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二層網路真相:橋接器、排序器與公司化風險解析

内容 隐藏

前言:當以太坊遇上二層網路的迷思

美好的承諾與殘酷的現實

以太坊,這座區塊鏈世界的聖母峰,在過去的十年裡,靠著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野心勃勃的承諾茁壯成長:在不犧牲去中心化精神的前提下,擴展網路的吞吐量。這就像是想同時抓住魚與熊掌,既要維持開放自由,又要提升效率。而根據以太坊社群那份精心規劃的藍圖,答案指向一個以 Rollup 為中心的美好未來。所謂的 Rollup,也就是 Layer 2 網路(L2s),它們承諾將交易搬到鏈下執行,以此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速度,同時還能從作為底層基礎(Layer 1)的以太坊那裡,獲得核心的安全保障。聽起來簡直完美,對吧?

但事情往往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這就像那些電視購物頻道裡,永遠光鮮亮麗的商品,一旦你真的買回家,才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Layer 2 的概念固然迷人,但它真能完美繼承以太坊的安全屬性嗎?這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口號背後的真相:橋接器、排序器與治理機制

幾乎所有主要的 Rollup,像是 Arbitrum、Optimism、Base、zkSync,甚至是 Scroll,都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標榜為「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這句話鏗鏘有力,簡直就是它們行銷敘事的基石。但,它真的符合現實嗎?這就好像在問,你家的自來水公司是不是真的能保證你喝到的每一滴水都純淨無瑕一樣。一旦你仔細審視 Rollup 的實際運作方式,以及資產是如何流入流出的,你會發現這個說法開始變得含糊不清,甚至有點站不住腳。

本文將會像一個犀利的偵探,深入剖析這個口號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我們會從橋接器開始,因為那是你我真金白銀存放的地方;接著我們會檢視排序器,畢竟是它們決定了你的交易要先排隊還是直接插隊;最後,我們還會關注治理機制,因為它們決定了誰才是這個遊戲的真正莊家。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揭開 Layer 2 世界的華麗面紗,看看它背後隱藏的真相!

橋接器的雙面刃:通往二層網路的門戶還是陷阱?

存入的幻覺:信任最小化?

「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好,但它忽略了一個關鍵的事實:使用者與這些系統互動的真實方式。想要使用 Rollup,無論你是想玩 DeFi、進行支付,還是使用什麼酷炫的應用,你的資產首先得存在於 Rollup 上才行。這就像你要先移民到一個國家,才能享受那裡的福利一樣。但是,以太坊並沒有內建直接移入或移出資產的機制。你不能像變魔術一樣,直接把 ETH「傳送」到 Rollup 裡面。這一切都需要一個橋接器,就像一座連接兩個世界的橋樑。

橋接器是以太坊和 Rollup 之間的入口和出口,它們定義了使用者實際體驗到的安全性。把它想像成一間房子的門面,裝潢得再漂亮,如果大門不夠堅固,一樣容易被入侵。那麼,橋接器是如何運作的呢?

當你向 Rollup 存入 ETH 時,你會將 ETH 發送到以太坊上的一個橋接合約。這個合約會像一個盡忠職守的門衛,鎖定你的 ETH,然後通知 Rollup,在你的 L2 錢包中創建等量的代幣。舉例來說,如果你存入 1 ETH,橋接器會在以太坊上安全地持有你的 1 ETH,而你的 Rollup 帳戶則會顯示 1 ETH。由於以太坊負責保管這些被鎖定的 ETH,所以存入的過程,在理論上,是「信任最小化」的。也就是說,你不需要信任任何第三方,就能完成這個動作。但真的是這樣嗎?

