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再次豪賭 Web3 社交:Towns Protocol 凭什么獲得青睞?
資本寒冬下的反常舉動:a16z 的邏輯
4 月 11 日,Towns Protocol 宣布完成 1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由 a16z crypto 領投,Coinbase Ventures 首次參投,Benchmark 繼續跟投。這筆在加密寒冬中逆勢而上的融資,讓 Towns Protocol 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要知道,早在 2023 年 2 月,他們就已經完成了 255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領投方同樣是 a16z。在整個 Web3 賽道都瑟瑟發抖,投資機構捂緊錢包的當下,a16z 如此堅定地持續押注社交賽道,尤其是 Towns 這樣一個還算不上頭部的項目,背后邏輯耐人尋味。難道他們看到了我們凡人無法企及的未來?還是單純的“有錢任性”?
當下加密市場的哀嚎聲不絕於耳。別說那些無人問津的冷門賽道,就連曾經風光無限的熱門賽道,融資額都已經大幅縮水。大部分基金都奉行保守策略,能不出手就不出手。但 a16z 卻反其道而行之,這不僅讓人好奇:Towns Protocol 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讓 a16z 如此青睞? 是技術上的突破,還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亦或是團隊背景的光環? 當然,也可能只是 a16z 手里握着太多彈藥,必須找個地方扔出去,而 Web3 社交恰好是他們一直關注的領域。無論如何,這筆融資都給了 Web3 社交賽道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個充滿爭議的領域。
Towns Protocol 概覽:Discord 的 Web3 翻版?
簡單來說,Towns Protocol 是一個用於構建去中心化實時消息應用的開源協議。它基于兼容 EVM 的 L2 鏈,部署在 Base 上,並搭配去中心化的鏈下流節點。Towns 允許用戶以無需許可的方式創建可編程的通信用例,這些用例被稱為「空間」(Spaces)。這些空間具有所有權,支持鏈上訂閱(會員制)、可擴展的聲譽系統,以及端到端消息加密。乍一看,這和我們熟悉的 Discord 非常相似,都是圍繞着群組聊天展開,都有頻道、權限管理等等。 但 Towns 的核心差異在于其“去中心化”的理念,試圖將用戶的數據所有權、隱私控制權還給用戶,并通過代幣經濟模型來激勵社區的發展。
Towns Protocol 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人們可以安全、無需許可地創建、管理和參與數字社區的平台。 核心理念是讓用戶完全掌控自己的數據、隱私以及在數字空間中的互動,同時保護他們的聲譽。 這種理念聽起來很美好,也很符合 Web3 的精神。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用戶對“去中心化”的概念并不感冒,他們更關心的是產品是否好用、功能是否豐富、社區是否活躍。Towns Protocol 能否真正吸引這些用戶,并將他們留在平台上,才是其成功的關鍵。說白了,Towns想要做的,就是利用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社交網絡的組織方式和價值分配機制。 這聽起來很宏偉,但能否落地,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Towns Protocol 技術解構:應用鏈、空間與加密消息
底層架構:基於 Base 的應用鏈,速度與權限的權衡
Towns Protocol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就是它選擇了建立在 Base 上的應用鏈。這個決策背後體現了一種權衡:在去中心化的理想和用戶體驗之間尋找平衡點。 應用鏈的優勢在于它可以針對特定應用場景進行優化,例如社交網絡。 Towns 可以在活躍性上做出讓步,以實現更快的消息傳輸速度,從而接近甚至媲美現有的中心化社交網絡。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 Towns 上以更低的延遲與數千名參與者進行實時互動,而無需忍受區塊鏈交易確認的漫長等待。
然而,這種權衡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為了提高速度,Towns 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去中心化的程度。 讀寫權限在 Base 上受到保護,這意味著某些節點或實體可能擁有更高的權限,從而影響整個網絡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這也是所有 Layer 2 解決方案都面臨的挑戰:如何在保證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提高性能和可擴展性。 Towns 的選擇是否正確,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核心組件:Towns Chain、流節點與權限管理
