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豐財報落地股價跳水:一場「利好出盡」的戲碼?
8月29日,順豐控股的財報就像一顆震撼彈,直接炸翻了股市。原本以為是「金雞母」下蛋,結果卻是「高處不勝寒」,A股應聲下跌7.91%,港股更是誇張,直接跳水11.62%,還拖著整個板塊一起陪葬。表面上看,順豐營收、利潤雙雙增長,還大方宣布中期分紅,照理說應該是喜氣洋洋,怎麼會搞成「利好出盡」這種尷尬場面?這根本是羅生門啊!難道股民們都被數字迷惑了嗎?
資本市場的「照妖鏡」:趨勢與結構比數字更真實
你以為資本市場是瞎子嗎?當然不是!他們比你我這些凡夫俗子更精明。財報上的數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數字背後隱藏的「趨勢」和「結構」。價格戰真的緩和了嗎?還是只是曇花一現?盈利的質量有沒有摻水?還是只是灌水的假象?那個「共同成長」持股計畫,到底是激勵員工的「及時雨」,還是長期費用和拋壓的「慢性毒藥」?這些問題,比那些漂漂亮亮的季度數字更讓投資者們夜不能寐,食不下嚥。他們才不會被那些表面功夫給騙了呢!
行業亂象:反內卷的呼聲與價格戰的泥沼
放眼整個快遞江湖,表面上是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暗潮洶湧。監管部門三天兩頭喊著「反內卷」,廣東這些快遞大省也開始調漲底價,電商件的價格體系也出現鬆動的跡象。但現實是什麼?行業的單票價格還是在往下掉啊!漲價的呼聲和「卷價」的現實,就像兩股相反的力量,互相拉扯,把整個行業都拖進了泥沼裡。順豐,這個快遞界的「好學生」,就算再怎麼努力,也逃不過這個大環境的影響。這簡直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順豐半年報:好是相對的,難是絕對的
順豐這份半年報,就像一塊五味雜陳的糖,你說它甜吧,又帶點苦澀;你說它苦吧,卻又隱隱透著一絲甜味。總體來說,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好是相對的,難是絕對的」。這句話可不是我隨便說說的,裡面的學問可大了!
營收與件量的「背離」:價格戰的無情烙印
先說說這個「好」。上半年營業收入1469億元,同比增長9.3%,總件量78.5億票,同比增長25.7%。看到沒?這件量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這就好像你跑得比別人快,但賺的錢卻比別人少,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價格戰的「無情烙印」啊!毛利額191億元,同比僅增長4.1%,毛利率13.2%,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這每一個數字,都在血淋淋地告訴我們:價格戰,真的不是鬧著玩的!
「第二曲線」的掙扎:國際業務尚未完全托底
再看看各個業務板塊。速運及大件收入1093億元,增長10.4%;供應鏈與國際收入342億元,增長9.7%。速運及大件上半年淨利約53.85億元,增長12.3%;同城即時配送淨利約1.37億元,增長120%。哇!同城業務看起來很猛啊!但是,供應鏈及國際業務還是虧損約3.0億元。如果把泰國KEX虧損的4.3億元,以及併購KLN融資利息的2.9億元剔除掉,可比口徑淨利約4.3億元,同比增長178%。這說明什麼?說明順豐的「第二曲線」正在努力修復,但是,它還沒有完全撐起整個盤面,還沒辦法完全托底整體利潤的波動。想要靠它來力挽狂瀾,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通達系的「價格遊戲」:以規模換利潤的困境
我們再來看看順豐的競爭對手們,也就是所謂的「通達系」。圓通上半年營收358.83億元,歸母淨利18.31億元;件量148.6億,市佔率提升。但是,單票收入同比下降約6.6%,單票毛利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簡單來說,就是他們還在走「量增價跌」的老路。申通上半年收入約250億元,歸母淨利4.53億元,經營性現金流明顯下滑。韻達披露的中報預告顯示淨利同比下滑,單票價格也在被動下探。這些「通達系」的兄弟們,普遍都在玩「以規模換價格,以效率換毛利」的遊戲。但是,這種遊戲玩多了,很容易把自己也給玩進去,利潤端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順豐的「相對優勢」:優於行業,難於自身
所以,如果只看件量和分部利潤,你很容易得出「順豐還是比同行強」的結論。但是,只要把價格和非經常性損益這些因素也考慮進來,你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件量大幅增長,但是毛利率卻在下降,這意味著票均價格和結構雖然有對沖,但並沒有完全扭轉行業的頹勢。把順豐放在這個大環境下,你會發現,它確實做得比其他同行要好一些,件量增速明顯,產品結構也優於行業平均水平,供應鏈與國際業務也在努力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但是,「絕對難」的判斷依然成立。一方面,政策反內卷和地方上調底價,但在需求和平台議價的雙重壓力下,很難快速轉化為行業單票價格的系統性提升;另一方面,同行們紛紛加碼產能、自動化和幹線運力,固定資產和網絡半徑還在不斷擴張。這意味著,即使行業真的開始「漲價」,順豐的競爭優勢也會很快被同行們套利,然後再次陷入內卷。廣東底價1.4元/票,以及義烏此前的試點上調,既是對之前錯誤的糾正,也是「博弈再起點」的信號。順豐二季度的相對穩健,並不代表它已經「走出價格戰」。相反,它更像是在「價格戰中取得階段性勝利」:憑藉其密集的網絡和高時效產品,順豐把行業普降的票價壓力分散掉了,但它也一樣被均價拖拽著毛利。總之,順豐現在的情況,就像在一個充滿荊棘的道路上行走,雖然比別人走得快一些,但依然步履維艱。
持股計畫:一場「共同成長」的豪賭?
