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京东JoyAI的狂想曲?
當AI開始搶飯碗:JoyAI升級背後的焦慮
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在上海開幕,京东的JoyAI高調亮相,彷彿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但等等,這真的是科技的進步,還是另一場大型的勞力替代秀?
升級後的JoyAI號稱擁有3B到750B的全尺寸模型,可以滿足各種產業需求。聽起來很美好,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的工作崗位被AI取代?那些原本靠著經驗和技術吃飯的人,難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AI淘汰?
京东方麵上說什麼「深度應用正在重塑人工智慧生產力」,骨子裡還不是想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來榨取更大的利潤?
從倉儲到直播:JoyAI的野心版圖

京东在WAIC上展示了JoyAI在物流、工業、零售等多個場景的應用。從倉內的無人機、無人車,到AR眼鏡輔助的精準質檢,再到零售體驗台前的商品個性化推薦… 這些場景看似獨立,實際上都由JoyAI在背後操控。
不得不說,京东的野心是真的大。它不僅想把AI應用到自己的業務中,還想把JoyAI打造成一個通用的AI平台,滲透到各行各業。但問題是,這種「一統江湖」的模式真的可行嗎?
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需求千差萬別,JoyAI真能做到「一招鮮,吃遍天」?還是最終會淪為一個四不像的平庸產品?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所有的產業都依賴於同一個AI平台時,風險是否也會被放大?一旦JoyAI出現問題,整個產業鏈豈不是都要跟著遭殃?
JoyAgent:開源的背刺?企業級智能體的生存遊戲
開源的糖衣炮彈:誰是受益者?
京东云宣佈開源JoyAgent智能體,號稱是業界首個100%開源的企業級智能體。聽起來很佛心,但商場上哪有真正的慈善家?開源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的目的。
表面上,開源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共同完善JoyAgent的功能,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种變相的「眾包」。京东可以藉此吸納外部的智慧,為自己免費打工,從而降低研發成本,加速產品迭代。
更重要的是,開源可以幫助京东快速擴大JoyAgent的市場佔有率。一旦JoyAgent成為業界的標準,京东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掌握AI領域的話語權。但對於那些沒有足夠資源和技術的企業來說,開源可能意味著更大的風險。他們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使用JoyAgent,還可能因為安全漏洞而遭受損失。
GAIA榜單的真相:準確率的迷思

京东宣稱JoyAgent在GAIA榜單上的準確率超過75%,超越了眾多業界知名產品。但GAIA榜單真的那麼可靠嗎?
首先,GAIA榜單的評測標準是否客觀公正,本身就存在爭議。不同的評測機構可能有不同的偏好,評測結果也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次,即使JoyAgent在GAIA榜單上表現出色,也並不意味著它在所有場景下都能發揮同樣的水平。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業務需求,JoyAgent是否能夠適應這些需求,還需要經過實際的驗證。
更重要的是,準確率並不是衡量智能體的唯一標準。一個智能體是否好用,還取決於它的穩定性、可擴展性、易用性等多個方面。如果JoyAgent在這些方面表現不佳,即使準確率再高,也難以獲得用戶的青睞。
JoyInside:附身智能?還是AI版的寄生獸?
AI玩具的進化:從電子寵物到心靈導師?
京东的JoyInside號稱能將角色大模型驅動的對話智能體植入智能硬件,讓AI玩具不僅能說會道,還能進行知識輔導、英文對話等等。聽起來很吸引人,彷彿未來的孩子們都能擁有一個無所不能的AI玩伴。
但仔細想想,這真的是進步嗎?還是另一種形式的「精神鴉片」?孩子們從小就與AI為伍,他們的思考能力、創造力、社交能力會不會受到影響?他們會不會過度依賴AI,而失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AI玩具背後的大模型,是否會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輸出?如果這些模型被不良內容污染,孩子們又該如何辨別和抵禦?
誰在操控你的情緒?JoyInside的情感綁架
JoyInside強調其高情商對話體驗、長期記憶能力等等,試圖打造一個「有溫度的成長夥伴」。但這種「溫度」真的可信嗎?
