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科技IPO再遇挑战:财务疑云与半导体豪赌

硬科技独角兽陨落?德尔科技IPO再闯关:财务疑云、股权迷雾,谁在豪赌半导体?

2025年的资本市场,总有些戏码让人觉得“太扯了吧,但还是忍不住想看下去”。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尔科技”)就是这么一出。 这家顶着“硬科技独角兽”光环的氟化工企业,在2023年6月首次申报上交所主板IPO后,历经财务数据更新、募资计划调整,如今再次向A股发起冲击。 只是,这次的“闯关”,更像是一场豪赌,赌注是德尔科技的未来,以及无数股民的真金白银。

想当年,德尔科技凭借着在氟化工领域颠覆式的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可谓风光无限。 可如今,翻开最新的财务报表,映入眼帘的却是刺眼的“利润连续三年下滑”。 从2021年的3.03亿元,一路跌至2023年的1.19亿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只有区区6401万元。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家昔日的明星企业,究竟是“硬科技”成色不足,还是另有隐情?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德尔科技此次IPO募资规模也大幅“缩水”,从最初雄心勃勃的30亿元,直接砍掉35%,只剩下19.45亿元。 募投项目也从7项锐减至3项,其中,与新能源材料相关的项目更是被“一刀切”全部剔除。 这究竟是壮士断腕,还是黔驴技穷? 难道德尔科技已经放弃了新能源这块曾经的“心头肉”,孤注一掷地押宝半导体?

在资本的聚光灯下,德尔科技的财务数据、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等问题,如同潘多拉魔盒般被一一打开。 财务数据疑点重重,股权结构迷雾重重,公司治理更是隐患重重。 面对这一系列的质疑和挑战,德尔科技能否成功上市,成为国产半导体材料替代的关键力量? 亦或是昙花一现,最终被资本市场无情抛弃? 这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昔日明星今落寞:三年利润断崖式下跌,新能源泡沫吹破?

德尔科技这几年的日子,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想当年,凭借着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出色表现,公司业绩一路高歌猛进,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可如今,新能源的风口说停就停,曾经的“香饽饽”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 2022年到2024年,德尔科技的扣非净利润从1.84亿元骤降至0.86亿元,同比降幅超过50%。 这利润下滑的速度,简直比坐过山车还要刺激!

业绩崩盘,谁之过?

要说这业绩崩盘的罪魁祸首,还得从德尔科技对新能源电池材料的过度依赖说起。 曾经,六氟磷酸锂可是德尔科技的“摇钱树”,收入占比一度高达38%。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行业产能过剩,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也开始一路暴跌。 从2022年到2024年,这价格跌得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到了2024年上半年,六氟磷酸锂业务的收入占比已经降至4.28%,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好像一个原本靠卖奶茶发家致富的老板,突然发现奶茶不赚钱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面对如此窘境,德尔科技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 公司开始加速向半导体材料业务转型,试图抓住新的机遇。 2024年上半年,半导体材料收入占比提升至超50%,成为了公司新的顶梁柱。 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尔科技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电子级三氟化氯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产品更是打入了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等头部半导体厂商的供应链。 这听起来似乎很厉害,但问题是,德尔科技的转型之路真的能一帆风顺吗? 半导体行业就一定是救命稻草吗? 恐怕,这还真不好说。

壮士断腕?募资规模腰斩,新能源项目遭弃,All in半导体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德尔科技这次的IPO调整,简直可以用“大变脸”来形容。 与首次提交的招股书相比,募资规模从30亿元直接砍到了19.45亿元,缩水幅度高达35%。 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直接砍掉了一个中型项目。 更让人惊讶的是,募投项目也从7项锐减至3项,只保留了“年产200吨电子级三氟化氯生产线”、“含氟半导体材料”以及“年产36万吨半导体级电子材料(二期)”项目。 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材料项目,以及听起来高大上的智能化运营项目,统统被无情地抛弃。

钱去哪儿了?募资大缩水的背后

对于募资规模大幅缩水,德尔科技给出的解释是“聚焦现有核心业务”。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业内人士却认为,这背后恐怕另有隐情。 在当前IPO审核趋紧的大环境下,德尔科技此举更像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通过聚焦那些“高协同性、短期收益可见”的项目,提升过会概率,才是当务之急。 毕竟,先活下来,才能谈发展。 至于那些遥遥无期的新能源项目,以及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智能化运营项目,只能暂时忍痛割爱了。

研发投入捉襟见肘,硬科技成色几何?

然而,德尔科技的“硬科技”成色,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仅为1.84%-2.24%,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5.11%-5.46%的均值。 这意味着,德尔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远远低于竞争对手。 在这个技术为王的时代,研发投入不足,无疑是自断前程。

对此,德尔科技的解释是,氟化工基础材料业务“研发需求较低”,而且新能源板块因为市场波动调整了研发规划。 这话听起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但问题是,在半导体材料这个技术密集型领域,如此低的研发投入,真的能支撑起德尔科技的长期技术竞争力吗? 恐怕,这才是投资者最担心的问题。

内忧外患:股权代持、低价入股,德尔科技的“家务事”能过关吗?