Towns Protocol 的核心組件包括三個部分:Towns Chain、流節點和權限管理。 Towns Chain 是一個基於 OP-Stack 構建的 Layer 2 區塊鏈解決方案,它作為 Towns 消息協議的支柱,提供共識機制和安全性保障。 簡單來說,它就是 Towns 的數據庫,負責記錄所有的交易和狀態變化。
流節點則負責管理協議內的消息流動,處理消息驗證、存儲和加密等任務。 它們是 Towns 的信使,確保消息能夠安全、高效地傳遞到目標用戶手中。 權限管理則用于管理空間內的用戶權限和訪問控制,確保通信環境的安全性和組織性。 它可以控制誰可以讀寫消息、誰可以加入或離開空間,從而維護社區的秩序。 這三個組件協同工作,共同構成了 Towns Protocol 的基礎設施。 當然,這些組件的具體實現方式和性能,將直接影響 Towns Protocol 的整體表現。
功能特色:鏈上會員制、社交圖譜與聲譽系統
Towns Protocol 提供了許多有趣的功能特色,例如鏈上會員制、社交圖譜和聲譽系統。 鏈上會員制允許空間創建者通過發行會員代幣來控制誰可以訪問其空間。用戶需要持有有效的會員代幣才能在空間中發送和接收消息。這種機制不僅可以實現社區的准入控制,還可以為空間創建者帶來收入。
鏈上社交圖譜則利用區塊鏈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構建一個公開、可驗證的社交網絡結構。 會員代幣和空間都可以在鏈上被發現,從而方便用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區。 可擴展的聲譽系統允許成員基於點對點的互動,維護特定空間的聲譽評分。 這些評分可以在鏈上被發現,從而幫助用戶判斷一個社區的質量和可信度。 這些功能特色都旨在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忠誠度,并為社區的發展提供動力。 但是,如何設計合理的代幣經濟模型,如何防止惡意行為,如何確保聲譽系統的公平性,仍然是 Towns 需要解決的問題。
代幣經濟模型:激勵機制與治理結構
代幣用途:委托、治理與網絡運營
Towns Protocol 的代幣經濟模型圍繞著其原生代幣 \(TOWNS 展開。 根據官方文檔,Towns 代幣部署在以太坊主網上,初始供應量為 100 億枚。 \)TOWNS 代幣在 Towns 協議生態系統中具有多重用途,包括委托給節點運營者、空間地址委托以及參與治理。
將代幣委托給節點運營者是網絡運行的關鍵。 節點運營者負責維護網絡的穩定和安全,他們需要獲得最低限度的代幣委托量,才能獲得 DAO 的批准並開始運營。 這確保了他們在網絡的成功和安全性上有足夠的利益投入。 代幣委托可以直接指向節點運營者的地址,也可以指向網絡內任何有效的空間地址。 空間隨後可以將收到的委托代幣重新定向到特定的節點運營者,為委托策略提供了靈活性。 這意味著,空間的管理者可以通過將代幣委托給特定的節點運營者,來影響網絡的運行和治理。
除了在委托和網絡運營中的作用外,Towns 代幣在 Towns DAO 的治理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代幣持有者可以參與決策過程,影響 DAO 的發展方向和政策。 這賦予了用戶對網絡的控制權,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 然而,這種治理模式是否有效,還取決於代幣的分配方式和治理規則的設計。 如果代幣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或者治理規則不夠完善,就可能導致權力濫用和決策失誤。
通脹模型:長期可持續性的考量?
Towns 代幣採用了通脹模型,這在 Web3 項目中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根據官方設定,Towns 代幣的初始年度通脹率為 8%,並設定在 20 年內線性遞減,最終達到 2% 的通脹率。 通脹獎勵在每個周期結束時平均分配給所有活躍的節點運營者,周期為每兩周一次(即雙周)。 因此,每兩周分配的通脹獎勵按以下公式計算:(年度通脹率 / 26)。
這種通脹模型的目的是為了激勵節點運營者維護網絡的運行,并為他們提供持續的收入來源。 然而,通脹模型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 過高的通脹率可能會導致代幣貶值,從而損害持有者的利益。 此外,通脹獎勵的分配方式也可能不公平,導致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Towns 通過設定遞減的通脹率和平均分配獎勵的方式,試圖緩解這些問題。 但是,這種模型是否能夠長期維持網絡的健康發展,還有待觀察。
每個節點運營者有權自主設定其服務的百分比費用。 該費用從分配給該節點運營者的周期總通脹獎勵中扣除。 在扣除節點運營者的費用後,剩余的通脹獎勵按比例分配給該節點運營者的委托者。 後續 Towns 也將開放其質押功能。 總體而言,Towns 的代幣經濟模型旨在平衡激勵、治理和可持續性。 但是,這種模型是否能夠真正實現這些目標,仍然需要時間的驗證。 此外,Towns 尚未公布任何有關空投的信息,這對於早期支持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遺憾。
創始人背景:Ben Rubin 能否再創輝煌?