取出的困境:以太坊的盲視與證明的依賴

取出資產,這才是真正的複雜之處。要退出 Rollup,流程基本上是反過來的:

  1. 你首先需要在 Rollup 上銷毀(或是鎖定)你的代幣,就像你要先跟 Rollup 說:「我要離開了,這些東西我不要了。」
  2. 然後,你再向以太坊上的橋接合約發送一條消息,告訴它:「我已經在 L2 上銷毀了代幣,請把我在以太坊上鎖定的 ETH 還給我。」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關鍵在於:以太坊根本看不到 Rollup 內部發生了什麼事! 它對 L2 上的計算,完全是盲視的。這就像一個瞎子,你跟他說了一堆,他也不知道你說的是真是假。

因此,以太坊只會在橋接器提供取款合法的證明時,才會釋放你的資金。這個證明可以是:

  • 欺詐證明(Optimistic Rollup): 這種方式假設所有的交易都是有效的,除非在一段特定的「爭議期」內,有人提出挑戰。這就像無罪推定原則,先假設你是好人,除非有人能證明你是壞人。
  • 有效性證明(ZK Rollup): 這是一種更高級的加密證明,它預先證明了所有的交易都遵守了規則,因此以太坊可以立即信任結果。這就像你有了一張保證書,證明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確的,以太坊不需要再花時間檢查。
  • 多簽或委員會: 這種方式最簡單粗暴,直接依賴受信任的第三方進行證明。這就像你找了一個公證人,請他來證明你的交易是合法的。

橋接器:安全性的真正試金石

橋接器定義了你訪問 Rollup 的方式。把它想像成房子的一扇窗戶。即使窗戶(橋接器)破了,房子(Rollup)本身仍然屹立不倒。但如果窗戶破碎,你就無法安全地進出。同理,橋接器受損會切斷使用者的進出通道,即使 Rollup 機器本身仍在運行。這就是為什麼橋接層是衡量 Rollup 安全性的真正透鏡。所謂「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的資產,是否真的安全,取決於你使用的橋接器,以及它所依賴的信任模型,而不是 Rollup 本身。

橋接器模型的信任迷宮:官方、外部與原生

橋接器,就像通往 Layer 2 世界的不同入口,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信任假設,也各自承載著不同的風險。我們來看看幾種常見的橋接器模型:

  • 規範橋接器(Canonical Bridges): 這些橋接器,就是所謂的「官方」Rollup 橋,它們與以太坊緊密相連。當你在這裡鎖定資產時,以太坊的驗證者會保證你最終可以取回 L1 上的資產,即使 L2 停止運行。規範橋接器是唯一可以直接繼承以太坊安全屬性的橋接器。這就像是搭乘官方認證的交通工具,安全有保障。
  • 外部橋接器(External Bridges): 像是 Wormhole、LayerZero、Axelar 這些,它們透過獨立的驗證者委員會或多簽機制,提供更快的用戶體驗和跨鏈轉移。但它們並不受以太坊共識的強制執行。這就像是搭乘私人經營的計程車,速度可能比較快,但安全性就沒有那麼有保障了。如果這些鏈下操作者被駭客攻擊,或是串通起來搞鬼,即使以太坊運行得再完美,使用者也可能損失資金。
  • 原生發行(Native Issuance): 像是 Base 上的 USDC 或是 Optimism 上的 OP,這些資產從未通過規範橋接器,也無法在 L1 上贖回。它們的保障,完全來自 Rollup 的治理和基礎設施,而非以太坊。這就像是一個國家自己發行的貨幣,它的價值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信用。

所以,下次當你聽到「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這句話時,記得要多問一句:「是透過哪個橋接器提供的安全保障?」畢竟,魔鬼藏在細節裡,安全與否,往往就取決於你選擇了哪一個入口。

資金何去何從:二層網路資產的真實歸宿

數據解讀:外部橋接的崛起

截至 2025 年 8 月 29 日,以太坊 Rollups 總共鎖定了約 $439.6 億美元的資產。這數字聽起來很驚人,對吧?但更重要的是,這些錢都跑到哪裡去了?讓我們來仔細解讀一下這些數據:

  • 外部橋接: $169.5 億(39%)— 最大類別。這意味著,有將近四成的資金,是透過 Wormhole、LayerZero 這些外部橋接器進入 Rollup 的。這就像是一個國家,有很大一部分的進口商品,不是透過官方港口,而是透過一些私人管道進來的。
  • 規範橋接: $148.1 億(34%)— 由以太坊保障的資產。這部分才是真正受到以太坊安全保護的,但它的比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 原生鑄造: $122.0 億(27%)— Rollup 原生資產。這些是在 Rollup 上直接發行的資產,它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 Rollup 自己的手中,跟以太坊幾乎沒有關係。

Rollup Asset Composition

從這張圖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部橋接已經成為 Rollup 資產的最大宗,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風險?

