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开幕背后的隐忧:CHIMA 2025 的光鲜与医疗信息化的困境
CHIMA 2025 在一片赞歌中拉开帷幕,仿佛医疗信息化的未来已经触手可及。然而,在这场汇聚了院士、领导、专家的大会上,我却嗅到了一丝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其说这是一场技术盛宴,不如说是对现有医疗体系数字化转型困境的一次集中展示。
专家云集,但医疗痛点依旧:数字化转型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大会的主题是“聚焦前沿技术、深化应用融合、提升医疗服务”。乍一看,口号响亮,目标明确。但仔细想想,这些年来,我们听过的类似口号还少吗?医疗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喊了多少年,真正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挂号难、看病贵、医患矛盾……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真的能靠几个 AI 算法、几个大数据平台就能迎刃而解吗?
我并不否认技术的重要性,但如果仅仅把数字化转型当成一种技术堆砌,而忽略了医疗体系本身的结构性问题,那么再多的前沿技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惠及广大患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反而可能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延缓了真正变革的到来。
万达信息的“智领医疗”:技术堆砌还是真正解决患者需求?
万达信息作为本次大会的参展商,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他们携带着“多项前沿应用成果”亮相,试图展示其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领先地位。但“智领医疗,共创未来”的口号,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商业宣传,而非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承诺。我不得不质疑,这些所谓的“前沿应用成果”,究竟是解决了医疗行业的痛点,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制造概念?
王才有的“希望”:AI 赋能还是概念炒作?医联体的碎片化问题如何破解?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王才有在万达信息的发布活动上致辞,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应用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背后,是否隐藏着对 AI 技术的过度乐观?AI 赋能医疗,固然有其潜力,但绝非万能灵药。尤其是在医联体这种复杂的组织模式下,简单的技术堆砌,很可能无法解决其固有的碎片化问题。如何将 AI 技术真正融入医联体的运作流程,打通各个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才是关键所在。
展台巡礼:眼花缭乱的技术展示,最终受益的是谁?
万达信息的展台上,各种技术和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从大数据平台到 AI 辅助诊断系统,似乎涵盖了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但问题是,这些技术最终能够真正落地应用吗?能够真正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吗?还是说,这些仅仅是展示给领导和投资人看的“高科技玩具”,最终沦为摆设?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区域医疗新范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万达信息试图通过其“全面整合”的解决方案,打造一种全新的区域医疗模式。这种模式听起来很美好,涵盖了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多机构集约化以及基层医卫一体化等多个层面。然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些解决方案,真的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吗?真的能够提升基层医疗的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城乡共同富裕的口号: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否真正惠及基层?
“推进中国城乡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打造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句话听起来无比正确,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均衡?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基层医疗人才匮乏、设备落后、医保政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再多的“整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惠及广大基层群众。
县域医共体整体解决方案:90 余个区县的落地,真的是成功案例吗?数据孤岛依然存在?
万达信息宣称其县域医共体整体解决方案已在全国 90 余个区县落地,并打造了“鄞州模式”、“德清模式”、“义乌模式”等标杆案例。然而,这些“成功案例”真的具有普适性吗?是否能够复制到其他地区?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医共体内部,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还是说,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依然存在着“数据孤岛”,信息共享和协同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城市医疗集团整体解决方案:多院区协同的“新范例”,能否打破利益藩篱?
宁波李惠利医院和宁波第二医院的“集团化管理模式”,被万达信息视为“多院区协同一体”的“新范例”。然而,这种多院区协同,真的能够打破各个医院之间的利益藩篱,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吗?还是说,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各个医院依然各自为政,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竞争?
多机构集约化解决方案:公立医院“同频共质”战略升级,真的能实现吗?
万达信息试图通过其多机构集约化解决方案,推进公立医院实现“同频共质”的战略升级。然而,这种“同频共质”真的能够实现吗?各个公立医院的发展水平、管理模式、服务特色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统一标准?这种强行的“一刀切”,是否会扼杀医院的创新精神,阻碍其特色发展?
基层医卫一体化解决方案:看似美好的蓝图,基层医疗的困境谁来解决?
万达信息的基层医卫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了一个“条块纵向贯通、医防横向联动”的美好蓝图。然而,基层医疗的困境,不仅仅是信息不畅通的问题,更在于人才流失、设备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难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再多的“互联互通”,也无法改变基层医疗的落后局面。
AI 大模型:噱头还是突破?数据安全和伦理问题如何保障?
万达信息积极开发 AI 大模型类数据产品,声称其技术是亮点。我对此表示担忧。AI 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固然有其潜力,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AI 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保证?如果 AI 诊断出错,责任由谁承担?其次,医疗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如何保障?如何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最后,AI 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否会加剧医疗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智慧医院:概念炒作下的焦虑与迷茫
智慧医院,一个听起来充满未来感的概念,如今却成了医疗行业追逐的热点。然而,在这场智慧医院建设的浪潮中,我看到的更多是焦虑和迷茫。各大医院争先恐后地引进各种新技术,却很少真正思考这些技术是否真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智慧医院,会不会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最终沦为资源浪费的牺牲品?
