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史詩:當ETF不再是萬靈丹,主動基金的逆襲輓歌?

各位韭菜朋友們,最近股市這波騷操作,有沒有讓你懷疑人生?前幾年,ETF簡直就是躺著賺的代名詞,閉著眼睛買都能跑贏大盤。那時候,誰還跟你吭哧吭哧研究財報、分析公司?簡直是浪費時間!但風水輪流轉,2025年伊始,主動型基金突然像打了雞血一樣,開始逆襲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我們又要被割一波新的韭菜了嗎?

想當年,老娘我也曾經是個堅定的ETF信徒。手握幾支熱門ETF,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APP看收益,那感覺,簡直比中了彩票還爽!什麼行業分析、公司基本面,通通拋到腦後。反正只要跟著大盤走,就能穩賺不賠,誰還費那個腦子?

結果呢?呵呵。市場證明,我就是個大傻瓜。ETF雖然省心,但也只能賺個市場平均收益。遇到行情好的時候,還能喝口湯;行情差的時候,連骨頭渣都沒得啃。更慘的是,有些垃圾ETF,管理費高得嚇人,簡直是吸血鬼!

現在,主動型基金又開始冒頭了。那些號稱「價值投資」、「精選個股」的基金經理,又開始在電視上、網路上,大談他們的投資理念和選股邏輯。聽得我腦殼疼。但不得不承認,有些基金經理確實有點東西。他們能從茫茫股海中,挖掘出那些被低估的優質公司,然後狠狠地賺一筆。當然,也有很多基金經理是純粹的忽悠,靠著一張嘴,把你的錢忽悠進去,然後自己拿著高額管理費,逍遙自在。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這些小散戶,到底該怎麼辦?是繼續堅守ETF,安心賺個平均收益?還是冒險一把,把錢交給那些神神叨叨的基金經理,期待他們能帶我們走上人生巔峰?這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股市永遠充滿了變數。沒有永遠的萬靈丹,也沒有永遠的垃圾。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才能在這個殘酷的市場中生存下去。韭菜的史詩,永不落幕!

風向變了?2025的魔幻開局

2025年,金融圈的風,它好像真的變了!還記得嗎?前幾年,閉著眼睛買ETF的快樂時光彷彿還在昨天,現在打開APP,卻發現主動型基金的收益率默默地爬了上來,甚至有些已經遠遠超越了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ETF。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是莊家又在搞鬼,準備收割我們這些可憐的韭菜?

誰說躺平就能贏?Beta世代的終結

曾經,Beta策略,也就是跟著大盤走的投資方式,是多麼的受人追捧!一句「買ETF,躺著賺」,簡直是金融圈最流行的口號。大家都覺得,只要跟著大盤走,就能穩賺不賠。但事實證明,這只是一種幻覺。市場永遠在變化,沒有永遠的贏家。當所有人都開始採用Beta策略時,超額收益也就消失了。更何況,有些無良的基金公司,利用ETF收取高額管理費,簡直是明搶!

Alpha的反擊:一場關於定價權的戰爭

數據來源:中證指數公司官網數據區間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24日

那麼,Alpha策略,也就是主動選股、追求超額收益的投資方式,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基金經理通過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行業趨勢等,挖掘出那些被市場低估的優質公司,然後買入並長期持有,等待股價上漲。這種策略需要很高的專業知識和判斷能力,但也可能帶來更高的回報。

但問題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散戶想要戰勝專業的基金經理,簡直是難如登天。他們有更快的資訊管道、更專業的研究團隊,以及更豐富的投資經驗。散戶想要從他們手中搶奪超額收益,無異於虎口拔牙。更何況,有些基金經理根本就是草包,靠著一張嘴忽悠散戶,然後自己賺得盆滿缽滿。所以,選擇主動型基金,簡直就是一場豪賭,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幹活!

截至7月24日,中證偏股型基金指數年內跑贏滬深300接近7個點。這張圖說明了什麼?說明風向真的變了!那些曾經被我們鄙視的主動型基金,現在又開始揚眉吐氣了。難道,我們又要被市場玩弄於股掌之間了嗎?

主動管理的價值: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豪賭?

說實話,路人甲我對於主動管理這檔事,一直抱持著高度懷疑的態度。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要從茫茫股海中撈出幾顆金子,簡直比登天還難。更何況,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妖魔鬼怪,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地雷,血本無歸。但是,話說回來,如果真的能找到一位眼光獨到、操作犀利的基金經理,那回報也是相當可觀的。所以,主動管理,說到底就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豪賭。

散戶的逆襲:在資訊不對稱中尋找超額利潤

對於我們這些小散戶來說,資訊不對稱是最大的劣勢。那些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他們有更快的資訊管道、更專業的研究團隊,以及更豐富的投資經驗。我們想要和他們競爭,簡直是以卵擊石。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完全沒有機會。在某些特定的領域,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超額利潤的。

例如,某些冷門行業、小型公司,由於關注度不高,往往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能夠花時間深入研究,或許就能發現一些寶藏。當然,這種方法需要很高的耐心和毅力,而且風險也相對較高。但如果成功了,回報也是相當誘人的。

廣發基金的煉金術:是真材實料還是倖存者偏差?

