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消费者应用:泡沫下的理性思考

最近加密货币市场情绪低迷,政策红利不及预期,加上 Trump 等名人 Memecoin 消耗了大量流动性,这场由宏观利好驱动的投机浪潮似乎逐渐退潮。Web3 行业的下一个价值叙事是什么?消费者应用赛道成为了讨论焦点。只有更多消费者级应用被广泛采用,才能为基础设施过度建设的生态带来真正的用户和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Web3 消费者应用定义

Web3 消费者应用指的是具有 Web3 特征,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软件应用。与企业级应用不同,它的目标用户是大众消费者。

当前 Web3 消费者应用范式与挑战

我认为目前存在三种常见的 Web3 消费者应用范式:

  • 利用 Web3 基础设施优化传统应用

    这种范式的核心是利用 Web3 基础设施的技术特性,增强产品竞争力,或提供新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极致的隐私保护和数据主权

      • 机会点: Web3 技术强调去中心化,旨在创建一个不依赖第三方信任的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信息或价值交互能力,带来数据主权。例如,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AI 大模型、视频网站等。
      • 难点: 消费者对隐私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大规模隐私泄露事件的发生。如果隐私保护建立在复杂的产品体验或高昂的使用成本上,其竞争力将明显不足。此外,大多数消费者应用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大数据提取价值之上,过度强调隐私保护会动摇主流商业模式,使用户数据分散在孤岛中,难以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 低成本的全球全天候的可信执行环境

      • 机会点: L1 和 L2 的出现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全天候运行的多方可信的程序执行环境,降低多方协作的信任成本。例如跨境支付场景。稳定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降低了跨境交易的摩擦成本。
      • 难点: 这种降本增效的优势对应用场景要求苛刻,只有在涉及多方协作,且相关主体各自独立,规模处于均势,且涉及的数据特别敏感的服务中才能发挥作用。目前此类应用场景大多集中在金融服务领域。
  • 利用加密资产设计营销策略、用户忠诚度计划或商业模式

    这种范式的核心是通过引入加密资产,利用其金融属性,为产品增加竞争优势。

    • 通过 Airdrop 等基于 Token 的市场营销活动,降低获客成本

      • 机会点: Token 作为一种零成本创造的资产,可以降低早期项目的风险,是一种性价比更高的用户捕获方式。例如,TON 生态项目、小游戏。
      • 难点: 这种方式吸引来的用户大多是加密货币投机者,对项目本身关注度不高,转化成本极高。此外,随着此类模式的滥用,利用 Airdrop 获客的边际收益正在缩小,这意味着建立吸引力的成本会逐步垫高。
    • 基于 X to Earn 的用户忠诚度计划

      • 机会点: 通过 Token 奖励预先设定的关键用户行为,建立用户忠诚度计划,降低留存促活的成本。
      • 难点: 依赖用户赚取收益的动机促活,会使用户对产品的关注点从产品功能转移到收益率上,一旦收益率下降,用户流失速度会加快,特别是对于依赖大量 UGC 的产品来说。如果收益率建立在 Token 价格之上,项目方将面临市值管理的压力。
    • 利用 Token 的金融属性直接变现

      • 机会点: 利用 Token 的金融属性直接变现,即项目直接卖币套现。
      • 难点: 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当项目发展度过早期高成长阶段后,由于缺乏增量资金流入,这种零和博弈的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使用户和项目方的利益站在对立面,加速用户流失。项目方若不主动套现,只能依赖融资维持运营,最终陷入依赖市场环境的窘境。
  • 完全服务于 Web3 原生用户,解决他们的独特痛点

    这种范式聚焦于 Web3 原生用户,可分为两类:

    • 构造新的叙事,围绕 Web3 原生用户的价值元素进行货币化设计,创造新的资产类别

      • 机会点: 通过为 Web3 原生用户提供新的投机标的 (如 SocialFi),项目可以在初始阶段获得对某种资产的定价权,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 难点: 这种范式比较依赖团队资源,需要获得在 Web3 原生用户中具备极强号召力,或者说具备加密资产“定价权”的人或机构的认可和支持。这意味着团队需要具备极强的市场敏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并在激烈的“定价权”竞争中付出极大的成本。
    • 通过提供新的工具化产品,服务于 Web3 原生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从用户体验角度提供更好、更方便的产品

      • 机会点: 随着加密货币的普及,Web3 用户群体将逐步扩大,为用户细分带来可能。由于聚焦于真实需求,此类产品更容易达到 PMF,建立更健壮的商业模式。例如,一些交易相关数据分析平台、Trading Bot、资讯平台等。
      • 难点: 回归到真正的用户需求,产品的发展周期会更长,且由于此类项目非叙事驱动,在项目早期通常无法获得大额融资。项目方需要在“发币”和高估值融资的诱惑下保持耐心。

个人见解

这些范式并非完全独立,很多项目会同时采用多种策略。对于 Web3 消费者应用赛道的创业者来说,综合评估自身优势和诉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范式至关重要。我认为,目前市场上过度追逐短期利益和叙事炒作,而忽略了用户真实需求,这是导致许多 Web3 应用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未来的 Web3 消费者应用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Web3消费者应用:泡沫下的理性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