“健康中国 2030”:目标宏伟,但落地难在哪?
“健康中国 2030”战略为智慧医院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宏伟的目标,往往难以落地。智慧医院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技术实力薄弱的医院来说,如何才能跟上这股浪潮?如果仅仅是盲目跟风,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那么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诊疗范式重构:新一代 EMR 真的能提升效率,还是增加医生负担?
万达信息推出的新一代 EMR(电子病历)系统,号称能够重构诊疗范式,提升诊疗效率。然而,我对此表示怀疑。电子病历的普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医生查阅病历信息。但是,新一代 EMR 系统真的能够提升效率吗?还是说,复杂的系统操作、繁琐的信息录入,反而增加了医生的工作负担,让医生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电脑前,而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智能服务升级:信创高并发架构,真的是为了患者,还是为了政绩?
移动医护系统采用信创高并发架构,支持每秒万级交互请求。这种技术听起来很厉害,但问题是,这种高并发架构,真的是为了方便患者,提升服务质量吗?还是说,仅仅是为了迎合政策要求,为了向领导展示医院的技术实力?如果患者在使用这些智能服务时,面临着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信息不准确等问题,那么再高的并发量,也毫无意义。
数据治理驱动管理革新:一体化医务管理平台,能否打破部门壁垒,真正实现协同?
万达信息打造的一体化医务管理平台,试图贯通 HIS、CIS 等系统,以“18 项医疗核心制度”为核心构建资源配置、质量监控中枢。然而,这种一体化管理平台,真的能够打破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吗?还是说,各个部门依然各自为政,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掣肘,导致平台运行效率低下,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医保支付改革:DRG/DIP 能否真正控制医疗费用,还是会引发新的问题?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 DIP(病种分值付费),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两大“利器”,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引导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改革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过度强调控费,会不会导致医院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会不会导致医生为了避免超支而拒绝收治一些疑难杂症患者?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HLM 医院精益化管理:数据质控、费用结算,最终能否提升医疗质量?
万达信息推出的 HLM 医院精益化管理解决方案,号称能够全面覆盖数据质控、费用结算、绩效管理、基金监管等关键环节,为医院智慧运营管理提供精细化、智能化运营支持。然而,我对此表示怀疑。数据质控和费用结算,固然重要,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如果仅仅是为了控费而控费,为了数据而数据,那么即使数据再漂亮,费用结算再精准,也无法掩盖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的现实。
全国覆盖:规模化应用背后,真的解决了地方差异化问题吗?
万达信息宣称其解决方案已在华东、华北、西南、西北等多个区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20 余个省市自治区。然而,这种规模化应用,真的能够解决各个地区医疗发展的差异化问题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配置、患者就医习惯各不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很可能无法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甚至适得其反。
新品发布:万达信息的三项“重磅”产品,是创新还是迎合市场?
万达信息在本次大会上隆重发布了三项“重磅”产品,分别是 HLM 医院精益化管理 (数智) 解决方案、基于 AI 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以及紧密型医联体的协同智联新解法。这三项产品,听起来都非常“高大上”,似乎代表了医疗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然而,我却不禁要问,这些产品真的是具有创新性的突破,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制造出来的“噱头”?
HLM 医院精益化管理 (数智) 解决方案:重塑精益品质,能否避免数据造假?
HLM 医院精益化管理 (数智) 解决方案,号称能够重塑中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 5° 精益品质和 4T 管理新标准。然而,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数据造假、过度医疗等问题屡禁不止。这种精益化管理解决方案,能否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避免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弄虚作假?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惩罚措施,再好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沦为摆设。
基于 AI 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医疗平台,能否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基于 AI 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号称能够构建覆盖患者全流程的智能医疗平台,实现医护、管理、患者三方联动的智慧服务体系。然而,看病难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资源分配、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如果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再智能的医疗平台,也无法真正缓解患者的焦虑和不满。
紧密型医联体的协同智联新解法:共享医生,能否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紧密型医联体的协同智联新解法,试图通过“共享医生”的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一体化、连续性、主动式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然而,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长期存在,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共享医生”的模式,能否真正缓解这一问题?还是说,仅仅是让少数专家疲于奔命,而无法惠及广大基层患者?
30 周年之际:万达信息的未来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5 年,正值万达信息成立 30 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里程碑,但也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万达信息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能否真正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能否真正赋能医疗行业?
万达信息将持续聚焦人工智能、医疗大模型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和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模型,能否真正赋能医疗行业,还需要解决数据质量、算法可靠性、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技术,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那么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数字健康生态圈:共建的背后,利益如何分配?
万达信息希望携手广大合作伙伴与客户,共建数字健康生态圈。然而,生态圈的建设,需要各个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利益共享。在共建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各个参与者的利益,如何避免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利益分配不均,那么生态圈的建设很可能沦为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