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仓”成为口号:私募大佬的底气与市场的焦虑
海外风波下的中国股市:恐慌与反弹
最近,国际局势那点破事儿,像一记闷棍敲在全球金融市场脑袋上,震得人七荤八素。A股和港股也没能幸免,跟着跌了一跤。可没过两天,又硬撑着爬了起来。这股市啊,就像过山车,刺激是刺激,就是心脏受不了。那些个成天喊着“价值投资”的私募大佬们,这时候倒是跳出来了,又是“加仓”,又是“满仓”,恨不得把家底都梭哈进去,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满仓”背后的逻辑:是信心还是无奈?
进化论资产的王一平,直接在社交媒体上亮出了“满仓”的底牌。说是抄底核心资产,A股的消费龙头,港股的科技巨头。这话说得漂亮,但仔细一想,这“核心资产”的定义,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别忘了,前几年那些被捧上天的“核心资产”,现在跌得爹妈都不认识了。满仓,到底是艺高人胆大,还是被套牢之后的无奈自救?
被错杀的好公司:结构性机会真的存在吗?
神农投资的陈宇更狠,直接开放基金申购,号召大家抄底“被错杀的好公司”。他说什么“情绪与结构的背离创造了极佳的低吸机会”,这话听着耳熟不? 股市里,最不缺的就是“错杀”的故事,但“错杀”之后,能不能重见天日,那可就难说了。多少“好公司”,最后死在了沙滩上。所谓的“结构性机会”,说白了,就是在一堆烂苹果里,找个稍微不烂的,然后告诉大家:看,这还是个好苹果!
内需:A股的避风港?
星石投资说,要“以内为主”,关注内需板块。这话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内需真的那么靠谱吗?老百姓的钱袋子捂得紧紧的,消费降级都喊了多少年了,指望内需拉动股市,是不是有点一厢情愿?更何况,内需板块里,鱼龙混杂,蹭概念的、讲故事的,比比皆是,一不小心,就踩到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