趨勢分析:從官方主導到三分天下

回顧 2019 年至 2022 年,規範橋接是推動 Rollup 採用的主要力量。幾乎所有早期的增長,都來自於將以太坊置於核心地位的官方橋接器。那時候,大家都相信,只有透過官方認證的管道,才能真正享受到以太坊的安全保障。

Rollup Bridge Usage Over Time

然而,從 2023 年底開始,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 規範橋接在絕對值上持續增長,並在 2024 年達到頂峰,但其份額開始萎縮。這就像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雖然還在增長,但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卻在下降。
  • 原生發行穩步擴張,尤其是在 2024 年至 2025 年。越來越多的 Rollup 開始自己印鈔票,這對整個生態系統,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外部橋接從 2023 年底開始加速最快,到 2025 年初,它們超越了規範橋接——這是以太坊失去 Rollup 資産多數份額的交叉點。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它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流向那些不受以太坊直接保護的管道。

今天,三分之二的 Rollup 資產(外部橋接 + 原生)位於以太坊直接安全保障範圍之外。這是一個令人警醒的數字,它提醒我們,所謂的「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Rollup生態系解剖:誰主沉浮?

市場高度集中:排名前六的 Rollup 占總 TVL 的 93.3%。在這些生態系統中,資金的分配如下:

  • 規範橋接:32.0%
  • 原生發行:28.8%
  • 外部橋接:39.2%

聚合模式圖示

  • 外部側重型: Arbitrum 和 Unichain,使用者通過第三方橋接器追求快速退出/流動性。這些 Rollup 就像是賭場,大家只想快進快出,賺一筆就走。
  • 規範側重型: Linea(以及程度稍輕的 OP Mainnet),更多 L1 來源的抵押品通過官方橋接路由。這些 Rollup 就像是傳統銀行,比較保守,還是比較相信官方管道。
  • 原生側重型: zkSync Era 和 Base,大量 L2 上發行的資產(例如 Base 上的原生 USDC)和直接入金通道。這些 Rollup 就像是新興國家,自己發行貨幣,自己制定規則。

重要性: 最大的 Rollup 中,大部分價值位於以太坊的直接保障之外。使用者實際獲得的安全保障取決於每部分資產背後的橋接器模型。

Rollup Asset Distribution by Type

這張圖表告訴我們,即使是最大的 Rollup,它們的安全保障,也並非完全來自以太坊。我們必須睜大眼睛,仔細分析每一種資產背後的風險。

警惕:以太坊安全保障之外的風險

總而言之,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 Rollup 資產,正在脫離以太坊的直接保護。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所謂的「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這個說法。我們不能再盲目相信 Rollup 的宣傳,而是要仔細研究每一個橋接器的信任模型,才能真正保護自己的資產。

排序器的權力遊戲:誰決定你的交易命運?

中心化排序器的原罪:審查、阻礙與宕機

橋接器只是第一道關卡,就算你選擇了最安全的橋,順利把資金送進了 Rollup,也別高興得太早。接下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掌握著你的交易命運,那就是「排序器」(Sequencer)。

排序器,顧名思義,就是決定交易被納入區塊鏈的順序。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家餐廳的領檯員,他決定誰可以先入座、誰要排隊等候。在幾乎絕大多數的 Rollup 裡,這個領檯員都是中心化的。沒錯,就是由單一的實體掌控。這種設置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速度快、效率高,而且有利可圖。這就像一家餐廳,如果只有一個領檯員,他可以很快地安排座位,而且可以偷偷把好位置留給熟客。

但中心化排序器的問題也很大。它就像一個手握生殺大權的獨裁者,可以隨意擺佈你的交易:

  • 審查交易:它可以拒絕將你的交易納入區塊中,就像領檯員可以拒絕讓某些客人入座一樣。如果你得罪了排序器,你的交易可能永遠無法被執行。
  • 無限期地阻礙提款:排序器決定了何時將提款請求批量提交給以太坊。這就像領檯員可以故意拖延時間,讓你永遠無法離開餐廳。如果你想把錢從 Rollup 裡拿出來,排序器可以讓你等到天荒地老。
  • 完全下線:排序器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停止運作,導致整個 Rollup 陷入癱瘓。這就像餐廳的領檯員突然罷工,導致所有客人都無法入座用餐。例如,Arbitrum 就曾經歷過 78 分鐘的停機事件,這對使用者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強制包含的假象:看得到吃不到的權益

為了應對中心化排序器的潛在風險,以太坊納入了一種名為「強制包含」(Forced Inclusion)的機制,允許使用者直接向 L1 提交交易,繞過排序器。這就像餐廳開了一個後門,讓客人可以直接進來,不用經過領檯員的同意。但這種機制真的有用嗎?

很遺憾,強制包含並不能保證公平性。排序器仍然控制著區塊的排序,這通常足以損害使用者的利益。這就像就算你從後門進了餐廳,領檯員還是可以把你安排在最差的位置。

讓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交易即使被包含,仍然可能失敗:

  1. 假設你試圖從 L2 上的 Aave 中提取資金。
  2. 你在以太坊上提交了強制包含的提款請求,這意味著排序器無法忽略它。
  3. 但排序器可以在你的交易之前,插入自己的交易——例如,從同一個池子中借入額外的資金。
  4. 等到你的提款運行時,該資金池已沒有足夠的流動性,你的提款失敗。

你的交易被「包含了」,但它的結果卻被破壞了。這就像你點了一道菜,結果廚師在你的菜裡加了毒藥,讓你吃下去就中毒身亡。

除了容易被操縱,強制包含還帶來了實際的困擾:等待時間可能長達數小時(有時超過 12 小時),吞吐量有限,以及提交後仍可能被重新排序的風險。它更像是一個緩慢的安全閥,而不是公平執行的保證。這就像餐廳的後門雖然開了,但你卻要排隊等很久才能進去,而且進去之後,還可能會被其他客人插隊。

去中心化的曙光:共享排序器的願景

儘管中心化排序器存在諸多問題,但去中心化的動力正在形成。Espresso 和 Astria 等項目正在構建共享排序器網路,以提高彈性和互操作性。這就像建立一個由多家餐廳組成的聯盟,讓客人可以自由選擇在哪家餐廳用餐,而不用受限於單一領檯員的擺佈。

預確認:在速度與信任間的妥協?

這裡有一個關鍵理念是「預確認」(Pre-Confirmation):排序器或共享網路對交易將被包含所做的早期承諾,甚至在交易在以太坊上最終確定之前。這有助於減少去中心化帶來的延遲懲罰,讓使用者在不犧牲中立性的前提下,獲得更快的保證。這就像餐廳的聯盟承諾,只要你在聯盟內的任何一家餐廳點餐,都會保證你在一定時間內吃到。

然而,中心化排序器仍占主導地位,因為它們簡單、有利可圖,並對機構有吸引力——至少在競爭或使用者需求迫使改變之前是如此。這就像雖然餐廳聯盟有很多好處,但單一餐廳還是更喜歡自己掌控一切,因為這樣可以賺更多的錢。

公司化 L2 的誘惑與隱憂:當股東利益凌駕以太坊精神

盈利壓力:羊毛出在羊身上?

橋接器、排序器的問題都解決了,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別忘了,運營 L2 的是人,而人,往往會受到利益的驅使。許多領先的 Rollup,背後都有公司或風險投資支持的團隊在運營(例如 Coinbase 的 Base、Offchain Labs 的 Arbitrum、OP Labs 的 Optimism)。這些團隊的首要義務,是對股東或投資者負責,而不是對以太坊的社會契約負責。這就像是一家公司,它的首要目標是為股東創造利潤,而不是為社會做貢獻。

