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獎悖論:當狂熱的風險偏好轉向對大獎的病態崇拜
我們身處一個瘋狂的時代。一個風險被無限放大,期望值卻被藏匿於機率極小的「大獎」之中的時代。過去,人們追求穩定的回報,如今,整個社會似乎都中了「大獎」的魔咒,不惜一切代價,只為那萬分之一的機會。這篇文章,就是要撕開這層華麗的包裝,直指其背後潛藏的危機。
拋硬幣的誘惑:一場看似穩賺不賠的遊戲?
想像一下,一個簡單的拋硬幣遊戲:正面,你贏得淨資產的20%;反面,失去10%。乍聽之下,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一本萬利的買賣!
每次拋擲的期望值都是正的,意味著理論上,你應該瘋狂地、無限次地參與這個遊戲,最終把全世界的財富都收入囊中。等等,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如果真這麼美好,華爾街的數學家們早就蜂擁而至,把莊家贏到破產了。這裡面肯定有什麼蹊蹺。
期望值的陷阱:算術平均與幾何平均的背離
讓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假設我們模擬2萬5千個人,每人玩1000次這個拋硬幣遊戲。你猜結果會如何?
令人震驚的是,幾乎所有人的最終結果都趨近於0!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明明每次拋硬幣的期望值都是正的,怎麼玩到最後卻一無所有了?
問題就出在「期望值」這個概念本身。我們通常所說的期望值,指的是算術平均值,也就是所有可能結果的平均收益。在這個拋硬幣遊戲中,算術平均值確實是每次增加20%的收益。但是,真正決定長期結果的,是幾何平均值。而這個遊戲的幾何平均值,卻是負的!這意味著,從長遠來看,你實際上是在玩一個負向複利的遊戲。
大獎悖論的本質:遍歷性、波動率與直線歸零的宿命
為什麼算術平均值和幾何平均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因為財富被高度偏向於極少數的「大獎」場景。簡單來說,你需要連續不斷地拋出正面,才能累積起可觀的財富。而只要有一次連續的反面,就可能讓你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想像一下,你要拋出570次正面和430次反面,才能勉強達到收支平衡。在1000次拋擲之後,所有的期望值都集中在那0.0001%的極端情況下,也就是那些瘋狂拋出大量正面的人。而絕大多數人,都淹沒在無情的波動之中,最終走向破產。
這就是我所謂的「大獎悖論」。物理學家稱之為「遍歷性問題」,交易員稱之為「波動率阻力」。當期望值被隱藏在罕見的大獎之中時,你根本無法真正地依賴它。過度追求大獎的風險,會將看似正向的期望值,變成一條通往歸零的直線。在複利回報的世界裡,劑量決定成敗,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你以為自己掌握了財富密碼,實際上只是在與概率玩一場必輸的遊戲。
加密貨幣文化的縮影:SBF、三箭資本與線性財富偏好的迷思
2020年初,加密貨幣市場狂熱至極,空氣幣、土狗幣橫行,一夜暴富的神話層出不窮。在這種瘋狂的氛圍下,一種扭曲的財富觀開始蔓延,那就是對「大獎」的盲目崇拜。而SBF(Sam Bankman-Fried,FTX創辦人)和三箭資本(Three Arrows Capital)的隕落,正是這種文化最血淋淋的寫照。
SBF的豪賭:線性財富偏好背後的傲慢與偏見
SBF曾經公開宣稱,他擁有「線性財富偏好」,也就是說,每一美元對他來說價值都是一樣的,無論他已經賺了多少。他的理由是,既然他的目標是捐出所有財富,那麼從100億美元翻倍到200億美元,與從0到100億美元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因此,從文明的角度來看,進行巨額、高風險的押注,在邏輯上是完全合理的。
