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血亏预警:出海=送钱?》

东鹏饮料豪赌港股:出海,是真需求还是被迫无奈?

东鹏饮料,这家靠着一句“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火遍大江南北的功能饮料企业,如今也要赶时髦,玩起“A+H”股上市的戏码。递交招股书,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背后暗流涌动。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东鹏饮料主动拥抱国际化,不如说是国内市场增长乏力下的无奈之举。

二次上市:饮鸩止渴还是另辟蹊径?

2021年才在上交所敲钟,短短几年又要赴港上市,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招股书中罗列了一堆理由,什么完善产能、加强品牌建设、拓展海外市场……说白了,就是缺钱!但东鹏真的缺钱吗?人家账上趴着上百亿的闲置资金,却还要跑到香港伸手要钱,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圈钱行为?更何况,港股市场对消费股的估值向来不高,东鹏此举,恐怕难以达到其预期的融资效果。与其说是“另辟蹊径”,倒不如说是“饮鸩止渴”。

能量饮料市场的“内卷”与东鹏的焦虑

不得不承认,东鹏在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确实做得不错。凭借着差异化的定位和营销,硬生生从红牛口中夺下了一大块蛋糕。但国内市场就这么大,竞争也愈发激烈。所谓的“1+6多品类战略”,在我看来,更像是为了应对市场饱和而进行的多元化尝试。然而,这些新品类真的能撑起东鹏的未来吗?我看未必。在主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东鹏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这种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盲目扩张,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分散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海外突围:东南亚会是东鹏的应许之地吗?

既然国内市场不好混,那就把目光投向海外吧!东鹏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响,把东南亚视作国际化的桥头堡。但问题是,东南亚这块“肥肉”,早就被红牛、魔爪这些国际巨头盯上了,东鹏想要分一杯羹,恐怕没那么容易。

低价策略:看似有效,实则隐患重重

东鹏深知自己在品牌影响力上无法与国际大牌抗衡,于是祭出了“性价比”这张牌。在东南亚低收入群体中,低价策略或许能奏效一时,但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靠低价换市场,只会让品牌陷入低端化的泥潭,难以摆脱“廉价”的标签。更何况,东南亚市场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东鹏如果一味追求低价,很可能会牺牲产品品质,最终砸了自己的招牌。

多品类扩张:分散风险还是迷失方向?

除了主打的能量饮料外,东鹏还试图将“补水啦”等其他品类复制到东南亚市场。这种多品类扩张的策略,看似能分散风险,但实际上却可能让东鹏迷失方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口味偏好各不相同,东鹏如果不能针对当地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和产品创新,很可能会水土不服,最终铩羽而归。

国际巨头的阴影:东鹏的胜算几何?

红牛、魔爪这些国际巨头,在品牌、渠道、营销等方面都拥有强大的优势。东鹏想要在它们的地盘上抢食,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这些国际巨头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推出更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东鹏如果不能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营销手段,恐怕很难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海外市场这块骨头,东鹏啃得动吗?

东鹏饮料的出海战略,在PPT上画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却令人不敢恭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海外市场这块硬骨头,东鹏恐怕很难啃动。

空虚的财报数字:海外营收的“象征性”意义

看看东鹏的财报,海外营收占比不足0.3%,这数字简直就是个笑话!与其说东鹏在拓展海外市场,倒不如说它只是在象征性地走个过场。这点可怜的营收,根本无法对东鹏的整体业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与其把宝贵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看不到希望的海外市场,倒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国内市场做好。

被忽略的风险:文化差异、政策壁垒与潜在危机

出海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到国外那么简单,更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政策壁垒等诸多风险因素。东南亚各国文化习俗各异,消费者口味偏好也大相径庭。东鹏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推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很可能会遭遇滑铁卢。此外,东南亚各国的政策法规也存在差异,东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当地的监管环境。更重要的是,政治风险、汇率波动等潜在危机也随时可能爆发,给东鹏的海外业务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在我看来,东鹏的出海战略,风险远大于收益。与其豪赌海外市场,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上,这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