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零碳文旅新篇章?保時捷吐痰翻版?聯手《中國國家地理》背後真相

寧德時代聯手《中國國家地理》:零碳文旅的新篇章?還是保時捷吐痰事件的翻版?

6月5日,寧德時代這家動力電池巨頭,聯手《中國國家地理》,在北京搞了個大新聞,發布了首批《“零碳”目的地·先鋒榜單》。說是為了樹立文旅產業的零碳標杆,要搞什麼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這讓我不禁想起之前保時捷吐痰的事件,看似高大上的合作,背後會不會又是另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秀?

寧德時代零碳文旅新篇章?保時捷吐痰翻版?聯手《中國國家地理》背後真相

五大景區率先「碳」路: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秀?

先別急著鼓掌,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份榜單。韶關丹霞山、黃山、張家界、長白山、武夷山,這五家景區率先上榜,號稱在零碳出行、綠電應用、生態固碳等方面有創新實踐。但說實話,這些景區哪個不是早就名聲在外?這次入選,到底是實至名歸,還是寧德時代為了抬高身價,搞的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秀?

更何況,這份榜單背後的評審團,由《中國國家地理》、寧德時代的專家,加上一些「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組成。這陣容看起來很專業,但難免讓人懷疑,這是不是一場「自己人」的遊戲?畢竟,在商言商,寧德時代的背後,可是有著巨大的商業利益。

寧德時代的「四化」方案:真能讓景區零碳升級?還是另一個亨泰光?

發布會上,寧德時代提出了以「四化」為核心的零碳文旅解決方案:交通運營電動化、景區供能綠電化、能碳管理智能化、零碳旅遊商業化。聽起來很美好,但這真的能讓景區實現零碳升級嗎?還是會像亨泰光一樣,雷聲大雨點小,最後只留下一個空殼?

電動化交通:會不會變成台中捷運的翻版?

寧德時代說要幫助景區實現水陸空交通的全面電動化轉型,降低交通運營成本。想法是好的,但電動車的續航、充電樁的普及程度、電池的安全性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萬一電動巴士在山路上拋錨,或者充電樁負荷過大導致跳電,那豈不是要變成另一個台中捷運的翻版?

綠電化供能:是烏托邦還是下一個緯創?

通過光、儲、充、放等技術,構建智能微電網,讓景區實現「綠電自由」。這聽起來簡直就是烏托邦!但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儲能設備的成本、電網的穩定性,都是巨大的挑戰。如果綠電供應不穩定,或者儲能設備出現問題,那整個景區豈不是要陷入停電的恐慌?到時候,恐怕又要重蹈緯創的覆轍。

智能化能碳管理:別再搞金魚腦等級的系統了!

搭建數字能源及碳排放管理平台,為景區的「源網荷儲」系統保駕護航,助力景區開發碳匯項目、參與碳市場交易。這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如果系統設計不合理,數據收集不準確,或者操作界面太複雜,那豈不是要變成一個「金魚腦」等級的擺設?到時候,不僅無法實現能碳管理,反而會增加管理成本。

商業化零碳旅遊:會不會吸引到王文洋女大生等級的遊客?

開發以新能源體驗為特色的旅遊線路,吸引注重環保的高消費遊客群體;推出新能源化的配套設施及健身發電單車、全電戶外裝備等終端體驗產品。這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如果旅遊產品缺乏特色,價格過於昂貴,或者配套設施不完善,那恐怕只能吸引到一些獵奇的遊客,甚至是像王文洋女大生事件一樣,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零碳自駕聯盟:一場車企的集體狂歡?還是kiwi86式的炒作?

寧德時代聯合阿維塔、極狐、嵐圖、廣汽傳祺、猛士五家車企,搞了個「零碳目的地自駕聯盟」,說是結合零碳特色旅遊產品和體驗,打造全新的零碳旅遊體驗。但說實話,這更像是一場車企的集體狂歡,大家湊在一起,互相吹捧,共同收割韭菜。會不會像之前的kiwi86事件一樣,最終變成一場鬧劇?

寧德時代零碳文旅新篇章?保時捷吐痰翻版?聯手《中國國家地理》背後真相

誰會是下一個保時捷吐痰事件主角?

聯盟號稱將於2025年下半年正式開啟「零碳之旅」,預計未來將有20餘家車企加入,為目的地帶來旅遊人次與收入的雙增長,並為超過10萬車友提供先鋒的零碳旅遊體驗。聽起來很美好,但開著電動車自駕遊,真的能實現零碳嗎?沿途的充電設施是否完善?萬一發生事故,誰來負責?更重要的是,參與自駕遊的車主,素質是否都能達到標準?會不會出現下一個「保時捷吐痰」事件,給整個聯盟抹黑?到時候,恐怕又要引發一場網路上的口水戰。

零碳文旅的未來:是《我們與惡的距離2》的希望,還是另一個64天安門事件的掩蓋?

寧德時代的零碳文旅計劃,究竟是為了解決真正的環境問題,還是為了掩蓋某些更深層次的矛盾?是像《我們與惡的距離2》一樣,帶來社會的希望和反思,還是像某些歷史事件一樣,成為權力鬥爭的遮羞布?

我不知道。但我希望,這一次,我們能看到真正的改變,而不是一場華而不實的表演。我希望,零碳文旅,不僅僅是幾個景區的改造,幾家車企的合作,而是能真正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我希望,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能保護好我們的環境,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麗的地球。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我的希望。現實往往比理想更殘酷。但即使希望渺茫,我們也不能放棄。因為,只有不斷的質疑,不斷的挑戰,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就像 tank man 一樣,即使面對強大的權力,也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訴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