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豪賭AI算力,國產算力能否崛起?

華為雲豪賭AI算力,國產算力能否崛起?

内容 隐藏

華為雲轉向AI與算力:一場豪賭?

華為雲最近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們將調整組織架構,把更多的資源砸向AI和算力產業。這簡直就是一場豪賭,賭的是未來,賭的是AI時代的入場券。但問題來了,這步險棋真的能讓華為雲在競爭激烈的雲服務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嗎?

組織調整背後的戰略意圖

這次的組織調整,華為雲對外宣稱是為了「軟硬協同、架構創新」,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根本就是衝著AI來的。把多個事業部整合,集中火力發展AI,這意味著華為雲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All in AI。這種做法的風險很高,但如果成功了,回報也將是巨大的。畢竟,誰能在AI時代搶佔先機,誰就能掌握未來的主動權。

國產算力抬頭?長城證券的樂觀預期

長城證券對這次華為雲的轉型表示樂觀,他們認為全球AI浪潮正在加速,這會帶來算力需求的指數級提升。而且,像DeepSeek這樣的國產大模型也在加速推進,這將進一步刺激國內對算力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隨著國產算力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和AI芯片技術的不斷提升,國產算力自主化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大。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真的會如此順利嗎?我個人對此持保留態度。畢竟,國產算力要真正趕上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供應鏈夥伴的狂歡:拓維信息與深圳華強

華為雲的轉型,最高興的莫過於它的供應鏈夥伴了。拓維信息號稱是華為生態中集「鯤鵬/昇騰AI/海思+雲/大模型+開源鴻蒙」於一體的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這頭銜聽起來就很唬人,彷彿有了它,就能搭上華為雲的順風車,一飛沖天。深圳華強則是華為及海思的長期合作夥伴,它的子公司還獲得了昇騰APN「金牌部件夥伴」的授牌。這些公司紛紛表示,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分銷實力、應用方案開發能力,促進昇騰AI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但說實話,這些合作夥伴的實力究竟如何,還有待市場的檢驗。畢竟,光靠嘴上說說是沒用的,最終還是要拿出實際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證明自己。

力箭二號試驗成功:民營火箭的逆襲之路?

近日,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的發射設備工位安裝調試試驗宣告圓滿成功。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國家隊之外,民營火箭的力量正在崛起,它們正試圖在原本被壟斷的航天領域撕開一道口子。但這條路註定充滿荊棘,力箭二號的成功,或許只是個開始。

液體火箭的優勢:不只推力可調

相較於固體火箭,液體燃料火箭的優勢可謂是全面性的。推力可調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具備重啟能力和優秀的系統適配性。這就好比汽車的自動檔和手動檔,液體火箭就像手動檔,可以根據不同的路況和需求調整檔位,更靈活、更高效。也因此,液體火箭正逐漸成為新一代可複用火箭的主流選擇。但液體火箭的技術難度也更高,對材料、工藝、控制系統的要求都非常嚴苛。

中信建投的預測:低軌衛星互聯網的入場券?

中信建投的任宏道認為,隨著民營大運力液體火箭的逐步成熟,可回收技術試驗的不斷推進,以及相關企業對於市場開拓的逐步突破,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項目有望逐步向民營火箭開放。這意味著,民營火箭將有機會參與到國家級的重大項目中,分得一杯羹。但這種機會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民營火箭企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才能爭取到的。而且,即使開放,競爭也將異常激烈。

誰在供應火箭零件?超捷股份與斯瑞新材

在力箭二號的背後,隱藏著一批默默付出的供應商。超捷股份主要供應商業航天火箭箭體結構件產品,其中就包括給藍箭航天配套的朱雀系列液體火箭箭體結構件。斯瑞新材則製造用於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室內壁產品,客戶包括中科宇航、藍箭航天、星際榮耀、九州雲箭、深藍航天等。這些公司就像是火箭的基石,雖然不為人所知,但卻至關重要。但它們的命運也與民營火箭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民營火箭真正崛起,它們才能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智算中心重塑儲能格局:一場能源革命?