這種觀點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充滿了傲慢和偏見。SBF將自己置於一個道德制高點,認為自己有權為了「更大的利益」而肆意妄為。他忽略了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將整個FTX帝國,甚至是客戶的資金,都當成了自己豪賭的籌碼。他自以為能夠控制一切,最終卻玩火自焚,葬送了數百億美元的財富,也毀掉了無數人的生活。
三箭資本的瘋狂:指數財富偏好下的末日狂奔
如果說SBF的線性財富偏好還帶有一絲偽善的理性,那麼三箭資本的創始人Su Zhu則更加瘋狂。他提出了「指數財富偏好」的概念,認為每一美元的新財富,都比上一美元更有價值。因此,隨著財富的增長,他會不斷增加風險偏好,並且樂意為大獎支付溢價。
這種觀點簡直是賭徒心理的極致體現!在Su Zhu的眼中,風險不再是一種需要謹慎管理的因素,而是一種可以無限放大的槓桿。他迷戀於一夜暴富的神話,不惜借入巨額資金,押注於各種高風險的加密貨幣項目。最終,在Luna幣崩盤事件中,三箭資本血本無歸,宣告破產,留下一地雞毛。
從無限拋硬幣到歸零:高風險策略的必然結局
SBF和三箭資本的案例,完美地詮釋了「大獎悖論」的危害。他們就像是在無限次地拋硬幣,妄想依靠極小的機率,贏得巨大的財富。他們或許曾經成功過,但最終卻都逃不過歸零的命運。他們的悲劇告訴我們,在金融市場上,沒有穩賺不賠的遊戲,過度追求高風險,只會加速自己的滅亡。線性或指數財富偏好,只不過是他們為自己的貪婪和無能,披上的一層華麗外衣。
文化轉向:當大獎成為唯一信仰
SBF和三箭資本的崩盤,看似是個例,實則反映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轉變:我們正逐漸成為一個崇拜「大獎」的社會。這種文化不僅僅存在於加密貨幣市場,而是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風險投資的神話:倖存者偏差與線性財富思維的蔓延
風險投資行業是這種「大獎」文化的典型代表。風險投資家們信奉「冪律分布」,也就是說,少數幾個項目會帶來巨大的回報,而絕大多數項目都會失敗。他們期望創始人秉持線性財富思維,承擔巨大的風險,最大化期望值,因為他們是風險投資機器中,依賴冪律分布成功的齒輪。埃隆·馬斯克、傑夫·貝佐斯和馬克·扎克伯格,這些孤注一擲,最終擁有全球最大個人財富的故事,強化了驅動整個風險投資行業的神話。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在這些成功故事的背後,是數百萬身家蕩然無存的創始人。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只有少數能夠跨越日益陡峭的冪律門檻的精英,才能獲得救贖。而絕大多數人,都成了風險投資家們眼中的「可接受的損失」。這種將人視為工具的思維方式,不僅 dehumanizing,而且也助長了社會的不平等。
全民賭徒化:在线賭博、迷因股與指數級財富偏好的陷阱
這種對超高風險的追求,已經滲透到日常文化中。工資增長嚴重落後於資本的複利增長,導致普通民眾越來越多地將負期望值的大獎,視為他們實現真正向上流動的最佳機會。在线賭博、零日到期期權(0DTE options)、散戶迷因股(meme stocks)、體育博彩和加密模因幣,都證明了財富偏好呈指數級增長的現象。科技讓投機變得毫不費力,而社交媒體則傳播著每一位一夜暴富的新故事,像飛蛾撲火一樣,吸引著更廣泛的人群,陷入一場巨大的失敗賭局。
生存價值歸零:我們正在成為一種崇拜大獎的文化?
