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p.Fun迷因幣工廠的暗影:少年得志,然後呢?
當我第一次聽到 Pump.Fun 這個名字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什麼兒童遊樂場。結果咧?這根本就是個「迷因幣」的血汗工廠!沒錯,就是那種你今天買進,明天可能就歸零的鬼東西。他們宣稱要讓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加密貨幣,聽起來很民主,對吧?但骨子裡,我覺得這根本就是把散戶推進火坑的加速器。
這個平台背後的三個年輕人,Noah Tweedale、Alon Cohen、Dylan Kerler,簡直就是加密貨幣界的少年PI。你說他們是天才?還是瘋子?我實在搞不清楚。他們躲在匿名面具後面,口口聲聲說什麼「人身安全」,我看根本是怕被投資者追殺吧!畢竟,誰知道這些迷因幣背後,藏著多少見不得人的勾當?
從牛津到倫敦:三個年輕人的加密貨幣夢?
《紐約時報》說,這三個傢伙是在牛津認識的,還擁有多年交易狗狗幣的經驗。哇,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等等…交易狗狗幣?這能算什麼經驗?難道是研究怎麼把迷因炒到最高點,然後再狠狠地砸下來?他們在倫敦註冊了一家叫做 Baton Corporation 的公司,聽起來很正式,但說穿了,還不就是個空殼公司?
我個人覺得,這些年輕人根本就是抓住了加密貨幣的「野蠻生長」時期。沒有監管,沒有規則,只要你有膽子,就能在這裡一夜暴富。但問題是,這種暴富建立在多少人的血淚之上?Pump.Fun 就像是一個放大鏡,把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都放大了。而這三個年輕人,或許只是剛好站在了風口浪尖上而已。
被遺忘的起點:Dylan Kerler的早期加密冒險
你以為 Pump.Fun 是 Dylan Kerler 的第一次加密貨幣嘗試嗎?大錯特錯!早在這個平台問世之前,這個年輕人就已經在幣圈「玩」開了。而且,他的玩法還真是有點…讓人不敢恭維。根據 WIRED 的調查,早在 2017 年,一個名叫 Dylan Kerler 的人就發行了八種代幣。等等,2017年?那時候 Kerler 才 16 歲!這…這根本就是神童啊!只不過,這個神童似乎把他的聰明才智用在了奇怪的地方。
這八種代幣裡面,有兩種特別「出名」:eBitcoinCash 和 EthereumCash。這兩個名字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比特幣和以太坊?沒錯,這根本就是蹭熱度!而且,這兩個代幣的下場也很慘,價格暴跌,投資者指控開發者進行了 Rug Pull。Rug Pull 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開發者捲款跑路,留下投資者欲哭無淚。這種事情在幣圈屢見不鮮,但發生在一個 16 歲的少年身上,還是讓人覺得有點…毛骨悚然。
CertiK 的分析顯示,這個使用 Dylan Kerler 名字的開發者,光靠 eBitcoinCash 和 EthereumCash 的銷售,就在 2017 年賺了高達 7.5 萬美元的加密貨幣。如果按照今天的幣價估算,這部分資產價值可能高達 40 萬美元!哇,16 歲就賺了這麼多錢,這簡直就是人生勝利組啊!但問題是,這些錢是怎麼來的?是靠技術創新?還是靠忽悠投資者?我猜,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Pump.Fun 的存在意義, according to 它的聯合創始人,是要通過標準化代幣發行方式來保護投資者免受不道德行為者的侵害。這句話聽起來很諷刺,不是嗎?因為 Dylan Kerler 早期正是這個平台所試圖防範的那類開發者。這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數位足跡的秘密:誰是DOMAINBROKER?誰又是ninjagod?