誰能想到,AI的發展竟然會帶動儲能產業的爆發?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已經逼近1億千瓦,五年內暴增近30倍!這簡直是給電力系統裝上了一個「巨型充電寶」。但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AI對算力的瘋狂需求,而算力,又離不開大量的電力。

儲能產業的爆發性增長:新型電力系統的「巨型充電寶」

傳統的數據中心已經無法滿足AI的需求,智算中心應運而生。但智算中心是個電老虎,它的功率能耗呈幾何級數上升,對儲能系統的安全性、能源管理能力和綠色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這就好比跑車需要更好的引擎和更強的制動系統,智算中心也需要更可靠的儲能系統來保障其穩定運行。因此,儲能產業的爆發,可以說是AI發展的必然結果。

AI浪潮下的數據中心升級:儲能系統的新挑戰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預測,全球數據中心儲能新增裝機容量將從2024年的16.5GWh飆升至2030年的209.4GWh。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意味著儲能市場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會。但同時,這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和更高的技術門檻。儲能系統不僅要滿足智算中心對電力的需求,還要保證安全、高效、綠色。這對儲能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上市公司的機會:科華數據、南都電源與永太科技

面對這波浪潮,上市公司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科華數據致力於引領新型智算中心綠色變革,將光伏、儲能等綠色能源解決方案與智算中心規劃建設相結合,試圖降低智算中心的用電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南都電源則可提供從後備電源到大規模儲能的完整解決方案,確保AI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永太科技則押寶液冷技術,試圖在浸沒式數據中心冷卻、儲能電池熱管理等領域分一杯羹。這些公司能否抓住機會,在儲能市場中脫穎而出,讓我們拭目以待。

先進封裝:算力競賽的秘密武器?

你是否聽過「摩爾定律」?這個定律曾經是半導體產業的聖經,但現在,它正走向終結。當晶片製程逼近物理極限,傳統的提升算力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這時候,先進封裝就成了救命稻草,它就像是算力競賽中的秘密武器,讓晶片在有限的空間內爆發出更強大的性能。

摩爾定律的終結?先進封裝的崛起

AI、大模型、數據中心等高性能應用場景正在快速發展,但晶片正面臨著「功耗牆、內存牆、成本牆」三重瓶頸。傳統的晶片製造工藝已經難以支撐性能的躍升。而先進封裝,憑藉小型化、高密度、低功耗、異構集成等優勢,正從製造後段走向系統設計的前端。簡單來說,就是把不同的晶片像樂高積木一樣拼在一起,讓它們協同工作,從而提升整體性能。這聽起來很簡單,但背後卻蘊藏著複雜的技術。

巨頭的軍備競賽:台積電、Intel與三星

全球頭部的晶片製造商都意識到了先進封裝的重要性,紛紛加碼佈局。台積電持續擴產CoWoS,Intel與三星則加碼Foveros與X-Cube等技術平台。這就像一場軍備競賽,誰掌握了更先進的封裝技術,誰就能在算力競賽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但這場競賽的成本也極其高昂,只有少數玩家才能參與。

華創證券的解讀:國產替代的窗口期

華創證券認為,隨著半導體產業鏈國產替代進程的加速,國內的平台廠商將迎來一個難得的窗口期。這意味著,國內的晶片製造商和封裝企業有機會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實現自主可控。但這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持續的創新,才能真正抓住這個機會。

誰在搶佔先機?通富微電與長電科技

在國內的封裝企業中,通富微電和長電科技是兩家領先者。通富微電大力開發扇出型、圓片級、倒裝焊等封裝技術並擴充其產能,積極佈局Chiplet、2.5D等頂尖封裝技術。長電科技則推出了XDFOI芯粒高密度多維異構集成系列工藝,利用工藝設計協同優化突破了2.5D、3D集成技術。這些技術聽起來很專業,但簡單來說,就是它們在努力提升晶片的集成度和性能。但它們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手機散熱大戰開打:AIAgent時代的必備技能?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手機越來越燙了?以前玩遊戲發熱,現在連刷個網頁、看個影片都能感受到機身在發燙。這可不是錯覺,而是因為手機的性能越來越強大,需要處理的任務也越來越多,散熱自然就成了個大問題。更誇張的是,現在居然有傳聞說華為 Mate 80 系列可能會搭載主動散熱風扇,這簡直是把電腦的散熱技術搬到手機上來了!

華為Mate80的傳聞:主動散熱風扇的逆襲?