在這種文化中,個人的價值不再取決於他們的勞動和創造,而是取決於他們是否能夠贏得「大獎」。如果一個人無法成為億萬富翁,無法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大量的關注,那麼他們的存在似乎就毫無意義。這是一種極其病態的社會現象。我們正在逐漸成為一種崇拜大獎的文化,並且生存的價值日益降為零。這種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將會對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AI的推波助瀾:加速技術封建主義與贏者通吃的局面
如果說之前的文化轉變已經令人擔憂,那麼人工智能(AI)的出現,則無疑是火上澆油,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對「大獎」的病態崇拜。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貶低勞動力的價值,加速技術封建主義的進程,並將我們推向一個贏者通吃的殘酷世界。
技術樂觀主義的幻象:後通用人工智能世界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技術樂觀主義者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未來:在後通用人工智能(AGI)世界,機器將取代人類完成所有的重複性工作,人們可以將時間奉獻給藝術、休閒和創造。但這種烏托邦式的幻想,卻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一個生產力極度過剩的世界,誰來分配資源?誰來決定價值的歸屬?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美好」的未來,更像是數十億人依靠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津貼,追逐負和資本和地位的「大獎」。在一個缺乏有意義的工作和目標的世界,人們將會把精力投入到無休止的競爭和消費之中,試圖通過物質上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這,只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並導致更嚴重的精神危機。
只漲不跌的謊言:大獎時代的真相是無數歸零的路徑
“或許,或許“只漲不跌”的 e/acc 標誌應該被重繪,以反映沿途無數歸零的路徑,這才是“大獎時代”的真實輪廓。”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技術樂觀主義的虛偽。在「大獎時代」,我們看到的只是少數人的輝煌,而忽略了無數人的犧牲。每一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有無數個失敗的案例。每一個一夜暴富的神話背後,都有無數個血本無歸的家庭。
“只漲不跌”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真正的現實是,我們正走在一條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道路上,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
資本主義的蜂巢:文明的總體理性與個體的意義喪失
在最極端的形式下,資本主義表現得像一個集體主義的蜂巢。大獎悖論的數學表明,文明將人類視為可互換的勞動力,犧牲數百萬工蜂以最大化整個蜂群的线性期望值是理性的。這或許對總體增長最有效,但卻嚴重地分配了目的和意義。在這種體系下,個人的價值不再被重視,他們只是被視為達成目標的工具。這種剝奪個體意義的趨勢,將會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意義的追尋:在大獎時代尋找救贖
面對這個日益瘋狂的世界,我們該何去何從?難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捲入這場追逐「大獎」的遊戲,最終走向毀滅?我認為,並非如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並在「大獎時代」尋找屬於自己的救贖。
我的交易生涯:見證文化轉變的墮落與絕望
作為一名靠交易加密貨幣市場謀生的人,我親眼見證了這種文化轉變帶來的墮落和絕望。就像大獎模擬一樣,我的勝利建立在其他一千名交易者的失敗之上。這是一座浪費人類潛能的紀念碑。我目睹了無數人因為貪婪和無知,而傾家蕩產。我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以及金錢對人性的扭曲。
當業內人士向我尋求交易建議時,我幾乎總能發現同樣的模式。他們都冒著過高的風險,虧損過大。這背後通常隱藏著一種稀缺心態,一種揮之不去的“落後”感,以及一種想要快速獲利的衝動。他們渴望一夜暴富,卻忽略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他們迷戀於「大獎」的誘惑,卻忘記了腳踏實地的重要性。
避免歸零:積累優勢,擁抱對數財富
我的答案始終如一:與其增加風險,不如積累更多優勢。不要為了追逐大獎而毀了自己。對數財富才是最重要的。最大化50%的結果。創造你自己的運氣。避免大幅回撤。你終會到達目標。
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一些基本的常識。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無法做到。他們總是急於求成,總是想走捷徑。他們被「大獎」的幻象所迷惑,最終迷失了方向。
新的宗教復興:在科技時代重建尊嚴、目標與希望
但大多數人永遠無法持續獲得優勢。“多贏幾次”並不是一個可擴展的建議。在技術封建主義的激烈競爭中,意義和目標總是贏家通喫。這讓我們回到了意義的問題。或許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宗教復興,將古老的精神教義與現代科技的現實相協調。
基督教之所以能傳播,是因為它承諾任何人皆可得救。佛教則以人人皆可开悟的理念而廣為流傳。
現代的類似體系也必須做到同樣的事情,為所有人提供尊嚴、目標和一條前進的道路,讓他們不至於在追逐大獎中毀滅自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成功的標準,不再以金錢和地位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我們需要重新找回對工作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人性的關懷。我們需要重新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充滿希望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或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卻是我們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