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上市悬疑:宏远股份现金流告急,家族企业风险暗藏

宏远股份北交所闯关: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游戏?

业绩增长的背后:被掩盖的现金流危机

宏远股份这公司,乍一看业绩那叫一个漂亮,营收蹭蹭往上涨,净利润也翻着跟头。但魔鬼就藏在细节里,仔细一扒拉它的财务报表,立刻就让人觉得不对劲儿。营收是上去了,利润也看似喜人,可这现金流怎么就跟挤牙膏似的,甚至还有两年是负的?

这就像一个疯狂扩张的零售企业,账面上销售额年年创新高,但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货,银行账户里却没几个钱。这种增长,说白了就是虚胖,一旦资金链断裂,随时可能崩盘。

报告期内,它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差异,那简直是冰火两重天。2022年差了2.94亿元,2023年差了1.33亿元,这可不是小数目。虽然2024年靠着猛开银行承兑汇票,把现金流勉强拉回正数,但这就像饮鸩止渴,把未来的风险提前透支了。

宏远股份的解释是,盈利能力、存货、应收应付账款的变化导致的。这话说得模棱两可,存货占比逐年攀升,2024年占流动资产的32.48%,这表明它的产品周转速度可能存在问题,或者说,销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而且,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导致存货占用资金增加,这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的压力。

这种现金流与利润背离的现象,绝不是简单的“时间差”就能解释的。这背后,要么是激进的扩张策略带来的副作用,要么是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问题。说白了,宏远股份的业绩增长,很可能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

高集中度风险:命悬一线的供应链

谁是真正的受益者?上下游产业链的博弈

宏远股份的供应链,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命悬一线”。它的原材料几乎完全依赖于前五大供应商,尤其是中国船舶工业物资东北有限公司,简直是它的铜材生命线。这听起来好像合作很稳定,但实际上,风险也高度集中。

一旦这家供应商出了问题,或者突然提高价格,宏远股份就得跟着遭殃。更何况,电解铜、无氧铜杆这类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本来就很大,上游供应商稍微一动,下游的利润空间就可能被挤压得一干二净。

下游客户也是一样,高度集中在输变电设备行业的前五大客户手里。这就像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这些大客户减少订单,或者转向其他供应商,宏远股份的销售额就会断崖式下跌。这种过于依赖大客户的模式,说白了就是缺乏议价能力,只能任人宰割。

宏远股份当然知道这种风险,但它似乎并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它既没有能力向上游争取更有利的价格,也没有实力向下游拓展更多客户。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反映出它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

债务缠身:高杠杆下的隐忧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规模的扩张,宏远股份的债务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流动负债占负债比例高达95%左右,这意味着它短期内的偿债压力非常大。资产负债率也在不断攀升,虽然它解释说是“业务规模扩大”导致的,但这背后隐藏着高杠杆经营的风险。

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都在下降,这意味着它的短期偿债能力正在减弱。虽然它还试图用同行业平均水平来安慰自己,但别忘了,那些可比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比它多得多。

宏远股份这种高负债、高集中度的经营模式,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它看似风光无限的业绩增长,其实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

低研发投入的遮羞布:家族企业的创新困境

北交所的无奈选择?宏远股份的上市路径质疑

宏远股份的上市之路,颇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当初想上创业板,结果被监管层一顿diss,说它的研发投入不达标,核心竞争力不足。碰了一鼻子灰之后,灰溜溜地撤回了申请。

现在转战北交所,是不是就意味着之前的问题都解决了呢?恐怕未必。北交所的门槛相对较低,但这并不代表它可以容忍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滥竽充数。

宏远股份的研发投入,简直可以用“寒酸”来形容。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占比不到1%,这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更可笑的是,研发费用的大头还是职工薪酬,真正用于技术研发的钱少得可怜。

这种研发投入水平,别说跟国际巨头比了,就算跟国内同行比,也差了一大截。它所谓的“研发”,恐怕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换个名头骗补贴罢了。

家族式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独立性与利益输送

更让人诟病的是,宏远股份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杨氏家族牢牢掌控着公司的控制权,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关键岗位,几乎都被他们一家人霸占了。

这种家族式管理,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独立性。董事会和管理层都被家族成员控制,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监管层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要求宏远股份说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虽然宏远股份极力否认,但这种家族企业的天然缺陷,很难让人信服。

内控的虚晃一枪:小问题背后的管理漏洞

招股书还披露了一些内控问题,比如“三会”材料不规范、信息披露错误等等。这些看似小问题,其实反映出公司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税务行政处罚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子公司因为未按期申报个人所得税,被罚了100块钱。这虽然是小钱,但却暴露了公司在税务管理上的疏忽。

这些内控问题,就像一栋大厦上的裂缝,虽然暂时不会倒塌,但长期积累下去,迟早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宏远股份想要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 सुधार 自己的管理水平,而不是靠着虚假的业绩和家族式的庇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