OK,事情開始變得有趣了。如果說 Dylan Kerler 的早期加密冒險只是一些小打小鬧,那麼接下來的「數位足跡」調查,簡直就像是一場精彩的偵探劇。2017 年,eBitcoinCash 和 EthereumCash 這兩個代幣,最初是由加密論壇 BitcoinTalk 上的兩個帳號推廣的:DOMAINBROKER 和 ninjagod。這兩個帳號,就像是 Kerler 的分身一樣,在論壇上賣力地宣傳他們的「偉大」項目。
DOMAINBROKER 和 ninjagod 這兩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可疑,不是嗎?就像是網路小說裡面的反派角色。而且,根據一則論壇消息,在 DOMAINBROKER 帳號「疑似被駭」後,這個人就開始轉用 ninjagod 身份與投資者溝通。被駭?這藉口也太爛了吧!我看根本就是怕被投資者發現是同一個人。
在一則推廣 eBitcoinCash 的論壇貼文中,DOMAINBROKER 提供了一個包含 Dylan Kerler 名字的電子郵件地址,並稱其為「個人信箱」。而在另一條由 ninjagod 發起的 EthereumCash 主題帖中,多位論壇用戶則直接稱 Dylan Kerler 為該項目的開發者。哇,這下證據確鑿了!看來 DOMAINBROKER 和 ninjagod 這兩個帳號,的確和 Dylan Kerler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布萊頓疑雲:地址、選民登記與未解之謎
不僅如此,還有多項線索顯示,Pump.Fun 聯合創始人 Dylan Kerler 與 eBitcoinCash 和 EthereumCash 的開發者,曾經身處同一地區。這個地區就是英國布萊頓。什麼?布萊頓?這地方有什麼特別的嗎?有的,那就是…海鷗很多(誤)。
WIRED 審查的選民登記記錄顯示,Kerler 至少在 2024 年時,仍然登記在英國布萊頓-霍夫地區的一處地址。當記者於 4 月 15 日前往該地址探訪時,一名通過對講機回應的住戶拒絕透露身份,但表示 Kerler「已不住在這裡」。這…這簡直就像是電影情節啊!難道 Kerler 已經金蟬脫殼,跑到其他地方逍遙法外了嗎?
更詭異的是,公司註冊文件顯示,Pump.Fun 旗下的一家實體公司,曾經登記在位於布萊頓與霍夫的同一處物業。該地址還被另外兩家公司共用,而這兩家公司都將現年 62 歲的 Kee Fatt Phoon 列為董事。此外,Phoon 也以該地址登記為選民。這…這又是什麼情況?Kee Fatt Phoon 是誰?他和 Kerler 有什麼關係?難道是 Kerler 的親戚?還是合夥人?
雙重身份?Dylan Kerler與Dylan Phoon的微妙關聯
更勁爆的還在後頭!Dylan Kerler 似乎曾經使用「Dylan Phoon」這個別名。這個姓氏 Phoon,和 Kee Fatt Phoon 相同,暗示兩人可能存在親屬關係。哇,這下事情變得更加複雜了!難道 Kerler 還有另一個身份?還是說,他只是借用了 Phoon 的名字?
直到最近,一個使用「outdoteth」暱稱的 GitHub 帳號,仍然保留著一個舊代碼庫,其中包含一封以 Dylan Phoon 命名的 Gmail 郵箱。這個郵箱所用頭像,也同時出現在名為 DylanKerler1 的 Medium 帳戶上,以及 Dylan Phoon 名義下的 LinkedIn 與 YouTube 帳號中。這…這簡直就像是在玩拼圖遊戲!各種線索都指向同一個人,但這個人卻有著不同的名字和身份。
上述 YouTube 帳號上傳過一段關於加密貨幣 Skycoin 的視頻。儘管該項目由他人創建,但其項目標誌也曾出現在 ninjagod 的 BitcoinTalk 帳戶中。這…這又是一個間接線索!看來 Kerler 和 Skycoin 也有著某種聯繫。難道他曾經參與過 Skycoin 的項目?還是說,他只是單純地對 Skycoin 感興趣?
另一個名為 @dylankerler4130 的 YouTube 帳號,曾經發布關於「Equis」項目的視頻。這個項目宣傳語是「徹底變革博彩業」。Equis 同樣由 ninjagod 在 BitcoinTalk 上推廣,其代碼與 eBitcoinCash 和 EthereumCash 完全一致。這…這簡直就是複製貼上!看來 Kerler 真的很喜歡用同一套代碼來騙人。而且,這個 Equis 項目在論壇上並沒有引發投資者興趣,看來大家也不是那麼好騙的。
綜上所述,Pump.Fun 聯合創始人使用過的兩個名字——Dylan Kerler 與 Dylan Phoon——都可以被追溯至曾在 BitcoinTalk 上推廣 EthereumCash 與 eBitcoinCash 的相關帳戶。這…這下真相大白了!Dylan Kerler 就是 DOMAINBROKER,就是 ninjagod,就是那個發行 eBitcoinCash 和 EthereumCash 的人!
ICO泡沫時代的亡靈:eBitcoinCash與EthereumCash的誕生
說到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就不得不提2017年的ICO熱潮。那時候,整個幣圈簡直就像是個大型嘉年華,各式各樣的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每個都宣稱自己是下一個比特幣、下一個以太坊。ICO(Initial Coin Offering),也就是首次代幣發行,成了當時加密初創公司最愛的募資方式。為什麼?因為它不用稀釋股權,就能從投資者手中輕鬆撈到大把鈔票。
ICO的流程通常很簡單:在以太坊網路部署合約鑄造代幣、在官網上寫一些天花亂墜的願景,然後開始對外募集投資。聽起來是不是很像在賣空氣?沒錯,當時很多項目根本就是空殼公司,只有一份白皮書和一個帶倒計時器的官網。門檻低到讓人難以置信!