Towns Protocol 的首席執行官是 Ben Rubin。 這個名字對於關注社交應用領域的人來說,應該不會陌生。 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創業者,曾是廣受歡迎的視頻社交應用 Houseparty 和直播應用 Meerkat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Houseparty 曾一度風靡全球,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成為人們保持聯繫的重要工具。 而 Meerkat 則是直播應用的先驅,雖然最終未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但它為後來的直播平台奠定了基礎。
Rubin 以其在構建創新在线社區和實時通信工具方面的成就而聞名。 他的職業生涯專注於通過技術增強用戶連接和互動。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會投身於 Web3 社交領域,并創立 Towns Protocol。 顯然,Rubin 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社交互動的方式,并打造一個更加去中心化、用戶友好的社交平台。
然而,過去的成功並不代表未來的成功。 Web3 社交領域與傳統社交領域有著巨大的差異。 用戶的習慣、技術的挑戰、競爭的格局都截然不同。 Rubin 是否能夠將他在傳統社交領域的經驗應用於 Web3 領域,并克服新的挑戰,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此外,一個優秀的創始人也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 Towns Protocol 的團隊成員是否具備足夠的技術實力、市場洞察力和社區運營能力,也將直接影響項目的成敗。 總之,Ben Rubin 的加入為 Towns Protocol 增添了不少光環,但最终的成功,還需要依靠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
數據初探:增長勢頭與真實用戶粘性
表面繁榮:會員數量與消費額的迷思
據 Towns Protocol 官方介紹,目前其會員數接近 100 萬,通過空間對話而產生的消費已超過 50 萬美元。 其協議收入自今年以來也在不斷增長。 這些數據乍一看非常亮眼,似乎表明 Towns Protocol 正在快速發展。
然而,在 Web3 領域,數據往往具有迷惑性。 會員數量並不一定代表真實用戶,消費額也不一定代表用戶的活躍程度。 我們需要深入分析這些數據的背後,才能了解 Towns Protocol 的真實發展狀況。 例如,有多少會員是真實用戶? 他們的活躍度如何? 他們在平台上停留的時間有多長? 這些數據才能真正反映 Towns Protocol 的用戶粘性和社區活力。 此外,50 萬美元的消費額是如何產生的? 是少數大戶的貢獻,還是大量小額消費的累積? 不同的消費結構也反映了不同的用戶行為模式。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官方公布的數據來判斷 Towns Protocol 的發展前景。 我們需要更多來自第三方的數據和分析,才能更全面、客觀地評估其價值。
Web3 社交的根本挑戰:誰來,誰留下?
Web3 社交賽道曾見證無數協議的曇花一現。 許多項目都带着顛覆傳統的豪言壯語閃耀登場,卻因技術瓶頸、用戶流失或生態封閉而迅速落寞。 在加密市場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用戶創建並進入群組聊天,如何吸引用戶沉澱下來,仍然是各社交協議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
對於 Towns Protocol 來說,最大的挑戰並不是技術上的創新,而是用戶的獲取和留存。 如何讓用戶從中心化的社交平台轉移到去中心化的平台? 如何讓用戶習慣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社交互動? 如何讓用戶在平台上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社群? 這些問題都需要 Towns Protocol 认真思考和解决。 此外,Web3 社交還面臨着內容審查、隱私保護、安全風險等诸多挑戰。 Towns Protocol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才能確保平台的健康發展。 總之,Web3 社交的道路漫長而艱辛,Towns Protocol 想要在這個賽道上脫穎而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