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桑科技上市揭秘:海外研发中心是真创新还是资本泡沫?

汉桑科技创业板上市背后的隐忧:一场精心包装的科技泡沫?

汉桑科技,这家以“1+2+3+4”战略描绘宏伟蓝图,誓要在音频领域大展拳脚的企业,即将登陆创业板。然而,伴随着上市的锣鼓声,一些刺耳的杂音也开始浮出水面。号称以技术和产品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汉桑科技,其研发投入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疑云。尤其是那家位于丹麦的海外子公司,更是疑点重重,让人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家货真价实的研发中心,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

空壳子公司疑云:研发中心还是进出口贸易商?

招股书里,汉桑科技极力将丹麦子公司Platin Gate Aps(以下简称“PG公司”)包装成其海外研发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笑的是,丹麦商业登记处的信息却无情地揭穿了这层华丽的外衣——这家公司的活动代码赫然显示为“电子设备的批发贸易”。更直白地说,它更像是一个从事电子产品进出口的贸易商,而非一个潜心科研的技术殿堂。这不由得让人质疑,汉桑科技所谓的“技术创新”,究竟有多少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又有多少是虚张声势的炒作?一个以批发贸易为主业的公司,如何承担起海外研发重任?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财务猫腻和信息披露问题?

丹麦子公司的“研发”真相:批发贸易代码与可疑的研发人员

汉桑科技对PG公司的描述,与丹麦官方登记信息的反差,宛如一出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装”。如果说活动代码的差异还可以用“业务多元化”来勉强解释,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疑点,则彻底将汉桑科技的“研发中心”神话击得粉碎。

深交所的拷问:海外研发中心,还是亏损包袱?

深交所的问询函直指核心:报告期内,汉桑科技旗下的众多子公司,要么无实际经营,要么净利润、净资产为负。对于PG公司,汉桑科技辩称其主要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不以盈利为考核目标。然而,2020年至2022年的连年亏损,以及2023年勉强扭亏为盈的微薄利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家“持续为汉桑科技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研发机构。与其说它是研发中心,倒不如说是一个常年亏损,需要母公司输血的包袱。

丹麦官方信息的反讽:电子设备批发,而非技术研发

丹麦中央商业登记处(CVR)的公开信息再次给汉桑科技一记耳光。PG公司的活动代码明确显示为“465210电子设备的批发贸易”,经营范围也赫然写着“电子产品的进出口、服务及相关活动”。这意味着,在丹麦官方眼中,PG公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贸易公司,与高大上的“研发中心”根本不沾边。汉桑科技是如何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包装成海外研发中心的?难道仅仅靠几句空洞的描述,就能蒙混过关,欺骗投资者吗?

生产经营地的迷雾:视听设备供应商旁的“研发中心”?

更为讽刺的是,通过地图软件检索PG公司的注册地址“Anelystparken 31,1.tv True”,竟然发现该地址的建筑物名称为“Platin Audio”,地图软件标注的标签是“视听设备供应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周边遍布电脑城、服装店、医疗器材店,甚至还有汽车救援服务。一个所谓的“海外研发中心”,竟然坐落在零售商和生活服务商聚集的区域,这难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难道汉桑科技的“研发”工作,就是在电脑城里采购零件,在服装店里寻找灵感,在汽车救援的轰鸣声中寻找突破?

“研发人员”的身份困境:体育商店店员如何成为研发项目经理?

如果说以上的种种疑点还只是“外围”问题,那么PG公司“研发人员”的构成,则直接触及了汉桑科技“技术创新”的灵魂。招股书显示,Nanna Lykke Rickers是PG公司的研发项目经理。然而,公开信息却显示,这位“研发项目经理”在2009年至2011年间,曾在丹麦当地体育连锁商店INTERSPORT Danmark A/S担任青年工人;2015年至2017年间,则在宜家集团担任出纳员。一个没有任何研发背景,甚至连相关专业都没有涉猎的“体育商店店员”和“宜家出纳”,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汉桑科技海外研发中心的项目经理的?难道汉桑科技的研发门槛如此之低,以至于只要会数钱,就能搞科研?

畸高的研发费用:九成薪酬支出,项目管理中心竟成研发主力?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汉桑科技的研发费用结构。近四年来,其研发费用中,薪酬支出占比竟然高达九成以上!这意味着,汉桑科技所谓的“研发投入”,绝大部分都变成了员工的工资。更荒谬的是,汉桑科技的研发部门还包括一个“项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研发过程的管理”。而公开信息显示,汉桑科技在招聘项目管理岗位时,竟然要求应聘者具备市场营销、英语等与研发毫不相关的专业技能。难道汉桑科技的“研发”,就是靠一群只会跑腿、拉关系的项目经理,拿着高额的工资,空耗着研发经费?

汉桑科技的“研发”逻辑:资本市场的糖衣炮弹?

面对如此多的疑点,汉桑科技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一句“丹麦子公司开展研发活动严格按照研发工时管理制度核算,相关研发费用核算准确”,并不能打消投资者的疑虑,反而更像是一种欲盖弥彰的狡辩。

汉桑科技极力将PG公司包装成海外研发中心,并通过高比例的薪酬支出,营造出一种“重视研发”的假象。然而,丹麦官方信息的揭露、生产经营地的怪异、研发人员的身份困境,以及研发费用结构的畸形,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汉桑科技所谓的“技术创新”,很可能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一个为了迎合资本市场,抬高估值而编织的谎言。

创业板上市,对于汉桑科技而言,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如果这家公司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将真正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而是试图通过虚假宣传和财务手段,蒙骗投资者,那么等待它的,必将是资本市场的无情抛弃。

汉桑科技的案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逐科技创新浪潮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双眼,看清那些被华丽辞藻包裹的“科技泡沫”,避免成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毕竟,真正的科技创新,是靠真金白银的投入,是靠脚踏实地的研发,而不是靠虚张声势的宣传,更不是靠欺骗和谎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