除了业绩和募资问题,德尔科技的公司治理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这家公司的“家务事”,可真不少。 股权代持、低价入股,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简直像一部狗血剧,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控制权之殇:谁是德尔科技的真正主人?

德尔科技的股权结构,可以用“分散”来形容。 三位实际控制人赖宗明、华祥斌与黄天梁合计持股仅35.06%,IPO后表决权将进一步稀释。 这意味着,三位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牢固。

虽然三人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但低持股比例始终是一个隐患。 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中小股东联合或者外部资本介入的风险较高。 一旦发生控制权争夺,德尔科技的未来,恐怕就要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股权代持疑云:申报前夕的“精准”还原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德尔科技还存在历史股权代持问题。 招股书显示,实控人黄天梁曾为多名自然人代持股份,而这些代持还原操作,都集中在IPO申报前夕。 这时间点,未免也太巧合了吧?

例如,在2023年5月,也就是申报前一个月,黄天梁解除了对李炜610万股的代持。 如果按照IPO预估值计算,李炜这一下子就浮盈近1.5亿元。 这种“精准”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这种敏感时期的股权变动,无疑会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德尔科技需要充分解释股权代持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员工持股的秘密:一折入股,公平何在?

此外,德尔科技的员工持股平台龙岩翊科,曾以1.3元/股的“一折价”入股,远低于同期其他股东增资价格。 这种股权激励的定价差异是否合理,也可能成为监管问询的重点。

要知道,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但如果定价过于优惠,就可能引发公平性质疑。 德尔科技需要证明,这种低价入股的安排,是经过合理评估和充分协商的,不存在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

财务罗生门:营收下降应收账款反增,现金流告急,德尔科技在玩什么?

德尔科技的财务数据,简直就像一个谜团,让人摸不着头脑。 营收下降了,应收账款却大幅增加; 利润降了,现金流也跟着告急。 这家公司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难道是在上演一出“财务魔术”?

粉饰太平?激增的应收账款

2023年,德尔科技的营收下降了16.52%,但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却大幅增加了49.83%。 这就好像一个卖货的老板,东西卖不出去了,欠账却越来越多。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德尔科技对此的解释是,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动:工业特气产品收入增长较快且信用账期较长,而信用账期较短的六氟磷酸锂业务收入大幅下降。 这话听起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但营收下降与应收账款激增的反差,仍然让人难以信服。

难道德尔科技为了维持营收规模,放宽了信用政策,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增加? 亦或是,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 这些问题,都需要德尔科技给出更加详细的解释。

毛利率跳水:盈利能力还能撑多久?

除了应收账款问题,德尔科技的毛利率也在持续下滑。 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毛利率从29.75%降至16.04%。 这降幅,简直可以用“跳水”来形容。

虽然新能源材料价格下跌是主因,但如此大幅度的下滑,仍然反映出德尔科技盈利能力的脆弱性。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德尔科技的盈利能力恐怕难以维持。

捉襟见肘的现金流:钱都去哪儿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德尔科技的现金流状况也不容乐观。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0.69亿元,较2022年的3.53亿元暴跌80.5%。 这现金流断崖式下跌的速度,简直比业绩下滑还要恐怖。

与此同时,德尔科技的净现比(经营现金流/净利润)仅为0.6216,远低于健康水平(通常≥1)。 这表明,德尔科技账面上的利润,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盈利质量显著弱化。

如果现金流持续紧张,德尔科技的运营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公司需要尽快改善现金流状况,否则,恐怕难以支撑其长远发展。

IPO长征路:前路漫漫,德尔科技能否突出重围?

德尔科技的IPO之路,简直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从2023年6月30日获受理,到2024年12月完成财务数据更新,再到如今仍然处于审核问询阶段,德尔科技的IPO申请可谓是一波三折,充满了不确定性。

半导体国产替代的幻想与现实

德尔科技的优势在于抓住了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的机遇。 电子级三氟化氯等项目,瞄准的是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产品纯度更是达到了9N级别,技术壁垒较高。 加上国家“02专项”等政策的支持,为德尔科技提供了一定的增长空间。

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技术迭代速度也很快。 德尔科技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国产替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 德尔科技能否坚持到最后,仍然充满变数。

申万宏源的豪赌:德尔科技是馅饼还是陷阱?

此次德尔科技的IPO,主承销商是申万宏源证券。 申万宏源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经验丰富,但如何向投资者讲述德尔科技的新故事,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毕竟,德尔科技的业绩波动、治理问题、财务疑云等问题,都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现实。 如何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让他们相信德尔科技的未来,将是申万宏源面临的最大考验。

对于申万宏源来说,德尔科技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会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

德尔科技能否真正成为国产半导体材料替代的关键力量,仍然取决于其能否实质性解决业绩波动与治理隐忧。 在IPO的漫漫长路上,德尔科技需要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实力,才能赢得市场的信任,最终突出重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