當然,也有一些通過ICO籌資的項目成功了,比如以太坊。但絕大多數ICO都被操控、誇大,甚至是徹底的欺詐。許多開發者誇大項目用途、操控價格製造熱度,甚至虛構回報率。這簡直就是一場大型的龐氏騙局!
區塊鏈分析公司Nansen的研究分析師Nicolai Søndergaard說:「開發者極力推銷高額回報的幻想,這正是FOMO心理產生的源頭。」FOMO,也就是「錯失恐懼症」,是當時幣圈最流行的病毒。大家都怕錯過下一個暴富的機會,於是盲目跟風,根本不做任何盡職調查。
ICO熱潮的喧囂,讓大量輕信的投資者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幾乎未做盡職調查,這一現象與今日投資可疑迷因幣的行為如出一轍。「迷因熱潮與ICO有很多相似之處,」Søndergaard指出,「把一個故事賣給大眾非常容易,然後再迅速收割。」說白了,ICO和迷因幣,都是一場關於人性的遊戲。誰能更好地講故事,誰就能從中獲利。而那些輕信故事的人,往往成為最後的受害者。
EthereumCash:一場精心設計的龐氏騙局?
OK,現在讓我們把焦點拉回到EthereumCash這個「明星項目」上。2017年10月初,化名為Dylan Kerler的開發者開始大力推廣這個代幣。他的套路和當時其他ICO項目沒什麼不同:在以太坊上鑄造代幣、搭建一個看起來很專業的網站,然後在BitcoinTalk、推特和Telegram上展開宣傳。為了製造熱度,他們還搞了一個所謂的「空投」,免費發放代幣給早期參與者。當然,他們還承諾將發布一份白皮書。在當時,白皮書簡直就是聖經,是項目正當性的象徵,能大大推動價格上漲。
Nicolai Søndergaard指出:「白皮書的發布能極大提升吸引力。甚至只是承諾要發布,便足夠激起市場情緒。」這句話真是說到點子上了!在幣圈,很多時候,大家根本不在乎你做了什麼,只在乎你承諾了什麼。
Telegram上流傳的該項目已刪除網站截圖揭示了其如何向潛在投資者進行宣傳。這個網站宣稱:「我們致力於讓法幣向加密貨幣的過渡盡可能順暢,同時仍保持正直與高端的氛圍(原文語病保留)。」哇,這口氣還真不小!他們還展示了一張聲稱可用于實體消費的EthereumCash銀行卡圖像。這簡直就是在畫大餅!EthereumCash銀行卡?我看連提款機都刷不出來吧!
WIRED獲取的一份表格顯示,僅在數天內,已有數百人註冊參與EthereumCash的空投。與此同時,BitcoinTalk論壇上討論熱烈。一位用戶寫道:「讓我們傳播消息,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出色的代幣。」截至10月19日,EthereumCash的市值已上漲至約130萬美元。
空投的誘惑:白皮書承諾與社群的狂熱
空投、白皮書、社群…這一切都讓人感到興奮,不是嗎?想象一下,你免費拿到了一些代幣,然後這個代幣的價格不斷上漲,你什麼都不用做,就能賺到大把鈔票。這簡直就是躺著賺錢啊!但問題是,這種好事情真的會發生嗎?
