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島田大鵬工業北交所 IPO:一場關於實體經濟包容性的實驗?
低利潤闖關:北交所的新底線?
最近,哈爾濱島田大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鵬工業」,股票代碼 873739.NQ)正雄心勃勃地衝擊北交所 IPO。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說白了就是幫工廠洗東西的,專業點講叫「精密工業清洗產品」,包括工業清洗設備和清洗劑。保薦機構是名聲在外的東方證券 (600958.SH),派出的保薦代表人是呂曉斌和李方舟。
各位看官,重點來了!大鵬工業 2024 年的扣非歸母利潤只有 3810 萬元人民幣。這數字意味著什麼?這是自 2024 年 4 月「國九條」發布後,北交所重啟 IPO 上會以來,唯一一家利潤低於 4000 萬元的公司!這就像在選美比賽中,突然冒出一位身高明顯矮一截的選手,讓人不禁想問:評審的標準是不是變了?
有些媒體開始鼓吹,說這體現了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包容性在提升。包容性?說得好聽!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大膽的實驗。北交所是不是想藉此告訴大家:只要你是實體企業,哪怕利潤微薄,也有機會來分一杯羹?
這種說法,我保留意見。畢竟,資本市場不是慈善機構。如果一家企業連盈利能力都難以保證,又如何回饋投資者?如何推動技術創新?難道僅僅因為它是一家「實體企業」,就應該降低標準,一路開綠燈嗎?這種「包容性」如果沒有底線,最終只會損害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
應收帳款的秘密:大客戶與政策的拔河賽
營收增長的假象:應收帳款的壓力鍋
別急著為大鵬工業歡呼,以為它搭上了北交所的「包容性」列車。數據這玩意兒,就像化了妝的女人,表面光鮮亮麗,卸了妝可能嚇死人。大鵬工業 2024 年的營收同比僅增長 1.91%,幾乎原地踏步。更糟糕的是,同年的應收帳款淨值卻從上一年度的 0.84 億元人民幣,像吹氣球一樣膨脹到 1.31 億元!
這說明什麼?營收沒怎麼漲,但客戶欠的錢卻越來越多。這就像一家餐廳,客人絡繹不絕,但都只點霸王餐,老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帳單越積越高。這種情況下,營收增長就是個假象,背後隱藏的是巨大的資金壓力。大鵬工業的財務狀況,恐怕不像招股書上寫的那麼樂觀。
想像一下,你是一家小企業的老闆,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結果大部分收入都成了應收帳款,躺在客戶的帳戶裡睡大覺。你得支付員工工資、採購原材料、繳納各種稅費,每一項都需要真金白銀。如果客戶遲遲不付款,你可能連下個月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更別提擴大生產、技術創新了。
應收帳款就像一個壓力鍋,隨時可能爆炸。對於大鵬工業來說,如何有效地管理應收帳款,是比登上北交所更重要的課題。
政策的及時雨:中小企業的救命稻草?
今年上半年,情況似乎有所好轉。在營收同比增長 8% 的基礎上,應收帳款淨值減少到了上半年末的 1.1 億元。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答案是:政策!
今年 6 月 1 日起實施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規定,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採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在 60 日內支付款項。當時,包括大鵬工業的第一大客戶比亞迪 (002594.SZ) 在內的十幾家車企公開表態,將積極落實這項舉措。
這項政策,對於像大鵬工業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說,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霖。它就像一根救命稻草,讓中小企業在大型企業的拖欠款項中,看到了一絲希望。
招股書顯示,2024 年大鵬工業向比亞迪的銷售金額為 7329.35 萬元,當年年末對比亞迪的應收帳款金額為 7393.12 萬元。這意味著,比亞迪幾乎把所有的貨款都拖到了年底才支付。但願新的政策,能讓比亞迪以後付款更及時一些,別再讓大鵬工業的老闆半夜睡不著覺了。
政府補助的誘惑:上市夢的糖衣?