說實話,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是:真的假的?手機裡面塞個風扇,這得多佔空間啊?而且,風扇的噪音和耗電量也是個問題。但仔細想想,如果真的能有效解決散熱問題,那這些缺點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誰不想讓自己的手機永遠保持最佳狀態呢?據說,華為確實在進行相關的探索,但最終是否會搭載在 Mate 80 上,還存在不確定性。不過,這也側面說明了手機散熱問題的嚴重性。

手機性能的極限挑戰:散熱需求迫在眉睫

現在的手機,已經不僅僅是個通訊工具了,它還承擔著越來越多原本由 PC 端處理的任務。從複雜的 AI 運算、多線程遊戲渲染,到百瓦級快充和超高像素多攝系統,手機的性能正在不斷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是芯片、主板及電池等關鍵單元功耗的顯著上升,整機熱負荷持續攀升。如果散熱跟不上,手機就會出現降頻、卡頓、甚至死機等問題。所以說,高效散熱已經是手機發展的必經之路。

東北證券的觀點:微泵液冷與微型風扇的未來

東北證券認為,在 AIAgent 時代,微泵液冷和微型/超薄風扇這兩類主動散熱技術將大放異彩。微泵液冷就像是給手機裝上了一個微型的水冷系統,可以更有效地將熱量導出。而微型風扇則可以直接將熱量吹走,效果更直接。當然,這兩種技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需要根據不同的手機型號和使用場景進行選擇。但可以肯定的是,主動散熱將顯著提高智能手機的使用極限,釋放端側 AI 的無限潛力。

誰在佈局?艾為電子、捷邦科技與南芯科技

在手機散熱領域,已經有不少公司開始佈局。艾為電子發佈了新一代壓電微泵液冷主動散熱驅動方案,據說具有超低功耗、超小體積、超靜音等優點。捷邦科技則表示,將繼續配合大客戶做好下一代手機/平板 VC 均熱板部件的產品開發工作,同時加大液冷散熱模組類業務的拓展力度。南芯科技則推出了自主研發的 190Vpp 壓電驅動芯片,除了應用在算力芯片的微泵液冷散熱應用外,還適用於觸覺反饋、固態按鍵等壓電驅動應用。這些公司都在努力尋找更好的散熱解決方案,希望能在手機散熱大戰中佔據一席之地。

低空經濟再添大單:一場資本的盛宴?

30 億人民幣!這可不是小數目,而是滬上低空經濟企業沃蘭特航空與農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簽署的 eVTOL 購機大單。這筆訂單不僅金額巨大,更代表著低空經濟正在加速走向商業化。但這究竟是真實的需求,還是資本炒作的 очередной (next) 盛宴呢?

沃蘭特航空的30億大單:eVTOL的未來?

沃蘭特航空是一家研發商用客運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公司,這次他們與農銀金租簽署了 10 架天行 VE25-100 eVTOL 的確認訂單和 110 架的意向訂單,總額高達 30 億元。農銀金租計劃在取得型號合格證 (Type Certificate) 後,將這些 eVTOL 陸續交付,進行商業化租賃運營。聽起來很美好,但 eVTOL 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都還有待驗證。畢竟,誰也不想坐上一架隨時可能掉下來的「飛行出租車」。

甬興證券的分析:低空經濟產業化的加速

甬興證券指出,低空經濟產業化正呈現加速態勢。他們認為,主要變化體現在低空飛行器訂單陸續簽署,且文旅、應急等場景下的應用順利開展。基於以上變化,隨著低空飛行器訂單陸續簽署,適航審定順利推進,生產製造有望從前期研製樣機過渡到小批產階段,有望加快正式批產進度。但實際情況可能比他們想像的更複雜。低空經濟涉及的環節眾多,包括飛行器製造、基礎設施建設、空域管理、以及人才培養等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

西南證券的建議:關注四大主線

西南證券建議關注零部件、整機、基建配套、空管運營四大主線。這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投資建議,但具體到每個細分領域,都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判斷。例如,在零部件領域,哪些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在整機領域,哪些 eVTOL 企業更有可能脫穎而出?在基建配套領域,哪些企業能夠抓住機遇?這些問題都需要投資者仔細思考。

上市公司的佈局:英搏爾與萬安科技

在低空經濟領域,已經有一些上市公司開始佈局。英搏爾與億航智能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專注於 eVTOL 產品生產製造及上游零部件產業鏈的深入合作。萬安科技則給國內某知名飛行汽車提供的副車架產品已小批量生產。這些公司能否在低空經濟的浪潮中乘風破浪,還有待市場的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低空經濟將會是一個充滿機會和挑戰的新領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