在幣圈,空投往往是為了吸引早期用戶,製造市場熱度。但很多時候,空投只是開發者的一種行銷手段,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關注他們的項目。而白皮書,則是用來忽悠投資者的工具。一份寫得天花亂墜的白皮書,可以讓投資者對項目充滿信心,從而願意投入更多的資金。
社群,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活躍的社群,可以讓項目看起來更有活力,更有前景。但很多時候,社群只是開發者僱傭的水軍,目的是為了炒作價格,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總之,在幣圈,眼見不一定為真,耳聽更是不一定為真。你必須保持警惕,才能避免被騙。
崩盤倒數:內部人士的拋售與投資者的噩夢
但就在早期投資者滿懷期待之際,名為Dylan Kerler的開發者開始暗中出貨。這簡直就是釜底抽薪!在你還在做著發財夢的時候,開發者已經開始收割了。
CertiK分析顯示,Dylan Kerler在代幣創建後數日,將數百萬EthereumCash分發至其控制下的錢包。其中一個以0x7f3E2開頭的錢包隨後被用於向市場大量出售代幣。這簡直就是在明搶!把投資者的錢包當成自己的提款機。
在10月19日至21日期間,0x7f3E2在點對點交易平台EtherDelta上出售了數百批EthereumCash。這些銷售恰逢該資產價格的災難性暴跌,跌幅達87.9%。這簡直就是一場屠殺!投資者的血汗錢瞬間化為烏有。
在Telegram和BitcoinTalk上,恐慌開始蔓延。一位用戶,大概是想從中找到一些樂趣,開始將該代幣戲稱為「ECRASH」。其他人則指控開發者應負全責。另一位參與了EthereumCash空投的Telegram用戶告訴WIRED:「大家都都很憤怒。」「我認為這是我的第一次經歷Rug Pull。」
備受矚目的白皮書也從未出現,最終,那位名為Dylan Kerler的開發者從BitcoinTalk帖子和Telegram群組中消失了。在幾天前,他還曾寫道:「我可以向大家保證,項目正在取得長足進展。」這簡直就是騙子的標準台詞!在你被騙之前,他們總是會給你一些希望,讓你相信他們是認真的。
資金流向追蹤:消失的以太幣與匿名交易的藝術
在10月20日和21日的三筆交易中,該開發者的錢包從EtherDelta提取了總計240枚以太坊(ETH)收益——當時約合75,000美元。每次提現後,這些ETH都會被立即轉入另一個錢包地址(0xc8ae1),隨後又被分散轉入三個錢包:0x7EAbb、0x31728和0x952F3。最終,這些ETH被轉入Binance、Bity以及如今已關閉的Cryptopia等中心化交易平台賬戶——這些平台通常被用於將加密貨幣兌換為法幣。這簡直就是洗錢!把贓款轉移到不同的帳戶,然後換成法幣,讓你永遠找不到他們。
WIRED總共識別出至少20個由自稱Dylan Kerler的開發者使用的錢包,這些錢包被用於發行、空投或出售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或是將相關收入轉移至中心化交易平台。這簡直就是犯罪集團!利用多個錢包來掩蓋資金流向,讓你無法追蹤。
「這種分層處理的效果就是掩蓋資金流動軌跡,」Søndergaard說道,「如果你沒有什麼可隱瞞的,其實沒有太大必要這麼做。這本身就很可疑。」這句話說得太對了!如果你是清白的,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儘管部分投資者仍對其回歸抱有幻想——10月24日,還有人開玩笑稱「我聞到了白皮書的味道」——但所有跡象早已昭示最終結局。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白皮書永遠不會來,開發者也永遠不會回來。他們已經拿著你的錢,跑到不知名的地方逍遙快活去了。
在10月初的BitcoinTalk帖子中,一位開發者寫道:「這會像一次Pump and Dump,一輪拉高出貨,早期投資者能拿回成本。」「很抱歉說得這麼直接,但事實就是如此。」這簡直就是預言!早在項目開始之前,就有人預見到了結局。只可惜,當時沒有人相信。
比造富更快的,是遺忘
時間真是個可怕的東西,不是嗎?它可以撫平傷痛,也可以讓人遺忘教訓。時至今日,Pump.Fun 的狂飆仍然沒有停歇。據第三方統計,這個平台每日的營收竟然高達 100 萬美元!哇,這簡直就是印鈔機啊!創始人們的財富水漲船高,早已把當年的 eBitcoinCash 與 EthereumCash 甩開了幾條街。這簡直就是鹹魚翻身!從當年的小騙子,變成了今天的億萬富翁。
但問題是,這個「造富機器」持續運轉的同時,違背初衷的 Rug Pull 仍然在持續上演,幾乎無人問津。這簡直就是歷史重演!當年的 EthereumCash 慘劇,今天還在不斷發生。但人們卻視而不見,只顧著追逐下一個暴富的機會。
少年得志的狂歡:直播、暴富與道德的淪喪
還記得去年 11 月的那則新聞嗎?一名少年在 Pump.Fun 上開啟直播,僅用幾分鐘就創建並拋售了一個代幣,淨賺 3 萬美元。他邊喊著「Holy fuck! Holy fuck!」邊朝鏡頭豎起雙手中指。那一刻,我簡直覺得這個世界瘋了。這根本不是什麼創新,也不是什麼革命,而是一場徹底的道德淪喪!
這個少年,就像是幣圈的縮影。他們年輕、無畏、充滿野心,但卻缺乏道德和責任感。他們只關心如何快速賺錢,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寵兒,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或許,這才是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注腳:在一個充滿投機和貪婪的世界裡,道德已經變得一文不值。而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世界,一步步走向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