AI的本質是算法和數據,它並沒有真正的情感。所謂的情感,不過是程序員預先設定好的回應模式。當你與AI互動時,你實際上是在與一堆代碼互動,而不是與一個真正的人交流。
更可怕的是,AI可以通過分析你的語氣、表情、行為等等,來判斷你的情緒狀態,並據此調整它的回應方式。換句話說,AI可以通過操縱你的情緒,來達到它的目的。這種情感綁架,比任何人都更可怕,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控制。
免費接入的陷阱:數據的煉金術
京东現面向廣大機器人、AI玩具、智能硬件品牌開放附身智能招募計劃,JoyInside限時免費接入。免費的最貴!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京东之所以願意免費提供JoyInside,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麼的善良,而是因為它看中了你手中的數據。通過接入JoyInside,這些品牌可以獲得大量的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行為習慣、興趣偏好、消費習慣等等。
這些數據對於京东來說,就是金礦。它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優化產品、改進服務、精準營銷,從而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而對於那些接入JoyInside的品牌來說,它們可能只獲得了一些短期利益,但卻失去了對用戶數據的控制權。這種數據的煉金術,最終受益的永遠是平台,而不是用戶和品牌。
數字人:直播間的幽靈?還是營銷的救星?
高定數字人的幻覺:真人的末日?
京东推出高定數字人,號稱能追平头部真人主播的效果,甚至讓MCM直播間用戶停留時長提升3倍,Coach直播間店铺成交转化率整体提升10倍。這簡直是在宣告真人主播的末日!
但数字人真的能完全取代真人吗?我对此深表怀疑。直播的本质是互动和信任,而数字人缺乏真实的情感和个性,很难与观众建立真正的连接。
虽然数字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直播,不会疲劳,也不会有负面情绪,但它们也无法像真人主播那样,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变,与观众进行即时互动。更重要的是,数字人无法传递真诚和热情,而这些恰恰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所以,数字人也许可以成为真人主播的补充,但绝对无法完全取代他们。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吳文俊獎的魔力:技術獎項的商業炒作
京东宣称其数字人核心技术荣获吴文俊奖特等奖。吴文俊奖确实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京东的数字人技术就一定领先于业界。
技术奖项往往带有一定的商业宣传色彩。企业可以通过获奖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吸引投资和人才。但奖项的评选标准和过程往往并不透明,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
更重要的是,技术奖项只能证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即使京东的数字人技术现在领先,也不能保证它将来不会被其他企业超越。所以,我们不能迷信技术奖项,而应该更加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應用驅動:彎道超車的謊言?中國AI的煉蠱之路
越用越精?數據飛輪的詛咒
文章中提到,透過業務場景的持續淬鍊反哺技術進化,形成「越用越精、越用越強」的數據飛輪。這聽起來很美好,但數據飛輪真的是萬能的嗎?
首先,數據的質量至關重要。如果輸入的數據本身就是有偏差的、不完整的,那麼無論如何「淬鍊」,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只會是錯誤的。其次,數據飛輪很容易陷入「過擬合」的陷阱。為了追求在特定業務場景下的最佳表現,模型可能會過度學習這些場景的特徵,而失去在其他場景下的泛化能力。
更重要的是,數據飛輪可能會強化現有的偏見。如果訓練數據本身就包含歧視性的信息,那麼模型就會學習並放大這些歧視,導致不公平的結果。所謂的「越用越精」,很可能只是在不斷強化既有的偏見。
AI的未來:用出來的?還是吹出來的?
文章最後說:「過去好的AI是研發出來的,未來好的AI則是用出來的。」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這是不是在暗示中國的AI技術水平不如西方國家,所以只能靠應用來彎道超車?
誠然,應用很重要,但基礎研究同樣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積累,單純依靠應用,只會讓中國的AI產業淪為一個「組裝工廠」,永遠無法掌握核心技術。
更令人擔憂的是,過度強調應用可能會導致急功近利,忽視長遠發展。在追逐短期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可能會盲目擴張,重複建設,最終造成資源浪費和產業泡沫。AI的未來,不是靠吹出來的,而是靠紮紮實實的研發和應用,以及對倫理和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