數據來源:中證指數公司官網數據區間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24日

最近,廣發基金的表現引起了我的注意。據說,他們旗下有多隻基金的收益率都超過了40%,在同類基金中名列前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廣發基金掌握了什麼獨門秘訣?還是說,這只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所謂倖存者偏差,就是指我們只看到了成功者的光鮮亮麗,卻忽略了失敗者的默默無聞。在基金行業,每年都會湧現出大量的黑馬基金,但最終能夠長期保持優異表現的,卻寥寥無幾。廣發基金這次的成功,或許只是運氣好,恰好抓住了市場的風口。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真的有實力,能夠在市場中持續創造價值。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盲目迷信,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吳遠怡的獨門秘笈:押寶港股、擁抱新經濟

據說,廣發基金旗下有一位名叫吳遠怡的基金經理,他的投資風格非常獨特,喜歡押寶港股、擁抱新經濟。他的代表作是廣發成長領航一年持有混合A,這隻基金在過去一年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那麼,吳遠怡的獨門秘笈是什麼呢?

首先,他對港股情有獨鍾。他認為,港股市場存在很多被低估的優質公司,而且估值相對較低,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其次,他積極擁抱新經濟。他重點配置了新消費、互聯網科技等領域,這些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當然,這種投資風格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畢竟,港股市場波動較大,新經濟領域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如果能夠抓住機會,回報也是相當可觀的。

成長股的誘惑:高波動下的財富密碼

說到投資,誰不想要一夜暴富?而成長股,就是那張通往財富自由的快速通行證。但同時,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割韭菜從不手軟。波動性大到讓你懷疑人生,心臟沒力一點,直接送ICU。

楊冬和唐曉斌的太極哲學:攻守兼備,左右逢源

廣發基金裡,楊冬和唐曉斌這兩位老兄,簡直就是基金界的太極宗師。他們管理的廣發價值領航,風格穩健到讓人覺得無聊,但收益卻又出奇地好。秘訣就在於他們的「太極哲學」——攻守兼備,左右逢源。他們既會買入非銀金融、化工這些傳統周期板塊,也會配置生物醫藥、科技互聯網這些成長股。這種「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做法,讓他們在市場風格劇烈切換的時候,也能穩如泰山。

陳韞中的變色龍戰術:靈活應變,踏浪而行

廣發價值領航一年持有混合A近一年來淨值走勢

如果說楊冬和唐曉斌是太極宗師,那陳韞中就是一位身手敏捷的變色龍。他管理的廣發成長啟航,風格激進,善於捕捉市場熱點。他的秘訣在於「靈活應變」。去年二季度,他以較低的倉位平穩度過建倉期;去年九月末,隨著政策利好落地,他大幅抬高倉位,重點配置了港股互聯網及A股科技成長標的,涵蓋了新能源、半導體、軍工以及近幾年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算力、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方向。這種「踏浪而行」的做法,讓他能夠在市場上抓住更多的機會。

醫藥基金的鹹魚翻身:是價值回歸還是曇花一現?

今年以來,醫藥板塊迎來了一波強勁的反彈,那些曾經被我們嫌棄的醫藥基金,也鹹魚翻身,重回巔峰。吳興武管理的廣發滬港深醫藥A、廣發創新醫療兩年持有A,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問題是,這波醫藥行情能夠持續多久?是價值回歸,還是曇花一現?

畢竟,醫藥行業的政策風險很高,而且估值也相對較貴。如果政策出現變化,或者市場情緒逆轉,醫藥股很可能會再次被打回原形。所以,投資醫藥基金,需要謹慎再謹慎。

量化基金的崛起:當AI遇上金融,是顛覆還是輔助?

近年來,量化基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種基金依靠電腦模型進行投資決策,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提高投資效率。廣發基金旗下的廣發量化多因子,就是一隻表現亮眼的量化基金。但問題是,當AI遇上金融,到底是顛覆還是輔助?

畢竟,電腦模型也有其局限性,它們只能根據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無法預測未來的變化。如果市場出現黑天鵝事件,量化基金很可能會遭受重創。所以,量化基金並不是萬能的,我們不能過於迷信它們。

路人甲的碎碎念:主動基金的未來猜想

好了,嘮嘮叨叨了這麼多,也該收尾了。說實話,對於主動基金的未來,路人甲我還是充滿了問號。這個市場變化太快,今天還在風口浪尖上的明星基金經理,明天可能就跌落神壇。唯一不變的,就是市場的變幻莫測,以及我們這些韭菜永遠被割的命運。

別迷信數據:基金經理的人格魅力與投資哲學

數據很重要,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標準。看一個基金經理,除了看他的歷史業績,更要看他的人格魅力和投資哲學。他是不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他的投資理念是否符合你的風險偏好?他對市場的理解是否深刻?這些問題,比那些冷冰冰的數據更重要。

畢竟,投資是一場長跑,選對了人,才能安心睡覺。如果選錯了人,每天提心吊膽,還不如把錢存銀行。

生態多樣性:誰能笑到最後?

廣發成長領航2025年二季度前十大重倉股

從海外的經驗來看,主動權益的市場份額長期呈現出集中趨勢,在多元投資能力上保持領先的基金管理人及旗下產品更值得關注。說白了,就是頭部的基金公司,會越來越強,而那些沒有特色的小基金公司,很可能會被淘汰。這就是市場的殘酷現實。

所以,在選擇基金的時候,除了要看基金經理的能力,還要看基金公司的整體實力。只有那些擁有完善的投研體系、豐富的產品線、以及良好的聲譽的基金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並為我們帶來長期的回報。

但說到底,投資還是要靠自己。沒有人能永遠替你做決定,也沒有人能保證你一定賺錢。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才能在這個充滿風險和機遇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密碼。祝各位韭菜,早日脫離苦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