研發創新的幌子:上市補助的真相
說到錢,沒有人會嫌多,尤其是對於一家正在衝刺 IPO 的企業來說。大鵬工業當然也不例外。招股書顯示,大鵬工業在報告期內各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是 752 萬元、1574.65 萬元和 1428.97 萬元,占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是 16.41%、28.16% 和 28.86%。
看到這些數字,你可能會覺得:這家公司真不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肯定是一家積極投入研發創新的好企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別被表面的數字給迷惑了。
大鵬工業在招股書中解釋說,這些政府補助主要來自於對公司的各類研發創新獎勵。這種說法,在我看來,簡直就是避重就輕,有失準確!
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一年,你會發現更驚人的秘密。大鵬工業在 2021 年收到的 2030.75 萬元政府補助中,竟然包括上市掛牌補助 500 萬元、擬上市後備企業獎勵 800 萬元、上市申報補貼 200 萬元,合計高達 1500 萬元!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當年這家公司帳面利潤的一半以上,竟然來自於各種與上市掛牌相關的補助!
這就像一個學生,考試成績不好,不是努力學習,而是靠作弊來提高分數。這種行為,短期內或許能矇混過關,但長期來看,只會害了自己。大鵬工業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爭取上市補助上,而不是真正投入到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中,這無疑是本末倒置。
更令人玩味的是,即便是在隨後的 2022 年,大鵬工業獲得的 752 萬元政府補助中,仍然有 200 萬元來自於上市、掛牌補助,單筆金額僅次於軟體退稅,明顯超過其他各類研發創新獎勵。這難道不讓人懷疑,這家公司是不是把上市當成了主業,而把研發創新當成了副業?
政府補助的確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如果企業過度依賴政府補助,甚至把政府補助當成了主要的利潤來源,那就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變成了一個只會吃「糖衣」的「巨嬰」。
保薦機構的羅生門:誰在為誰背鍋?
違規的迷霧:監管的鞭子輕輕落下?
一家公司要上市,除了自身實力要過硬,還需要一個靠譜的「媒人」——保薦機構。東方證券這次擔當了大鵬工業的保薦機構,按理說應該對大鵬工業的情況瞭如指掌,保駕護航。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中國證券業協會在今年 7 月發布的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 C(處罰處分類)中,大鵬工業的兩名保代呂曉斌、李方舟,竟然都因為在哈爾濱島田大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IPO 項目中履職違規,被北交所採取了自律監管措施!
這就像新郎結婚當天,媒人卻被警察帶走了,場面一度十分尷尬。至於這裡面提到的「履職違規」到底是怎麼違的規,很遺憾,我沒能查詢到相關信息。這就像一團迷霧,讓人看不清真相。
但可以肯定的是,監管的鞭子已經輕輕落下。雖然只是「自律監管措施」,但對於保薦代表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污點,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而對於大鵬工業來說,這也增加了一絲不確定性,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上市之路,因為保薦機構的問題而受到影響。
保代的奇幻漂流:從創業板到北交所的緣分?
更令人感到玩味的是,大鵬工業的保代呂曉斌,與這家公司的「緣分」還真不淺。
公開報導顯示,大鵬工業此前曾於 2020 年 12 月申請創業板 IPO,當時的保薦機構是申萬宏源證券。而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信息,呂曉斌在 2020 年初入職申萬宏源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等到 2023 年下半年,呂曉斌入職東方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同年東方證券成為大鵬工業的新任保薦機構,開啟北交所 IPO 的進程。
這就像一齣連續劇,主角換了公司,但劇情卻沒有變。呂曉斌先是在申萬宏源證券負責大鵬工業的創業板 IPO,後來又跳槽到東方證券,繼續負責大鵬工業的北交所 IPO。這種「緣分」,實在是太巧合了!
我們不禁要問:呂曉斌為何要跳槽?大鵬工業為何要更換保薦機構?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問題,或許只有當事人才能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保薦機構的更換,往往意味著企業在上市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或者對原來的保薦機構不滿意。而對於大鵬工業來說,這次更換保薦機構,最終能否幫助它成功登上北交所,仍然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