真正讓市場對順豐的短期預期崩盤的,其實不是那份喜憂參半的財報,而是與財報一同拋出的「共同成長」持股計畫。這份計畫,簡直就像一顆深水炸彈,炸得投資者們暈頭轉向。說白了,就是控股股東明德控股要無償贈與不超過2億股A股,約占總股本的4%;未來9年,每年還要授予不超過1.8億份虛擬股權單元(合計不超過16.2億份),2025—2027年的授予價為35元/股;每次歸屬後的鎖定期為12個月,而且還設置了長達96個月起步的服務期。這…這根本是把員工綁在戰車上,要大家一起衝鋒陷陣啊!
慷慨背後的代價:誰為「共同成長」買單?
更關鍵的是,公司層面的業績考核竟然只要求「授予當年度淨利潤增長率為正」。我的天啊!這也太寬鬆了吧?隨便做點什麼,淨利潤都能增長吧?把這當中的任何一條單獨拿出來,可能都還算不上「離譜」,但是,當它們疊加在一起的時候,就產生了強烈的預期衝擊:長期的費用攤銷、階段性的解禁供給,再加上低門檻的考核,這簡直是三重打擊啊!
市場的「過激反應」:當期與未來的雙重隱憂
市場為什麼對這份計畫反應這麼激烈?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同時對「當期利潤質量」和「未來利潤彈性」都提出了質疑。當期層面,二季度的非經常性收益抬高了淨利基數,扣非增速承壓;未來層面,持股計畫的費用攤銷將成為一道「結構性成本」。根據公司公告的口徑和外部機構的測算,2025年計畫授出約8,114萬份虛擬單元,對應當年攤銷費用約4.25億元,而這仅仅只是九年計畫的第一步。這種對利潤表的「細水長流」式的侵蝕,是股價短線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畢竟,誰喜歡看到自己的錢被一點一點地蠶食呢?
會計準則的「底線」:無償贈與也需費用攤銷
各位可別忘了會計處理的底線。《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明確規定:為了獲取員工服務而授予權益工具(無論股份來自公司還是股東),都應按授予日公允價值在等待期內計入費用。換句話說,即便股票來源是股東無償贈與的,上市公司也要在費用端「買單」。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這不會導致現金流出;但是從利潤表的角度來看,這可是實打實的成本,會在未來幾年持續侵蝕利潤。所以說,這份「共同成長」的計畫,看似慷慨大方,實際上卻隱藏著不少玄機啊!
估值邏輯的重塑:順豐溢價的「摩擦」?
現在我們把鏡頭拉回到估值這個層面。過去兩年,通達系快遞公司經歷了一場「估值錨重定價」的洗禮。根據多家券商的橫向比較,中通、圓通、韻達、申通的前瞻PE(本益比)大多處於10—16倍區間的中位數附近。而順豐長期以來都因為其「綜合網絡+高時效+國際鏈路+航空樞紐」的獨特優勢,享有顯著的估值溢價。簡單來說,就是投資者認為順豐比其他快遞公司更值得投資,願意給它更高的估值。
價格戰的「精細化」:反內卷難以根治行業結構
問題來了:當價格戰仍然是整個行業的底色,利潤質量短期內又受到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未來的費用攤銷也已經成為既定事實時,順豐的這種估值溢價還能維持多久呢?此時此刻,即使只是出現一點點「超預期不夠」的情況,也足以觸發「殺估值」而非「殺業績」的行情。這就好像一個原本應該考100分的學生,結果只考了95分,雖然還是很優秀,但市場就會開始質疑他的真實水平了。
「護城河」的局限:優勢不等於「價格免疫」
廣東的底價上調和監管部門的「反內卷」呼籲,更像是一種「框架約束」。它們或許能夠修復末端站點和加盟商的現金流,但卻未必意味著平台和商家願意為更高的單價買單。行業「量增價跌」的結構並沒有被徹底根治,快遞公司仍然會在產能、自動化和幹線效率上不斷內卷,玩出新一輪的「性價比」遊戲。換句話說,價格戰不會消失,只會變得更加精細化、更加隱蔽。順豐的優勢在於其「多曲線護城河」,但護城河並不是「價格免疫」。它只能減緩價格戰的衝擊,而無法完全抵擋。所以,順豐想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找到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