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基金「指」点江山:春山是梦,还是坑?

嘉实基金“指”树成林:指数投资的春山,真能看见吗?

3月12日,嘉实基金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超级指数节”,主题为“‘指’树成林 春山可望”。不得不说,这口号喊得挺响亮,颇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意味。但细细品味,却让人不禁想问:这春山,真的能看见吗?

指数投资的“三步走”战略:是进化还是炒冷饭?

国泰君安证券的张一凡在论坛上将指数投资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宽基到风格化,再到策略型与创新。这“三步走”战略,听起来逻辑清晰,实则老调重弹。

第一阶段的宽基指数ETF,确实解决了投资者一键配置市场的需求。第二阶段的风格化投资,也算是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找差异化。但所谓的第三阶段“策略型与创新”,真能带来质的飞跃吗?

很多所谓的“策略型ETF”,本质上还是对现有因子的排列组合。比如,低波动、高股息等策略,早在主动管理基金中就被广泛应用。换句话说,很多策略型ETF,不过是把主动管理的“果”,做成了被动投资的“壳”。

真正的创新,需要底层逻辑的突破,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花样翻新。现在各家基金公司都在研究策略型ETF,但真正能跑赢宽基指数,且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产品,又有多少呢?

银行的“指数化”转型:是顺势而为,还是无奈之举?

兴业银行的陈慧君提到,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领域呈现出“指数化、被动权益化”的大趋势。表面上看,这是银行拥抱指数投资的积极信号。但深入分析,却能发现一些无奈的成分。

资管新规打破刚兑,让银行理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公募基金尤其是ETF,凭借其透明、低费率的优势,逐渐成为个人投资者的新宠。银行为了留住客户,不得不顺应潮流,加大对ETF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力度。

这更像是一种被动适应,而非主动变革。银行在指数投资生态中,更多扮演的是“渠道”的角色,而非真正的“参与者”。如何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指数产品,才是银行转型的关键。

保险资金的“ETF依赖症”:是理性选择,还是饮鸩止渴?

安联保险资管的谭显英表示,ETF凭借其流动性、效率和多元化配置的优势,已成为保险资金重要的投资工具。这番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却让人有些担忧。

保险资金体量巨大,对流动性的要求极高。ETF作为一种高流动性的工具,确实能够满足其快速配置的需求。但过度依赖ETF,也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暴露。

尤其是在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ETF的流动性溢价可能会消失,甚至出现踩踏效应。保险资金如果持有过多的ETF,可能会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此外,ETF的透明性也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进行“精准收割”。保险资金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应该更加注重长期价值投资,而不是短期投机。过度依赖ETF,无异于饮鸩止渴。

嘉实基金的“春山”梦:是远景规划,还是空中楼阁?

嘉实基金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方,自然希望将指数投资描绘成一片美好的“春山”。但正如刘珈吟所说,ETF并非“爆富密码”。指数投资,也绝非一劳永逸的“躺赚”工具。

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指数投资的工具属性,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合适的指数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风。

嘉实基金想要实现“指”树成林的愿景,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不仅仅是丰富产品线,更要提升投研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否则,所谓的“春山”,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真正触及。

总而言之,指数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确实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投资者在追逐“春山”美景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毕竟,投资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