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城市生活的新图景
想象一下,走出家门,步行几分钟就能享受到热腾腾的社区食堂饭菜,智能快递柜让收发包裹变得轻松便捷,街角巷尾还有提供修鞋、配钥匙等服务的匠人,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则让一切井然有序。这样的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充满人间烟火又兼具现代高效的有机生命体,这正是我们努力构建的城市生活新图景。
政策背景:便民生活圈建设加速推进
天津市近期发布了《天津市进一步提升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水平工作方案》,旨在扩大便民生活圈的覆盖范围,助力消费升级。这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又一重要进展,标志着这项惠及民生的工程正在加速推进。
建设成效:从试点到全域覆盖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以“15分钟步行半径”为尺度,以居民需求为核心,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正从最初的试点探索走向全面覆盖。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已累计建成4321个便民生活圈,服务近1.07亿居民。这项计划不仅补齐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短板,更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让政策落地既有温度,又兼顾经济效益。
精准施策:“六个一”策略解析
动态调整,避免同质化
从物理可达到服务精准
商务部等13部门提出的“六个一”策略(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施策,打破传统社区服务的粗放模式。例如,老旧社区优先配置便利店、菜市场等基础业态,而新建社区则嵌入健身房、书店等提升生活品质的设施。这种“一圈一策”的动态调整机制,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模式,并将琐碎的民生需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公共服务指标,逐步实现了从“物理可达”到“服务精准”的转变。
模式创新:保基本与促升级并重
烟火气与技术赋能融合
释放社区消费潜力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仅要“保基本”,还要“促升级”。初期,政策聚焦于“补短板”,优先发展便利店、早餐点等保障类业态。但随着试点的深入,业态创新逐渐向融合化、智慧化延伸。智能零售终端进入社区,即时零售模式得到推广,社区食堂与品牌餐饮并存。这些探索既保留了“小修小补”的烟火气,又通过技术赋能拓展了服务边界,有效释放了社区消费潜力。
面临的挑战:深层矛盾亟待破解
区域发展不均衡
小微业态盈利难题
政策衔接壁垒
尽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成效显著,但深层矛盾仍待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老旧社区与新建社区的服务质量差异拉大,部分城乡结合部因空间限制难以配齐基础业态;一些小微业态盈利能力薄弱;跨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全打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老旧小区改造、数字经济等政策的衔接仍存在壁垒。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商业生态
强化政策集成
推动市场化运营
深化技术赋能
因此,应进一步深化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商业生态。首先,要强化政策集成,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数字经济等战略深度融合;其次,推动市场化运营,探索“社区基金”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再次,深化技术赋能,构建“需求感知—智能匹配—动态优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结语:打造有温度的“幸福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缩短物理距离,更是消弭心理距离。当社区食堂的饭菜香气与智能寄存仓的便捷性交织,当“小修小补”的匠人精神与数字治理的高效性共存,城市便不再是冰冷建筑的集合,而是承载烟火气与现代性的生命体。唯有如此,“15分钟”才能从时间刻度升华为衡量美好生活的空间维度,让“幸福圈”真正圈住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