  • 股東責任 → 盈利壓力: 為了吸引使用者,這些公司一開始可能會降低費用,甚至提供各種優惠。但一旦使用者習慣了使用他們的平台,流動性和應用都被鎖定,他們就會開始提高費用,就像一家餐廳,一開始會提供各種折扣,吸引顧客上門,但一旦顧客習慣了來這裡用餐,他們就會開始漲價。這就是經典的「平台稅」模式,先讓你上癮,再讓你付出代價。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的 Rollup 會出現更高的排序器費用、優惠的集成,或者是有利於運營方更廣泛業務的規則。總之,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要使用者來承擔。

鎖定效應:難以逃脫的舒適陷阱

在累積了數十億美元的 TVL 和使用者之後,轉換成本會變得非常高,使得使用者難以退出。這就像你住進了一家豪華酒店,享受了各種舒適的服務,但當你想退房時,卻發現帳單高的嚇人,讓你難以承受。運營商可以隨意改變經濟模型或政策,而無需擔心大規模遷移。這就像酒店可以隨意提高房價,因為他們知道你已經習慣了這裡的服務,很難再找到更好的選擇。

文化衝突:開放與封閉的拉鋸戰

以太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開放的精神,包括公開的開發者會議、多客戶端多樣性,以及開放治理(EIPs)。但公司化的 Rollup 則更為自上而下,通常擁有可以暫停、升級或凍結的管理密鑰或多簽。這就像一個國家,以太坊是一個民主國家,大家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參與決策,而公司化的 Rollup 則更像是一個集權國家,一切都由領導人說了算。

隨著時間的推移,Rollup 可能會越來越像一個圍牆花園,與以太坊的開放精神背道而馳。這種差距不僅影響治理,還會蔓延到應用程式如何互動,以及使用者如何體驗系統。最終,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由公司控制的區塊鏈世界,而不是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未來。

可組合性的瓦解:二層網路的孤島效應

以太坊的魔力不再?原子性的崩解

以太坊之所以迷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的原子可組合性:合約可以在一筆交易中同步讀取/寫入。想像一下:你可以一次性地用 Uniswap 兌換代幣,同時償還 Aave 的貸款,並觸發 Maker 的一個動作。這就像玩多米諾骨牌,只要推倒第一張,就能觸發一連串的反應。但 L2s 打破了這種可組合性,讓原本緊密相連的世界,變得支離破碎。

異步性:跨鏈消息的延遲

跨 Rollup 消息存在延遲,規範橋接退出可能需要數天,第三方橋接增加了信任假設。這就像寄一封跨國信件,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才能到達,而且還有可能寄丟。這種延遲,讓原本可以在一瞬間完成的操作,變得漫長而不可預測。

孤島效應:流動性的碎片化

流動性和狀態在 L2 之間碎片化,降低了使以太坊引人注目的無縫 DeFi 使用者體驗。這就像原本連接在一起的湖泊,被分割成了許多小池塘,每個池塘裡的魚,都無法自由地游到其他的池塘裡。這種碎片化,讓原本豐富的 DeFi 生態,變得貧瘠而孤立。

原生 Rollup:重塑可組合性的希望?

什麼能解決這個問題?

以太坊原生 Rollup(按照 L1 標準設計和治理)可以實現 L2→L1 的同步讀取、L1→L2 的同步寫入以及原子級的跨 Rollup 寫入,從而在擴展區塊空間的同時恢復 L1 的大部分可組合性。這就像重新連接那些被分割的湖泊,讓魚兒可以再次自由地游動。沒有這一點,使用者體驗將繼續傾向於那些並非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的便利層。我們可能會為了追求速度和便利,而犧牲了原本的開放和自由,最終得不償失。

Rollup 的未來之路:超越口號的安全保障

原生 Rollup:將有效性回歸以太坊

如果「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想要超越一句口號,那麼核心保障必須駐留在 L1 上,而不是在鏈下委員會或由單一公司控制的排序器中。這就像一個國家,如果想要真正保障人民的安全,就必須依靠法律和公正的司法系統,而不是依靠黑社會或地方勢力。

有三種設計正指向這個方向:

原生 Rollup將有效性完全轉移到以太坊上。

  • 與其讓使用者信任一個獨立的欺詐證明系統、一個他們無法審計的 ZK 證明者或一個安全委員會,Rollup 將提供一個以太坊本身可以重新執行(re-execute)的交易軌跡。這就像與其相信一個私家偵探的調查報告,不如讓警察親自調查,結果更有保障。
  • 實際上,這將提款和狀態正確性變成了 L1 的權利,而非承諾:如果 Rollup 聲稱你的餘額是 X,以太坊可以直接檢查這個說法。這就像如果銀行說你的帳戶裡有 100 萬,你可以直接去銀行櫃檯查詢,而不是只能聽銀行的一面之詞。
  • 這縮小了橋接器的攻擊面,減少了對暫停密鑰的需求,並使 Rollup 與未來的以太坊升級保持一致。這就像加強了邊境管制,減少了走私的可能性,並確保這個國家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
  • 代價是在 L1 上的成本更高,但回報很簡單:當發生爭議時,由 L1 裁決。這就像雖然上法庭打官司很花錢,但至少可以得到一個公正的判決。
  • 目前還沒有原生 Rollup 上線。這就像一個理想的國家,雖然我們還沒有看到它的出現,但我們仍然可以為之努力。

Based Rollup:以太坊驗證者的排序權威

如今,單一排序器可以對交易進行重新排序或延遲,這在實踐中足以破壞「強制包含」機制。這就像領檯員可以隨意安排客人的座位,讓後來的客人先入座,先來的客人反而要等更久。

有了Based L1 共識的排序,規範排序來自 L1,因此審查和最後一秒的重新排序變得困難得多。這就像餐廳的座位安排,由所有股東共同決定,而不是由單一領檯員掌控。

強制包含成為一個正常的途徑,而不是一個緩慢的安全閥。這就像餐廳的後門,不再只是一個緊急出口,而是一個正常的入口。

項目添加「預確認」以保持使用者體驗的流暢性,同時仍讓 L1 作為排序的最終仲裁者。這就像餐廳提供預約服務,讓客人可以提前預訂座位,但最終的座位安排,還是要由餐廳的總經理來決定。

你會放棄一些 L2 的收入和靈活性,但你移除了當前堆疊中最大的單點控制。這就像雖然股東共同管理餐廳,可能會減少一些利潤和彈性,但卻可以避免單一領檯員濫用權力。

致力於Based Rollup 設計的核心團隊包括 Taiko、Spire 和 Puffer。

密钥库 Rollup:账户安全的統一戰線

密钥库 Rollup解決了一個更隱蔽但持續存在的風險來源:密鑰和升級。這就像一個國家,密鑰和升級就如同國家的軍隊和法律,如果軍隊不夠強大,法律不夠完善,國家就會面臨各種風險。

與其讓每個 Rollup(和應用)各自處理帳戶恢復、會話密鑰和輪換,一個最小的「密鑰庫」Rollup 將邏輯標準化一次,並將其同步到所有地方。這就像與其讓每個國家都建立自己的軍隊和法律,不如建立一個聯合國,統一管理軍隊和法律。

使用者在一個地方輪換或恢復密鑰;更改會傳播到所有 L2。這就像你在聯合國更新了你的身份信息,所有的國家都會同步更新。

運營者需要的應急密鑰更少;管理員需要的「上帝模式」開關也更少。這就像國家不再需要過多的軍隊和法律,因為聯合國已經提供了安全保障。

結果是錢包被盜用的情況減少,事件發生後倉促升級的情況減少,帳戶安全與應用邏輯之間的分離也更清晰。這就像國家變得更加安全,法律更加完善,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密钥库 Rollup 設計目前僅是理論,尚未上線。這就像聯合國的構想,雖然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我們仍然可以為之努力。

總而言之,這些方法都與使用者實際面臨的問題相一致:依賴信任的退出機制、由單一公司控制的排序,以及脆弱的密鑰/升級路徑。這就像解決了國家的安全、法律和人民生活等問題,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將有效性、排序和帳戶安全納入以太坊的保護傘下,才是 Rollup 贏得「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這一說法的途徑,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宣传口号。這就像只有國家真正強大起來,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而不是靠吹噓和口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