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仓式”卸任背后:基金经理光环褪色与行业泡沫反思
近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基金经理张东一卸任旗下多只基金产品,引发市场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东一曾是管理规模超百亿的明星基金经理,如今“清仓式”离任,不免让人唏嘘。这并非个例,近年来,多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百亿基金经理都遭遇了规模缩水甚至黯然离场的命运。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基金行业“造星”运动的虚火,以及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风险。
张东一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曾被广发基金力捧,通过发行新产品和调入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迅速晋升为百亿级基金经理。然而,规模的快速膨胀并未带来与之匹配的业绩。在市场风格切换、行业板块轮动加速的背景下,张东一的投资策略未能及时调整,导致旗下产品业绩不佳,遭遇投资者大量赎回。《中国基金报》的分析指出,张东一的代表作广发聚优在2021年未能适应市场风格变化,错失新能源板块的行情,导致业绩下滑。(中国基金报相关报道链接)
“造星”运动的虚火与反噬
基金公司热衷于“造星”,一方面是为了吸引资金,扩大管理规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在牛市行情中,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往往更加亮眼,容易引发投资者的追捧。然而,这种“造星”运动也存在诸多弊端。
首先,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忽视团队的整体能力建设。一旦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或业绩下滑,基金公司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次,明星基金经理往往难以兼顾所有产品,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尤其是在管理规模快速膨胀的情况下,基金经理的精力被分散,投资决策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再者,“造星”运动容易滋生短期投机行为,基金经理为了追求短期业绩排名,可能会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增加基金的风险。《经济观察报》曾有评论指出,部分基金公司为了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不惜牺牲长期投资价值,鼓励短期投机行为。(经济观察报相关评论链接)
规模扩张与业绩瓶颈:不可承受之重
百亿基金经理的陨落,往往与管理规模的扩张和业绩瓶颈有关。当基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将受到限制。例如,对于一些中小盘股票,由于流动性不足,百亿基金难以大举买入。此外,规模的扩张也容易导致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漂移,使其难以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
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变化迅速,基金经理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一旦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跟不上市场变化,业绩下滑将难以避免。《证券时报》曾发表文章分析,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变化迅速,基金经理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证券时报相关文章链接)
行业“去明星化”的趋势与理性回归
面对百亿基金经理“光环”褪色的现象,基金行业正在加速“去明星化”,转向团队化运作。这种转变是行业理性回归的体现。团队化运作可以集思广益,分散风险,提升投资决策的质量。此外,团队化运作也有利于人才培养,为基金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基金行业也正在经历费率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明星基金经理的生存空间。未来,基金公司将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价值,而非短期业绩排名。投资者也需要更加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而非盲目追捧明星基金经理。毕竟,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理性、专业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