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有机农业: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每年的全国两会,总会有一些代表委员带着对民生、对行业发展的思考而来。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香带来的关于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建议,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然,关注点并非仅仅因为“有机”二字,而是背后折射出的农业发展困境和未来方向的思考。

“有机”光环下的隐忧

王银香代表的建议直指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粗放式发展导致土壤生态破坏,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生态有机农业占比低,这些都成了制约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这话说得实在,也点出了问题的关键。过去几十年,我们追求粮食产量,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短期内确实提高了产量,但长期来看,土地板结、污染加剧,最终还是损害了农业的根基。

不可否认,有机农业在保护生态系统、提升食品安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王代表也提到,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增加农业就业,提升产业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

王银香代表毫不客气地指出,市场上屡禁不止的“假有机”、“贴标有机”现象,让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度直线下降。说实话,我对所谓的“有机食品”一直持怀疑态度。前几年,我曾专门去过一些“有机农场”参观,发现有些只是换了个概念,该用的农药、化肥一点没少,只是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更有甚者,直接从普通农产品市场进货,贴上有机标签就卖高价。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损害了真正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有机产品在市场端的占比较低,且越来越趋向定制化、会员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说明什么?说明有机农业的消费市场仍然很小众,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有机产品。这跟有机产品的价格高昂有直接关系。

经济效益滞后是原罪?

王银香代表提到,有机产业本身具有投入较大、发展周期长的特点,在经济效益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往往不被重视。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效益的驱动,如果搞有机农业不赚钱,谁愿意去做?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提倡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但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实际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当然,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滞后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有机种植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土壤肥力,产量可能不如传统种植方式;有机养殖需要更高的饲养成本和更严格的防疫措施。这些都会增加生产成本,最终反映在产品价格上。

政策支持不能“撒胡椒面”

王银香代表建议,要构建精准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对发展有机产业的经营主体给予经济支持,并加大对农牧结合、有机循环模式企业的支持力度,夯实有机产业发展基础。这个建议很中肯。政府的支持不能“撒胡椒面”,要重点扶持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技术、有责任心的企业。

同时,还要改革认证体系,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认证机构的监管,避免企业和认证机构的直接交易,增加有机认证的公信力。说白了,就是要打破利益链条,让认证更加透明、公正。

王银香代表还强调市场推广的重要性,建议对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食堂,可以明确有机产品要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对农业发展的考核,既要有产量要求,也要有质量要求,以提高地方政府对于发展有机农业的积极性。这些建议都很有针对性,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发展有机农业,路阻且长

总的来说,我对王银香代表的建议表示赞同,但也对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发展有机农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让有机农业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