市场淘汰吗?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政策,很容易扭曲市场竞争,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难以脱颖而出,反而让一些善于“公关”的企业搭上政策的便车。这种“创新”,恐怕只是在政策的温室里长出的畸形儿,经不起市场风浪的考验。更何况,名单上的产品是否真的具备颠覆性的创新,还是仅仅在原有技术上做了些许改良?这都值得深入探讨。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份“推荐目录”,而是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凭实力说话,而不是靠“关系”上位。

仁度生物“榜上有名”:技术创新?还是公关运作?

仁度生物的两款产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核酸测定试剂盒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此次成功入选“推荐目录”,无疑是给公司脸上贴金的好事。但仔细想想,这家公司真的配得上“创新”二字吗?

两款产品入选:含金量几何?

先说说这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核酸测定试剂盒”。号称能监测患者血浆中病毒核酸水平,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HIV核酸检测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市场上同类产品琳琅满目,仁度生物这款产品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够脱颖而出?仅仅是因为它能和自家AutoSAT全自动核酸检测流水线搭配使用,实现了“国产HIV全自动内标定量”?这所谓的“技术突破”,是不是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RNA捕获探针技术:真的那么先进吗?

再来说说“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标榜为“国内首个内标定量的全自动流水线HCV RNA检测产品”,还说什么灵敏度高、内标定量更精准、全自动检测更稳定。这些“优势”,其他同类产品难道就没有吗?RNA捕获探针技术虽然在核酸检测领域应用广泛,但并非什么独门秘籍。仁度生物仅仅是将这项技术应用到HCV RNA检测上,就能称之为“创新”?恐怕有点言过其实。更让人怀疑的是,仁度生物为了入选这份“推荐目录”,到底花了多少心思在“技术创新”上,又花了多少心思在“公关运作”上?这其中的猫腻,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

关税政策调整:国产替代的“东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上调美国进口商品关税,这无疑给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特别是体外诊断试剂厂商,带来了一丝“希望”。仁度生物自然也乐得借这股东风,宣称其产品在性能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甚至直言要通过进口替代来扩大市场份额。然而,这场所谓的“国产替代”真的能一帆风顺吗?

进口关税提高:真的是利好消息吗?

关税提高,进口产品价格上涨,这看似给国产产品腾出了市场空间。但问题是,消费者真的会因为价格因素而盲目选择国产产品吗?尤其是在医疗领域,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国产产品在质量上无法与进口产品相媲美,即使价格再低,也难以赢得市场认可。而且,关税提高也会增加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成本,这反而会削弱国产产品的竞争力。所以,关税政策调整,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助推国产替代,用不好反而会伤及自身。

仁度生物的“自信”:底气何在?

仁度生物声称其RNA系列检测产品在品质上与进口品牌具有高度一致性。这种自信从何而来?是经过了充分的市场验证,还是仅仅基于实验室数据?国内医疗机构在选择产品时,往往更加信任那些经过长期临床验证、拥有良好口碑的进口品牌。仁度生物想要打破这种信任壁垒,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案例,证明自己的产品确实能够媲美,甚至超越进口产品。如果只是空喊口号,或者拿一些“高度一致性”的模糊措辞来忽悠消费者,恐怕难以赢得市场的青睐。

疾控中心比对:数据背后的真相?

仁度生物还透露,公司针对HIV产品线启动了多省疾控中心性能比对,结果与进口试剂有非常高的符合性和定量一致性。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些比对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严谨?样本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参与比对的专家是否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答,那么这些所谓的“比对结果”,就难免让人产生质疑。更何况,疾控中心的采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性能。仁度生物将疾控中心的比对结果作为其产品优势的证明,未免有夸大宣传之嫌。

国产替代:一场豪赌,还是必然趋势?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国产替代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然而,在体外诊断这个高度依赖技术积累和品牌效应的领域,国产替代究竟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还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体外诊断市场:谁将主沉浮?

长期以来,罗氏、雅培、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牢牢把控着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成熟的品牌影响力,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国内企业虽然在某些细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整体实力上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全面国产替代,无疑是痴人说梦。更现实的选择是,找准自身优势,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逐步蚕食国际巨头的市场份额。例如,在POCT(即时检验)领域,国内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模式和更贴近本土市场的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即使是在这些细分领域,国内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

国产替代,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而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包括管理模式、服务体系、营销策略等全方位的创新。如果只是照搬国外技术,或者简单地模仿国外产品,即使能够实现短期的国产替代,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政策导向,盲目追求国产化率,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国产替代的长期发展,反而会损害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声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